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晓薇
图: 小文
摩洛哥的心头之痛“休达”
我喜欢有历史,有故事的国家/城市。透过它们的历史,可以“窥见”到它们的过去,知道它们的一些来世今生的故事,这样我觉得在我那小小的“知识宝库”中,对每个去过的国家/城市的记忆,就不仅仅是一些照片了。
打开北非地图,摩洛哥面对着的西班牙,中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但奇怪的是旁边有个括号(英)。好奇怪,这个直布罗陀海峡为什么是英国的,而且隔在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
赶紧查书,才明白其中的故事。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对外发动征服战争,穆萨·伊本·努塞尔统率阿拉伯军队侵入北非,一直打到今天的摩洛哥西海岸,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并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为丹吉尔总督。
公元711年,齐亚德奉努塞尔之命,率7000精兵横渡海峡,在直布罗陀巨岩登陆,击溃了10万西班牙守军。阿拉伯人经过7年时间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对西班牙开始了近800年的伊斯兰统治。(原来西班牙也有这么一段倒霉史啊~)---阿拉伯军团也很厉害哦!
为了纪念这次渡海登陆作战的胜利,齐亚德下令在登陆处修建了一座城堡,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塔里克山”的意思,海峡因此被称为“直布尔·塔里克海峡”,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海峡”。
(原来直布罗陀海峡是由阿拉伯人命名的,直布罗陀海峡只不过是它的英文名字!)
1492年西班牙人将阿拉伯人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完成了西班牙的统一。1704年,英国趁西班牙陷入王位争夺内战时,派无敌舰队夺得直布罗陀半岛,并最终于1713年逼迫西班牙政府签订《乌德勒支和约》,将直布罗陀半岛割让给英国。
直布罗陀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位于西班牙南端,扼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重要。而且英国不仅控制着陆地,同时还宣布对直布罗陀周边3海里的领海拥有主权。
这块弹丸之地,让西班牙魂牵梦绕了几百年,一直声称英国强占西班牙土地,要求归还。英国睬也不睬。(我就是不还,你有本事,过来抢啊?)
而就在直布罗陀的正南方,仅仅数十公里外的北非海岸,却有一座3倍于直布罗陀的城市被西班牙占领,这就是面积18.5平方公里的休达。直布罗陀和休达相对,相距数十公里。
不仅仅如此,摩洛哥海岸有四五块西班牙的属地,都是从摩洛哥夺来的土地,除了休达,还有梅利利亚等几块大小不一的岛屿,像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摩洛哥,让摩洛哥很不自在。这些在地图上带着括号“西属”的飞地,成了摩洛哥的心头之恨,又无奈不得。(打不过啊)。
网上下载的图片。
这块撕不掉的狗皮膏药—休达,近几年反而成了西北非难民偷渡到西班牙最方便的出口。难民们想方设法翻越那道高高的铁丝网,或者伪造证件,逃向欧洲。
一开始摩洛哥还答应帮助西班牙阻止北非难民逃往休达,后来干脆手一摊“这些熊孩子,我管不了那么多~~”。
从网上下载的照片

这么看起来好像摩洛哥是个懦弱的胆小鬼,或者任人欺负的倒霉蛋?也未必!别忘了,紧邻摩洛哥,是曾经“无主”的西撒哈拉。
1975年,摩洛哥号召摩洛哥人向南部的西撒哈拉绿色进军。摩洛哥移民占领了大部分的西撒哈拉。现在,西撒哈拉的摩洛哥人已经大大超出了西撒哈拉土人,这块肥肉算是吞下了。目前摩洛哥占领着西撒哈拉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而且是西撒哈拉的精华部分。
历史总是上演着同样的剧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恃强凌弱,落后挨打,最弱的是最倒霉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西班牙眼看着直布罗陀海峡姓了“英”,只好反过来把身边的摩洛哥好好欺负欺负,摩洛哥也只好拿西撒哈拉出气了。 所以,同情摩洛哥吗?也有点恨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梅克内斯,摩洛哥的皇城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北部的古城,1672年由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el)定为首都。阿拉维王朝至今仍然统领着摩洛哥王国,因此,穆莱·伊斯梅尔堪称今天摩洛哥皇室的祖先。
通往马厩的小门。

穆莱·伊斯梅尔是位非常强势的国君,不仅骁勇善战,收复了被英国人占领的tangier、西班牙人占领的休达,从而统一了摩洛哥;还擅长经济建设、政治外交,他统治时期的摩洛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梅克内斯的城墙,绵延几十多公里。穆莱·伊斯梅尔还是位多才多艺的国王,酷爱建筑。他亲自设计了自己皇宫、皇家马厩、粮仓、以及饮马水池。传说,他今天的陵寝的部分建筑,也为他自己亲自设计。

穆莱·伊斯梅尔还嗜马如命。据说,他的马厩里,养有大约500匹御马,粮仓里的粮食,足足够这些马吃15年!马厩外的水池储备的水,也足够它们饮用一年。当年,伊斯梅尔的这些御马,生活条件要远远好过那些为他修建皇城的奴隶们。当年的皇家马厩和粮仓至今仍保存完好。现在,摩洛哥每年九月都会在梅克内斯举行全国骑术表演。

人们说,摩洛哥是彩色的,红色的马拉喀什,白色的拉巴特,蓝色的舍夫沙万,而黑色,则是梅克内斯独有。其实,黑色并不是摩洛哥当地人喜欢的颜色,但为什么梅克内斯却被定义成了黑色呢?

