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雨中法源寺
2018-4-25撰文/静芳 仲明 图 /静芳 部份资料与图片来自度娘。
2018年4月17日。 四月暮春,我们去了北京。 上海到北京1225公里。以往要2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现在乘坐高铁复兴号4.5个小时到达,朝发午至。
#北京#2018.4.21日 大雨降温,17度。 大雨中游法源寺。 不久前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就必须来看看李敖笔下的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胡适研究》,是李敖的代表作,确实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更能看到他内心澎湃的一腔传统英雄式的热血。 今日北京大雨,阴霾的天气,与李敖书中描绘的法源寺情景交融一致,丁香花是法源寺的特色,正逢花季,风雨中,落花一地。 免门票,入寺每人送香三支。 寺园与中国佛学院相邻,寺内有年青学僧宿舍食堂,正是吃饭时间,有香味飘出,冬瓜毛豆笋干汤+米饭一钵。 北京四月的雨,绵长,密集,哗然有声。 我们在寺内蒲团上学僧人打坐,望向寺外阴暗的天空……。许久,这里很安静。
法源寺它从唐太宗死前四年盖起,目的就是追念为中国而死的先烈与国殇,它的悲怆气氛,从它原始的悯忠字样就已表露。(摘自李敖《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在北京宣武门外西砖胡同,远远望去,并排的三座大门,每座都对开两扇,门顶上是厚重的宫殿式建筑,门与门之间是墙,墙头也同样铺上琉璃瓦。这一排山门建筑,第一印象使人觉得厚重,好像凡是看到的,都戴了又厚又重的大帽子,庄严地等你过来。中间的门最大,前面左右各一只石狮子,尤其显得庄严。正门是开着的,可是冷清清,看不到什么人。(摘自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悯忠寺,它一开始,就表露了阴郁与苍茫。它日后的历史,也一再和这种气氛相伴。在它兴建后四百八十年,一个亡国的皇帝被关到里面,那是北宋的钦宗,他有着可怜的身世,他的父亲徽宗,艺术家的成分远多于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后,丢给了他,他只做了一年皇帝,就亡国了,然后做了三十年的囚犯。在悯忠寺,他回想故国,在晓钟夕照里,过着痛苦凄凉的岁月。(摘自李敖《北京法源寺》)。

据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证,著名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在刑前,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只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见证,千年的宁静

寺院里的暮鼓。 鱼形木鼓,雕琢精细,鱼背上已被木锤敲去一层,露出灰色的木碴。不知敲出的会是什么声音。



今天的北京印象不错。法源寺安静又有种暖心的宽容,虽然不让拍照,但是送你三支香,你可以敬佛,也可以不敬。你可以叩拜,也可以从容地转过身。和尚们只是做自己的事,或者只是想着人生。有的高高的树,还未萌芽,依旧虬枝向天。而低矮的大片的丁香花却已调落,曾经的辉煌不再。法源寺在唐朝就有了,本来叫悯忠寺,历朝的好几个皇帝对它礼拜,院内的十来个石碑就是明证。因为法源寺和明末的袁崇焕以及清朝变法不成的四君子有所瓜葛,我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香火十分不旺。边上有个中国佛学院,全靠它,千年的古刹才有生气。对于我来说,安安静静地走走逛逛,踏在千年前的青砖地上,想想那些远去的古人,就有说不出的满足。(周仲明)

和尚只管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打坐在蒲团上,想着自己的人生。


来来往往的中国佛学院的僧生,三三两两的,除了身穿僧衣,动作笑容与一般的年青人无异。

7岁的女孩低头迈进大雄宝殿,一脚踏在门槛中间突出的木粧上,那是用来栓门的插销处,恰有和尚走过,缓声的对女孩说,‘’’脚直接踏到地下就可以了,不要踩到这个地方‘’。
女孩伢然,抬头望向高大和善的和尚,心里就有了敬畏。 悄声告诉自己的母亲‘’这里好安静,这里的人很好‘’’

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的风雪与战乱,高高的悯忠阁已经倒塌了,但是悯忠寺还凄凉地存在着。 这是中国早期的忠烈嗣。(李敖语)

寺里面,盖了一座大楼,叫悯忠阁,立了许多许多有名的和无名的纪念牌位,阁盖得极高,高得后来有一句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表示它离天那么近。




北京的春天比江南的稍晚些,花儿努出花儿,满眼都是饱满丰盈的青春绿色。 我在这一段时间里,充分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内涵。

北京今日中雨。早上出门听到预报,雨中游法源寺就对了。 我们坐在大雄宝殿中成排的蒲团上,望向殿外如缕的雨丝,有风吹过,殿前的丁香花吹落了一地,风声,雨声,花落声……。

这里要说说法源寺的丁香树了。
老北京曾有"悯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如今,这京城的四大花事,仅存法源寺的丁香了。

法源寺中保留着几株丁香树。早春四月,丁香花开,掩映着古寺的红墙碧瓦,颇有古韵。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宝殿与悯忠台之间所种丁香为最。 丁香花应该是紫色的,紫丁香才是丁香树的常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白色的,有些疑惑,查了资料,原来白丁香是紫丁香的变异品种。比较少的。


丁香花花团锦簇,姿容娟柔,玲珑隽美,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馥。 盛花时节,去法源寺,就明白“香刹”和“繁花之寺”得名不虚。

丁香在诗中常被称为“百结之花”,佛家常用丁香结来暗喻自己的心结。花开得时候,特别是晚上,远远飘来花香浓郁,让人如痴如醉。

法源寺后园的台阶上,一只猫在那憨睡,姿态松驰恣意,去拨弄它,只是软软的动了下,连眼睛都不睁的。

寺内有高大的石碑,其中有块曹娥碑,想到曹娥这个为了找父亲的尸体,十四岁就自杀了的汉朝女孩,真是感慨。


一个生在元朝的第一个皇帝时候、死在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时候的老人张翥,曾为法源寺留下一首哀婉的律诗,那是: 百级危梯溯碧空 凭栏浩浩纳长风。 金银宫阙诸天上。 锦绣山川一气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 魂来沧海鬼为雄。 只怜春色城南苑, 寂寞余花落旧红。

因为有亲人在北京定居,对北京就有了一种发源于骨子里的情愫。 这种情愫不仅是对帝都的仰望,也是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畏,更是对有血源的亲人的关注。

对于我来说,安安静静地走走逛逛,踏在千年前的青砖地上,想想那些远去的古人,就有说不出的满足。(周仲明) 2018.4.28.于上海家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