文: 晓薇
图: 小文
“欧洲的钥匙”突尼斯
从卡萨布兰卡乘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飞突尼斯的国际机场—迦太基国际机场,其实就是穿越阿尔及利亚。但实际飞行也要3.5小时。(体型巨大的阿尔及利亚,相当于5个摩洛哥,14个突尼斯)。
我们的突尼斯自由行行程图。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频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相望(仅有140海里),扼守地中海东西航线之要冲。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突尼斯海峡紧缩地中海的窄腰,故有“欧洲的钥匙”之称。
突尼斯的面积不过与山东省相仿,在广袤的非洲陆地实在排不上号,但她又如此变化多端,景象万千,像个身材娇小却风情万种的美女。突尼斯盛产油橄榄,国土的形状也有点像个竖立的橄榄。橄榄的顶端正对着浩淼的地中海,底部却已是撒哈拉沙漠的北段。
这个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的国家,真好像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国家。突尼斯国土面积为16.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40万,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
乌提亚罗马古城遗址与天然良港比塞大

比塞大位于突尼斯最北部的港口城市,地中海之滨,战略位置重要,是突尼斯第六大城市,它是突尼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该国最欧化的城市。比塞大是古代著名商港。公元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建立了这座城市。1880年,法国占领比塞大。该市是为法国所控制的最后一块突尼斯地域。1963年,法国放弃该地。


乌提卡罗马古城,正好位于我们从突尼斯市到比塞大的半途中,顺路。它是突尼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14世纪,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它当时甚至比盛极一时的迦太基还要早500多年。整个估算起来,它的历史足有3500多年,可以称得上是北非,甚至整个非洲,除埃及之外最古老的城市了。
看到这块牌子,才算是确定了此处就是“乌提亚古罗马遗址”。

我们在GPS的指引下,来到这里,从外表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里藏着这样一个古迹遗址,路上也没有标识。在我们前面一个车载着一家人,突尼斯人,但不是当地人,也在找这个遗迹。于是我们前后结伴车行。后来还是那位男士问了路过的学生,才一路寻到这里。

这口几千年前的古井,居然今天还在使用,遗址的管理人员还用水桶从井中取水。


在罗马统治时期,它是仅次于迦太基的突尼斯第二大城市。几千年过去了,罗马柱倒了,神殿塌了,议会厅也看不见了,但唯一保存到现在的,而且保持了原始状态的是那些“踩不烂,磨不坏”的马赛克画。


遗迹原址的工作人员确定我们付了“另加摄影的一刀”后,带我们在园中悄悄打开一幅幅美丽的马赛克画。

如果不是有人导游,我们走过路过,也未必能发现,因为这些马赛克画,都是在地面,让灰尘覆盖着,根本看不出来。只见他手里拿着的喷水壶,朝这些画上一浇,一副美丽的画作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画中的鱼儿像活了一样,游动着尾巴,鸟儿仿佛也跳回在枝头唱着。


这些马赛克画就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地下躺了3500年,一旦有人给它们“洗洗脸”,立刻就活了起来。3500年,历史上发生多少重大变革,腓基尼王朝被灭了,连一点踪迹也不给留,罗马人的建筑也变成了“遗址”,但那些精美的马赛克画,却像不肯“褪妆”的曾经的“名角”,一旦有机会“重见天日”,便可立刻活灵活现地向后人们展示它们的来世今生。

这位~~,在这里躺了几千年了?现在有专人看管。

还有更精美的马赛克画,被保留在遗址隔壁的博物馆里,(没开),无法见真容。门口的墙上还有几张,反映出那些马赛克画的完整的画面,拍下来。



与我们一起同行,参观遗址的“幸福突尼斯一家人”,领着3个,肚里揣一个~~。够辛苦的。

我们这次摩洛哥,突尼斯自由行入住的最舒服的酒店,面对大海(可惜大雨磅礴),房间超大,宽大的客厅和厨房。

小知识:麦地那与清真寺
在穆斯林国家,如果是大写MEDINA,那是指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大城,穆斯林世界的第二圣城,第一圣城为麦加,第二圣城为麦地那,第三圣城为耶路撒冷,第四圣城为突尼斯的凯鲁万。而小写“Medina”则是指“老城”,“旧城”。所以这Medina就是游客都喜欢去的迷宫式的老城。
不管是在摩洛哥还是突尼斯,一般在城市里也都会碰到“麦地那”,而且“麦地那”也是最能反映当地人文风情的地方,当然也是游客聚集的地方。
只要是在穆斯林国家,都会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 一般麦地那环清真寺而建,离开清真寺越近,所经营的行业就越尊贵,越与宗教相关。最近的是卖香烛等宗教用品的摊贩,(这点,与我们的寺庙附近卖香烛一样),往远一点,是卖书的,然后才是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伊斯兰很尊重知识,尊重书籍,因为书籍是记载教义,传播信仰的载体。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学都是伊斯兰的经院或是基督教修道院。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
清晨,博物馆门前,正好碰上一位当地的英语老师,真不容易,在这里除了阿拉伯语就是法语的国度里,找一位“知音”,太难了。于是年轻时也曾当过几年“英语老师”的我,自然就和她和她的女儿攀谈了起来~~。

外表看上去并不是很辉煌的建筑,里面藏着惊人的珍宝。

这块精美的马赛克镶嵌成的牌子上是法语,我猜~~。我猜不出。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是突尼斯马格里布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城西北巴尔多广场上,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三层建筑。馆内有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6个时期: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