当年,骁勇善战的伊斯梅尔,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与欧洲诸国抗衡,大量招兵买马,建成了一只几乎全部由黑人奴隶组成的15万人强大军队。传说,伊斯梅尔带领这支‘黑色禁卫军’一生所向披靡,从未尝过败绩。大约正因此,黑色,才成为代表梅克内斯的颜色。这就是北非历史上大名鼎鼎,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骑军”。

谷仓与马厩。苏丹伊斯梅尔在梅克内斯建都,为抵御基督教势力的入侵,从南部苏斯地区招募大批黑人,组成御林军。为了保证庞大兵源的粮食供应和他饲养的500多匹阿拉伯纯种马的粮草,还有浇灌他自己皇宫一望无际的花园的需要,他下令修建了4公顷的蓄水池和一个巨大的谷仓及马厩。如今,留给后人的,这空荡荡的谷仓和马厩,还有那“碧波荡漾”的蓄水池,一定会让人缅怀这位威严的苏丹。

今日看仍然非常壮观的“蓄水池”!


曼苏尔门。有人说,在摩洛哥旅游就是从一个门走到另一个门,每个老城都有无数个门,会让游客要费点脑筋记住此门与彼门的不同,否则记不清是那个门进来的,就找不到正确的路。
曼苏尔门旁边的大型海报,看不懂阿拉伯文,不知是预报着什么重大纪念活动,有三位皇室成员到场?

曼苏尔门与其他门的不同在于,它是摩洛哥现存的最大的古代城门之一,建于1732年 ,城门上雕满了精美的阿拉伯文。能看的出,以前是个大广场,应该是非常壮观的。
伊斯梅尔皇宫正门。


宏大的广场。




梅克内斯博物馆。正好赶上中午,闭馆。但走廊上的几张照片,倒是清楚地反映了梅克内斯这座老城在几百年前的“风姿”。



沃吕比利斯古罗马遗址


公元前25年,一位罗马将军率数千士兵,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来到摩洛哥,在梅克内斯建起第一个罗马城市。罗马人把北方摩洛哥作为供应帝国的粮仓,沃吕比利斯从一个屯兵保护的要塞,又进而发展成罗马城市。

沃吕比利斯地处富庶的梅克内斯平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有良好的灌溉系统,适宜小麦,葡萄和蔬菜生长。

在如今依旧肥沃的农田间,远远就能看到山头竖立着残存的罗马石柱。这里虽然不如土耳其的以弗所遗址保留的那样精美完善,但独立于高处的遗址群却因处身于田野之间,依旧显得古风盎然。
“沃吕比利斯:很长的历史啊~~”

从图板上可以看出当年沃吕比利斯的宏大的面积。

这里曾是罗马帝国的重要前哨,并以拥有许多优良的建筑物而骄傲;一度成为柏柏尔人的都市;后来又成为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1755年,沃吕比利斯在一场大地震中被毁灭,但它从未被人忘却。
1915年,沃吕比利斯开始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当年的凯旋门重新树立起来,精美的马赛克镶嵌地板重见天日,奢华的浴室也恢复了样貌。

走近些,可以看到柱子上的罗马文。
网上下载的两幅照片,当天下雨,我们就没有往里走,没想到,这让我们后悔无比的马赛克画是如此的精美~~。


展室里的几幅马赛克画,非洲特有动物栩栩如生。这幅有点像太阳神?

马赛克画,北非以前有老虎?后来绝迹了?

精美的马赛克画,虽然残缺不全,但依然可以看到画面上表现的当时的人,动物,但为什么画中会有大量的鱼?沃吕比利斯并不是沿海的地区~~?


当年不可一世的罗马人,在中东,非洲留下了太多的他们的“脚印”。不可否认的是,在殖民统治的同时,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据20世纪的考古考证,沃吕比利斯占地约40公顷,当时人口接近20万。城墙高6米,厚度近2米,街区布局十分完整。面向大西洋方向的是凯旋门,通向北非的是丹吉尔门。这些足以显示出当时罗马占领者的勃勃雄心与不可一世的傲气。

大地震后的沃吕比利斯,什么罗马柱,神庙,罗马浴室,街道,通通变成一片废墟,只剩几个“柱坚强”依然挺立,让后人们去幻想当年这里曾经的繁荣。
在中东,非洲旅行时不时会看到“罗马遗址”,那些滚落到地面的罗马石雕的肢体或破碎的建筑物,或孤零零傲视苍天的罗马柱,成了游客们争相拍照的背景~~。而这些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成为可靠的旅游收入。
“物是人非”,~~,“物”也不是了,“人”更是已经“非”了几百年了。只有这年年按时开放的野花,才一如既往,不管这块土地上的主人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