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病是对格律诗来说的,指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对古风、词不全适用。 一、用韵类 押韵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字放置在一首诗中固定的位置,使诗产生一种声音的回旋美。其目的是利用韵增加诗歌的和谐与美感,便于诵读和记忆。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诗的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不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押韵,没有韵就不是诗。 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我以为作诗讲究一韵到底,还是受了历代官方科考的影响。
所谓邻韵: 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的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可以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鏦、淙、跫、惷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近体诗押韵,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的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的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两字成一词的,为迁就韵脚,有的可以颠倒使用。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只要对义不碍方可。如果不可以倒过来用的,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五:戒哑韵:哑韵,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九:戒犯韵(即挤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用韵的常见毛病列举如下: 病名:1、无韵 病害:使诗丧失声音的回旋美,也不为诗了。 病因: 1、不了解韵的重要性;2、受现代诗影响,讲究自由。 病例:古人作诗无此病,由于古今发音不同而出现此病的有: 1、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病名:2、重韵 此病自唐开始,古风、排律可不拘。 病害:可能造成语意重出没有利用好字并显作者的语言词汇匮乏。 病因: 1、作者本身驾御词汇能力不高;2、创作草率,不用心。 病例: 张耒《京师废宅》用两“生”。今人作诗多此病。

病名:3、出韵 即夹杂其他韵。 病害:只要出韵,其余不论,都为劣等。诗之大忌。 病因: 1、忘了韵部,或对某些字的韵部归属混淆了;2、现代人不知道这也是病。 病例: 李商隐《茂陵》中“郊”为肴韵,“娇”、“萧”为萧韵。

病名:4、挤韵、连韵。 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比如:《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南”、“岸”,撞韵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连韵: 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然而,循道者以为:“路”和“蹊”则是同义重沓,“蹊”和“西”则是连韵。颔联和颈联“犯四同头”,“暮雨、春风、孤城、三户”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组。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我看你说的这个撞韵似乎和我看到这个叠韵是同样的意思。

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病名:5、凑韵 病害:音律美受损,或把意思破坏了。 病因:在韵与意发生矛盾时,和韵之作易出此病。 病例:苏轼《次韵代留别》 绛蜡烧残玉飞,离歌唱彻万行啼。 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姓西。 西施不姓西,这里的“西”就是凑上去的。

病名:6、撞韵(句句押韵,不该押韵处押韵)。 病害:也会破坏诗的音乐美。 病因: 1、初学者易犯此病;2、好押韵者。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二、声律类 诗的格律主要是四声平仄的配合。其目的在于协调诗句中字词声调的高低、轻重,使之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旋律,从而产生和谐动听的音乐美。但绝对的整齐与绝对的散乱都不能产生美感。只有整散结合、平仄相间才有美的魅力。 病名:7、失粘 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本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要相同,否则叫失粘。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病例: 1、王维《出塞》2、3句; 2.韦应物《滁州西涧》2、3句。

病名:8、失对 同一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应不同,否则叫失对。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例: 1、王维《山中》、《终南别业》。 2、杜甫《忆弟》。 病名:9、平仄紊乱 病害: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因:多为今人所犯之病。

病名:10、孤平(诗之大忌) 病例:现存唐诗中只有两首犯此病。 1、李颀《野老曝背》;2、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今人犯此病者较多,天涯孤舟的《梦还在小楼》。 病名:11、三平尾:指句尾三字都为平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或疏忽所致。 病例: 1、王维《终南别业》笑谈无还期。 2、庐鱼(今人)《秋夜三唱》晨声耕人鸡 居然五平调。

病名:12、三仄尾:指句尾三字都为仄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或疏忽所致。 三、对仗类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为了使句法产生转换而不致雷同,避免单调与呆板,增加诗的韵味,一般律诗中间两联都用对仗,而首尾两联不用对仗,这也符合“中和”的思想。虽然象李白通篇不用对仗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及杜甫全篇对仗的《登高》都是佳作,但总是遗憾。(通篇不用对仗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散乱无章,没有整齐的美;全篇对仗也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严肃呆板,没有活泼的美。)

病名:13、同字对仗(只限律诗)。 病害:造成语意重复、平仄相同导致失对。 病例:杜甫《得舍弟消息》 汝女犹在壁,汝妻已辞房。 病名:14、合掌(同义词对仗)。 病害:语意重复、浪费笔墨。 病因:同义词对仗容易形成合掌。 病例: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闭。 耿讳《赠家翁》中的“朝”与“昼”合掌。

