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晓薇
图: 小文
拉巴特—摩洛哥的首都
去一个国家旅行,总是要去这个国家首都看看的,就像老外到中国来旅游,一定会去北京天安门看看一样,不然总像少了点儿什么。况且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还在摩洛哥的四大皇城排名居首。
摩洛哥有四座城市都曾经或直至现在成为过首都,号称四大皇城,排名第一的拉巴特自然有着它不可小觑的地位。


据说9世纪时,当时十分强大的摩洛哥人正是从拉巴特出发,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发动对安达露西亚(西班牙)的远征,这里曾是他们的兵营要塞,当时的拉巴特叫RIBAT(阿拉伯语-胜利营),也就是后来被叫做了Rabat—拉巴特—今天的首都(这个名字倒是有点纪念意义)。

拉巴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建造的舍拉人定居点,腓尼基人和罗马人都把这座位于布里格里河入海口的肥沃宝地,当做理想的殖民地。
摩洛哥王宫
周末的早晨,静悄悄。我们的目的地,王宫,哈桑塔和穆罕默德五世陵寝。

整齐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很少行人。我们穿行在其间。我注意一看,都是摩洛哥的政府机关所在地。我们二人是自由行,所以警察把我们叫住,登记了我们的护照信息。


王宫正门



摩洛哥王宫----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雄伟,因为这一路看到的都是这黄色的城墙,但一面飘摇着的国旗和警察,军人和皇家卫队,三位一体的守卫,说明了这里是“重要机构”,游客只能在远隔50米外的地方“张望一下”。不允许再靠近。据说这里是王室办公和接见外国政要人物的地方。
王宫广场。


雄伟的广场,毕竟这里是一个国家的中心—王宫。巨大的圆形喷水池位于广场中央,据说如果喷水池喷水,那就是国王在王宫里,否则,就是不在。广场四周陈列着古炮,卫兵们每天定时巡逻。
王室专用的清真寺

“本来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哈桑塔和穆罕默德五世陵寝

摩洛哥历史上强大的柏柏尔王朝的阿尔默哈德家族中号称“胜利者”的埃尔曼苏尔和他的父亲让拉巴特第一次成为都城。随后埃尔曼苏尔立下宏伟大志,要把拉巴特建成非洲第一大城市,可惜在他1199年死后,他所有的雄图大业都因后继无人而荒废,本来可能超越麦加成为世界第一大清真寺的哈桑塔清真寺,它的宣礼塔在一半高处停工至今,再无寸进。

据考古发现的设计图纸,如果这座清真寺能完工,它应该占地25000平方米,由19个殿堂和480根柱子和支撑物组成,宣礼塔将高达80米,不但成为世界第一,而且简直就可称为世界奇迹。

本来的哈桑清真寺变成了哈桑塔,它在周围200根残柱的废墟上崛起高达44米,即使只有半截塔身,其庄严宏伟的风格以及上面的图案依然令人折服。


哈桑塔的广场上,高高的宣礼塔仍是信徒们仰望和朝拜的目标。

哈桑塔对面是现代摩洛哥国父穆罕默德五世的寝陵,摩洛哥人也称之国父陵。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人们让这位给予摩洛哥人民独立的苏丹君主和摩洛哥的精神象征哈桑塔紧紧连在一起,足以见得人民对独立自由的崇尚。身着阿拉伯斗篷,手持镶银和象牙的阅兵步枪的皇家卫队士兵守护着国父陵。


国父陵通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外墙是大理石板和雕花板,以几何图案为主,显得精美而无笨重感。被抛光的大理石地面如水面般倒映着蓝天 。大厅的屋顶呈金字塔形,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四角都有皇家卫队的士兵站岗。

12面的原型陵墓顶,由桃花心木精心雕刻而成,包有金叶,并以大块彩绘玻璃装饰,精致奢华。中间的大石棺便是穆罕默德五世的,两侧是哈桑二世国王及胞弟阿卜杜拉亲王的石棺,边上的阿訇夜以继日的诵读着古兰经。守卫城门的皇家卫兵,如今成了一道观光的风景。



舍拉废墟遗址




舍拉废墟遗址。(摩洛哥重点保护文物)。舍拉古城原来是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梅里尼德王朝时期皇家陵寝。



原来里面有罗马台地,凯旋门,元老院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把罗马人的所有痕迹都好像要抹掉,如今只能从一些残垣断壁,滚落在墙角中的罗马柱,雕花的柱头,还能看出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



大地震后,那些曾经辉煌的罗马建筑全部都被“一晃而倒”,好像觉得这些本不属于北非人的建筑,为什么要留在北非~~~。倒是那些当地的阿拉伯建筑稳稳当当地站着,经历了无数的冬夏春秋。
乌达亚城堡(乌达亚宫)




今天是在摩洛哥的最后一天(拉巴特),清早冒着细雨,再去看看昨天匆匆一过的乌达亚城堡。这是一座建筑在海角上的军事要塞。9世纪,这里就是当时还颇为强大的摩洛哥人征伐西班牙人的出征地。