大量的罗马雕塑,人物雕塑作品。
英俊的阿波罗。

巨大的展厅里都有各种古罗马的人物雕塑。有人说,古罗马用武力占领了古希腊,而古希腊用文明占领了古罗马。也就是说,罗马帝国虽然终结了希腊时期的亚历山大帝国,然而罗马的文化艺术是师承古希腊的。




这个宏大的博物馆在1882年由部分王宫改建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开罗的收藏镶嵌画最丰富的博物馆。突尼斯的马赛克艺术品闻名世界,现已出土的马赛克艺术文物精品,多收藏于巴尔多国家博物馆。而更多突尼斯未出土的古代马赛克艺术珍品还有待发掘。

有艺术家特别是雕塑艺术家说,古希腊雕塑更加充满想象力,形态优雅,强调运动与力量的美。而古罗马雕塑在师承古希腊雕塑基础上,增添了更多贵族的气质,雕刻手法更加精细,更强调真实性,但是不及前者对意境的追求。我们作为外行,只能是“看热闹了”。


这是一幅反映了罗马贵族狩猎场面的马赛克镶嵌画。

上图描述的是丹尼尔预言巴比伦将要灭亡于玛代人和波斯人,并且实现后,成为了Darius国王的亲信。然而妒忌他的大臣联手陷害他,使王相信其祷告是非法的。丹尼尔并不理会法律禁令,继续向至高主祷告。结果他被扔进了狮子坑中。上帝救了丹尼尔,封住了狮子的口。

角斗士之间的决斗。你死我活。

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

这是反映了罗马人希望在突尼斯也要有这样的海洋资源吗?

罗马议会院的重塑?

巨幅的马赛克镶嵌画。


上图《海神尼普顿的胜利》(Neptune's Triumph)是世界现存最大镶嵌画,面积137平方米,占据一个展览厅的地面;也是巴尔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面描绘的是海神尼普顿站在由 4 匹海马拉的战车上,56个奖章般六边形与圆形的图案在他四周交错延伸,而每个奖章图案中,都描绘着海神所管辖的海妖与灵物。 整幅画面非常巨大,铺满了该厅的整个地面。如此大型而又精美的马赛克拼图实在让人称奇!

马赛克镶嵌画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上、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

后来,迦太基的历代统治者,突尼斯的阿拉伯人,继承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突尼斯因此被誉为"镶嵌画之都"。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复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巴尔多博物馆的马赛克藏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是现代人了解成百上千年前突尼斯文化与生活的重要依据。

我自己对于马赛克,只知我们是用作建筑材料,比如是浴室里厨房里的贴墙面之用,马赛克镶嵌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还是在去年的以色列约旦游时,在约旦的马达巴才看到过,但是绝没有在巴尔多博物馆中看到的数量这么多,面积这么大,这么漂亮,让我们大开眼界!


上图是巴尔多博物馆珍品中的珍品---《维尔日勒肖像》,地位相当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连博物馆的门票上印刷的都是这副作品。作品描述的是被誉为古罗马最伟大诗人的维吉尔(拉丁文:Publius Vergilius Maro,常据英文Virgil译为维吉尔)手中拿着书卷安详的坐着,他左右两边分别是古希腊九大缪斯女神中的两位。左边拿着书卷的是代表“历史”的克莉奥女神,右边手握悲伤面具的是代表“悲剧”的墨尔波墨女神。
这是一个星盘,是阿拉伯人的技术科学技术成果,是阿拉伯海员在航海是使用的。然而,它也可以用来在撒哈拉沙漠中使用。在沙漠中,只要把星盘对准太阳,星盘便可显示离赤道的距离及离目的地的距离。


这是一种武器,“石弩”。据说在罗马人进攻迦太基城的时候,迦太基的城墙有3层城墙,和3道壕沟,罗马人久攻不下。因为城墙太厚了,而且城墙上都有手持弓箭的士兵。罗马人后来发明这种“石弩”,比一般弓箭射的远,而且速度快,而且规格不同,可以发射不同型号的弓箭。后来罗马人就用这种“石弩”发射一只只飞箭,射中一个个迦太基人的守卫,顺利登上迦太基城墙。
接下来的就是对迦太基血腥的屠杀,男女老幼,无一幸免。那是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种族灭绝。

不知哪个时代的金币。

这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4,15世纪发明创造的字母文字,也是今天我们所应用的希腊文,罗马文的起源。

腓尼基时代拿儿童献祭的石碑。

一个修补好的漂亮的白玉提壶瓶。




伊斯兰时期的大幅图案。



2015年3月18日,两名或两名以上手持“卡拉什尼科夫”式冲锋枪的袭击者当天在突尼斯议会大厦旁的巴尔多博物馆外发动袭击,随后进入博物馆内劫持了人质。此次恐怖袭击致死22人,包括17名外国游客,另有多人受伤。

门口的一块牌子,插着遇难的外国游客国家的国旗,和遇难者的姓名。
巨大的博物馆,尽管我们拖着累的酸酸的老腿,拼命地走啊,看啊,还是看不完~~,只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
回到上海后,有机会看到视频“世界艺术之旅”介绍巴尔多博物馆,让我们又重温那些精美的展品,不由得感叹,人类,只有无比聪明的人类,才能创造出如此壮观,精美到极致的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