病名:15、属对偏枯:小病。 病害:没有完全对仗,多为半句对。 病因: 1.为了不损害意境而犯此病(尚可原宥) 2.作者的功力不够(做了个绝对儿)。 病例: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病名:16、不匀(小病)。 1、语意不匀;2、句式不匀。 病因: 1.功力不匀;2.先得一佳句,再对另一句。 病例: 1、宋之问《江南曲》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2、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四、字词类 诗是语言的艺术。所谓累字成句、积句成篇,所以字是诗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诗往往以一字论优劣,因此有“炼字”一说,更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请大家不要忽视字词的重要性。 病名:17、同字(对偶不在此列)。 限律诗与绝句。 病害:意思复出,显得诗人驾御文字能力不强。 病因:作者的文字功底单薄,草率成诗。 病例: 1、王维的七律《出塞》两“马”。 2、孟浩然多犯此病: 《留别王维》两“寂”;《岁暮归南山》两“不”;《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两“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两“两”。

病名:18、杜撰词汇。 病害:使读者迷惑,不知所云,影响共鸣 病因:作者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写成诗,容易出现此病。 病例:剧眼、草园 病名:19、颠倒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 1、作者玩弄文字、看似倒装; 2、为了平仄、押韵而犯此病。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为: 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病名:20、割舍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由于字数、平仄的限制。 病例:徒子——登徒子 病名:21、专用奇字。 病害: 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有损诗的美感。 病因: 1、受汉赋的影响;2、显示作者博学。 病例:陆游《舍北行饭》自掩柴门上扊扅(YANYI:门闩的意思)

病名:22、卖弄叠字。 病害:只在形式上哗众取宠,而在表达主题方面却毫不相关。 病因:作者恃才弄巧,故做文字游戏。 病例:乔吉《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五、句法类 诗歌创作,在炼字的基础上要求得佳句。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寻觅佳句,是因为佳句是形成佳篇的重要因素。诗篇因佳句而生辉,缘佳句而全诗振响。诗中无佳句如树上无花,池中无鱼。 病名:23、句法雷同(同构)。 病害:节奏相同的句式显得单调刻板。 病因:未引起作者的重视。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病名:24、“物象、事项”重复(重沓)。 病害:浪费笔墨、废话连篇。 病因: 1、思路狭隘,强捏成句; 2、作者漫不经心,随手之作。 病例: 1、一个孤僧独自行。 2、关门闭户掩柴扉。 3、杜甫《哀江头》同辇随君侍君侧。 4、李白《赠孟浩然》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5、王维《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月照一孤舟。 7、郎士元《送钱起》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病名:25、相次丛聚。 同属一类的字于四句当中可放宽。 病害:作者的思路狭隘。 病例:李商隐《马嵬》。 病名:26、敷衍凑句。 病害:罗索、废话、与主题无关。 病因:作者随手为之,不细考虑。 病例: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句前两个字均可删去,而境界无损。 病名:27、有句无篇。 病害:只有佳句,忽视全篇立意与境界 病因:作者先得一妙句,然后凑成全篇。 病例:贾岛多犯此病。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病名:28、出语突兀。 病害:造成全篇不连贯,使读者不知如何得出。 病因:对仗中会有此病,语句凭空而出,无所依据。 病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 病名:29、盗版之作。 病害:文人借句不能为偷乎? 病因:喜爱前人作品,现代人更爱犯此病 病例: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病名:30、自我抄袭。 病害:作者不思创作或才思守旧。 病因:才思狭隘。 病例:刘长卿、陆游多为之。 六、章法类 虽有佳句,但排列不当,也难成佳作,因此作诗还要讲究章法。 病名:31、杂凑成章。 病害:句与句无关联,成游离状。 病因:诗人没有明确的宗旨与纲领,没有明确的目的与立意。

病名:32、虎头蛇尾。 病害:全诗不匀称。 病因: 1.刚入手时,可自由发挥,虎头容易,但结尾照应良多,故易成蛇尾。 2.写到最后,作者才思枯竭,写不出什么。 病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病名:33、血脉不贯。 病害:使读者迷茫。 病因:作者对字句过于讲究而不管章法 病例:李贺、贾岛经常犯此病《泥阳馆》

病名:34、时空错乱。 病因:作者过于随意。 病例:今人更易犯此病,先是春天,突然变到秋天。 病名:35、自相矛盾。 病因:作者拼凑诗句,不作全盘考虑。 病例:骆宾王《玩初月》 忌满光恒缺,乘昏影欲乱。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七、修辞类 病名:36、比喻不当。 病害:不形象、不和谐、使读者感觉别扭 病例:暮雪霏霏若撒盐。 病名:37、夸张失度。 病害:离开客观依据便会闹出笑话。 病例:海南雪花大如席。 病名:38、粉饰过头。 病因:过分地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烘托气氛而横生枝节与重复堆砌。

