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沃鲁比利斯(Volubilis),摩洛哥。 那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城池,公元前三世纪由柏柏尔人和腓尼基人初建,作为当时柏柏尔人毛里塔尼亚王国的首都。
与如今的版图不同,公元前三世纪的毛里塔尼亚王国指西临大西洋、东毗阿尔及利亚、由阿特拉斯山脉做自然屏障的一片广袤富饶的土地(现摩洛哥北部地区)。
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在罗马统治下沃鲁比利斯迅速发展,成为帝国优质橄榄油的重要基地,种植规模达到42公顷。 随着橄榄油种植加工业的繁荣,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按罗马城规划建制的沃鲁比利斯最终形成一个有2.6公里护城墙、6个城门的显赫都市。



公元二世纪是沃鲁比利斯的巅峰时代,城中的长方形廊柱大厅、神庙、凯旋门和生活宅邸皆为远近闻名、品质最高的建筑。 如今,透过残墙断垣、擎天立柱、马赛克地坪等遗迹,仍然依稀可辨昔日的辉煌。
长方形廊柱大厅…



神庙…


凯旋门…

罗马大道…


男女神像(请注意是头像哦)…

拱门上的拉丁文…

榨油磨坊…

浴场…

“VIP浴池”…


公厕…

让我饶有兴味的是城中的罗马柱和马赛克。
每每出现在娱乐场所,譬如浴场的科林斯柱跟神庙、廊厅等庄重场合的柱子不同,罗马人将希腊古典风格的科林斯竖线凹槽柱式变体为活泼飞扬的旋转槽纹。
“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柱头用毛莨叶(Acanthus)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由于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强,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科林斯柱式并加以改造,广泛用于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罗马大道旁被称为男性柱的塔斯干柱(Tuscan Order)又是一例罗马人对古典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改良品种”,它继承了多立克柱的雄壮,但看起来更加修长和健美。 这些鉴赏知识在上西方美术课时听老师讲过但记不住,身临其境震撼过后也许再也不会忘记。

沃鲁比利斯最为精彩、最让世人啧啧称奇的还数那些历经二千年风吹日晒完好如初的宅邸马赛克地坪。




并非所有的马赛克镶嵌画都这么“幸运”,总有一些让人觉得诡异和费解的地方。 譬如下图浴池的周边完整镶嵌着游弋的鱼儿…有资料介绍过古罗马时代那些背井离乡驻扎在远方的罗马士兵喜欢用河流鱼虾船只等马赛克水景抒发思乡情怀。 但为什么浴池的四个角全部毁损?

同样毁损的还有台阶下地坪中央的一小块?

这种现象并不单一,在不同的场所都有奇诡突兀的局部毁损。



下图据说是古城餐馆的原址,见到马赛克地坪上清晰标注被剜去的女神半身像后便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专门针对女裸体的“毁灭性打击”(左边的男神毫发无损)。

摄自一窄门小院疑似“香艳温柔乡”(妓院)的马赛克地坪更佐证了我的判断。 一幅典型的希腊神话画面,裸体的男神一样毫发无损,而半裸的女神和天使却被“蹂躏”得“体无完肤”。

这里发生过什么?疑惑引领我翻开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页… 公元三世纪后,沃鲁比利斯虽然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微而颓败,但至少700年之间是以罗马生活方式为主、使用拉丁语、信仰基督教的城市。 直到八世纪末期,沃鲁比利斯成为一些早期到来的阿拉伯人在北非的定居地,领头者就是那个遭阿拔斯王朝镇压、经由埃及逃亡到此、日后创建北非第一个伊斯兰什叶派王朝(伊德里斯王朝 Idrisid dynasty)、定都菲斯的大“Boss”—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

沃鲁比利斯还有将近一半被埋在地下有待发掘,现有发掘出来的老城灭顶之灾来自于1755年里斯本的九级地震和沦为三十公里外梅克内斯(Meknes)建城的采石场。
阿拉维特王朝第一代苏丹穆莱·伊斯玛尔(Moulay Ismael)1672年定都梅克内斯。他是摩洛哥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君王。 苏丹(Sultan)阿拉伯语意为力量和权威,最早被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先知代理人)作为头衔授予境内区域性王朝的统治者,后来被当作国家统治者的称号。

赫赫有名的曼苏尔城门(Bab Mansour) 糅合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建筑之一。


赫迪姆广场(Hedim)

皇家马厩… 据说酷爱骏马的穆莱伊.伊斯梅尔每天都要来马厩巡视他的500匹骏马。



苏阿尼粮库… 可供囤积十五年“马粮”的库房。

梅内克斯老城逗留不到二小时,似乎感受到它糅合了欧洲建筑的某些特质—精致典雅规整又不失大气。

城市掠影…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餐馆掠影


梅克内斯和沃鲁比利斯古城分别在1996年、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一篇 “菲斯故事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