乌达亚宫始建于12世纪,最初是一个军事堡垒。乌达亚宫由古朴厚重的红色城门,里面一座精美的小镇和一座叫做“幸运屋”的穆瓦希德王朝时期的博物馆以及古老的“空中市场”构成。


如同前几天走过的舍夫沙万,上上下下的小道,让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发着亮光,墙壁一律是下半部分是蓝色,上半部分是白色,门楣,窗台上时不时加以小花卉进行装饰。独特的黄色大门倒是很鲜艳,据说是此家的身份不同。

这些不把西班牙人放在眼里的摩尔人,虽然异常凶狠,但也在西班牙生活了多年,(后被西班牙人赶了回来)慢慢的,生活中也融入了南欧的风情。


从乌达亚的城堡俯身往去,此处正是布雷格雷格河汇入大西洋的出海口。


大西洋的风和浪真像是北非人的性格,直率,热烈而狂暴,绝没有地中海海浪来的温柔。大风卷着大浪,一个接一个,掀起阵阵的大雾和包含高度盐分的“海浴风”。



不远的灯塔坚强屹立这里几百年了?海滩上的海鸟们聚在一起,捡食被冲上岸边的小鱼。

萨累—首都拉巴特的孪生姐妹,面对面的“海盗城”
有这么一个被人称为“海盗城萨累”的姐妹城,这首都拉巴特是不是觉得脸上总是有点不好看?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历史,任凭历史书怎样翻,这篇是撕不掉了。

萨累,人称“海盗城”。1260年,为报复阿拉伯人对安达露西亚(西班牙)的侵占,西班牙国王阿尔芳丝十世派军队,在萨累登录,将萨累洗劫一空。从此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1609年,大批阿拉伯摩尔人又被从西班牙驱逐出境,赶回到摩洛哥的萨累。摩尔人当然也不服软,他们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索性当起了海盗,截船敛财,甚至还开办了海盗学校! 他们的小船轻巧灵便,速度极快,而满载黄金白银,从美洲返航的西班牙帆船行驶缓慢,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他们仅俘获的西班牙及其他基督教国家船员就达数千之众。这些被俘获的欧洲人被押韵到梅克内斯,充当修建王宫的苦役,而再无返回家乡的机会。
他们不服摩洛哥朝廷的管辖,甚至独立为“布里格里格共和国”,这个海盗国居然就在摩洛哥皇家眼皮底下存在了14年!一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打击海盗行动,这才使这个“海盗国”彻底分解。而今,它就和首都与拉巴特隔河相望。
从拉巴特开车,经过哈桑二世大桥,便可看见萨累的凌空架起来的石砌渡槽,那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解决城内的饮水问题,在城里挖掘了一条运河,把布里格里格河水引入城内。
萨累城的厚重的城墙。据说城里的伊斯兰经学院梅德萨,室内装饰极尽奢华,不难想象这些财富都是从哪里来的。
与摩洛哥其他有头有脸的那些城市相比,拉巴特好像有些平淡。好在有哈桑塔,有穆罕默德五世陵寝,有乌达亚城堡~~。而且这里是摩洛哥的政治中心—首都。
摩洛哥人民留影!
无处不见的猫咪们,幸福而自由,时不时成为人们镜中的模特,又时不时得到人们的怜惜~~~。

一家人出行,女主人的脸是外人不能看的,但旁边的那位好像开放些~~。

儿童~~,永远是那么天真,无邪,尤其是男孩们!女孩们还是显得矜持一些。







~~~~~~~~~~~~~~~~~~~~~~~~~~~~~~~~~~~~~~~~~~~~~~~~~~~~~~~~~~~~~~~~~~~~~~~~~~~~~~
9天的摩洛哥自由行结束,我们将从卡萨布兰卡机场飞往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开始我们下一站突尼斯的自由行。
摩洛哥之行,让我们体验了RIAD---摩洛哥的民宿--浓浓的阿拉伯民族风情,亲眼见识了柏柏尔人驾驭战马的风姿,品尝了当地的“古斯古斯”,“塔吉锅”菜品,当然也少不了美味的葡萄酒。
我们穿梭在一个个的老城(Medina),见识了那一个个著名的皇城,摩洛哥那早春的绿草,野花合着阵阵风雨,伴我们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看不完的罗马遗迹,“马若尔蓝”,“舍夫沙万蓝”在我们心中荡起一阵阵“蓝波”~~。
跟“摩刀”手们的过招,见识了狮子大开口,一小时停车要200,也有诚实的一小时5元,我当然也“越战越勇”,想讹我们,也没那么容易。
当然也不乏好心人,在瑞克咖啡馆前,热心带我们到酒店门口的值班人,在菲斯一个飘扬着“trip advisor”小旗的小饭店,为我们提供的美味佳肴的女老板,等等~。
期望在新的旅途中,遇见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