病名:39、用典冷僻、繁多。 病害:让人无法顺利读完此诗,导致没读完就不看了。 病因:作者展示自己博学。 病例:童心《谢唐慕》 李商隐、黄庭坚、辛弃疾、吴文英多犯此病。 八、立意类 诗以意为主。“意”就是中心思想。他是全诗的中心和主帅,在任何一首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作诗自然要求作者的立意要高、立意新、立意深、立意简明集中。

病名:40、落入窠臼。 病害:有重复的感觉,看多了感到厌烦。 病因:由于诗人的生活、习惯是相同的,产生的联想往往也是相同的,于是造成千篇一律。 病例:最近几篇写中秋的都大同小异。 病名:41、翻新入魔。 病因:作者想标新立异,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反而弄巧成拙。一般自命不凡的人、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易犯此病。如:杜牧、王安石 病例: 1.杜牧《题乌江亭》 2.王安石《钟山即事》一鸟不鸣山更幽

病名:42、立意浅俗。 浅:浅近。俗:鄙俗。 病害:使诗索然无味,有哗众取宠感觉。 病因:作者只工于小景的描写,对立意的问题未与考虑。写一些搞笑的事情,没深刻的内涵。 病例:《上茅房》 九、境界类 病名:43、情景不谐。 病害:描写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当时的感情不融洽。 病名:44、写景空泛。 病害:所描写的景色不能反映出景物本身的特征,作者的感情失去个性。

病名:45、情意直露。 病害:使读者想象的空间太少。 病名:46、虚情假意。 病害:非作者自身体会得到的,而是靠作者想象杜撰的,今人多犯此病。 病名:47、景外设景。 病害:画蛇添足。 病名:48、有理乏趣。 病害:没有诗的美感、味同嚼蜡。

病名:49、粘滞物相。 病害:只咏物,无寄托,乏味。 十、题目类 病名:50、制题不工:题过于详尽、漏义、赘语。 病名:51、远离题意。 病害:即跑题,现代人作诗经常犯此病。

十一、其他类 病名:52、主观臆断。 病害:犯常识错误,出大笑话。 病因:作者不熟悉生活、不明事理、观察不仔细…… 病例: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说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 病名:53、与史不符。 病害:违背历史,篡改历史。 病因:作者不了解历史。 病例: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章碣《焚书坑》

病名:54、体非其宜。 律诗工整凝重,贵气健;绝句语近情远,贵韵长;五古庄重质朴,表达严肃主题。 七古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与事态。 病名:55、违背自然规律或常识(豪放派和神话题材不在此列)。 病因:随意凑诗,不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 病例:刘基(伯温)《无寐》诗: 夜长无寐待鸣鸡,及至鸡鸣梦却迷。 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残月在天西。

科普一下,月相情形如下: 新月(朔月,农历初一):基本看不见,或者隐约看见一弯细线。 蛾眉月(农历的初二~初六):如眉似弓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半圆。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十四):椭圆。 满月(望月,农历十五、十六):圆盘 渐亏凸月(农历十七~二十三):椭圆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半圆。 残月(农历二十四~月末):如眉似弓 农历月最后一天又变为新月:基本看不见,或者隐约看见一弯细线。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残月表示伤感。 在学习“月相”相关知识时,有一个方便记忆的口诀是“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口诀是指: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残月(农历二十四~月末)出现在下半月下半夜(也就是凌晨到上午)是下弦月而且在东半边天空弓向东。也就是和朝阳同现的是下娥眉月、在东半边天空,不可能在“天西”。 有的诗友问,会不会是“蒙太奇”的手法呢?我们假设是把新月蛾眉月比喻成“残月”,新月是在西半边天,可是新月出现在上半月的前半夜,不会在早晨和朝霞同现,早上根本就看不到了!这样也是讲不通的。

病名:56、平均着墨,有篇无句,主题不突出(无诗眼)。 病因: 1、缺乏真情实感、纯属为作“诗”而作“诗”,按照平仄堆砌文字。 2、功力和火候不够,缺少锤炼。 古人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今人大多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病名:57、重字(“叠字词,对偶”不在此列),或含义重复(有递进意味的不在此列)。 病因:一事两说,字面重提;或者,虽字面未重复,但含义重复。浪费笔墨,推敲不足。 自57条诗病贴出后,大家评论很多,无论褒贬,我都感快乐,因为有那么多的现代人还关心古体诗词。我想,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使诗词发扬光大。在此,有一些事情还是想跟大家说清楚。 1.这些诗病不是去否定整个古诗的。 2.“病”是有重有轻的,有的是皮外伤,有的是大出血,所以并不是一旦患“就等于是绝症,便无生的希望了”。正所谓“瑕本出真玉,自然去雕饰!” 3.有的人认为有些“病”根本不是“病”,不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大家会达到最终共识的。 4.我写这些并没有歧视大家的意思,至少我不会告诉大家如何去作诗、对仗怎样、格律怎样。 ——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