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二期《运城教育》
清明上坟记
2013-04-09 21:48,阅读477
“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时光过得真快呀!去年清明上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今年清明的脚步又近了。离清明还有几天,我和妻就商量着回老家上坟的事。

清明上坟在我们这里是有讲究的,上坟时间可以是当天,也可以是“前三后四”。所谓“前三”指的是清明节前三天,“后四”指的是清明节过了的后四天。但无论是“前三”还是“后四”都必须是单日,双日是不行的。考虑来考虑去,我们把上坟的日子定在4月1日。4月1日这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一,既在“前三”范围又是单日。何况清明前这段时间气候不稳定,万一刮风下雨就不方便了,这样决定可说是赶早不赶晚。

4月 1日一大早,我们买了香、冥币、面包等祭品,骑上摩托回老家。到老家之后,叫上大弟去上坟。我们临走时,妻子说,她也想到田间转转,不去坟地就是了。我们这里上坟一般不允许妇女上坟,除非家里没有男人,女人才可以上坟。

途经闲置多年的老院,妻子下车在附近转悠,我和大弟把摩托车停放在老院旁,走着去坟地。我们沿着山间小路,走下一座山坡,走进一块麦田,远远望去,三棵柏树下,蓊郁的青草覆盖的一片草地,那里就是爷爷奶奶的墓地。这里三面临山一面临沟,山坡上到处是茂密的青草和葳蕤的洋槐树,显得十分幽静。一年四季除了鸟雀、野兔,很少有来人。

我们轻轻地来到二老的墓前,点燃一炷香,把面包、罐头放好。我们给爷爷奶奶磕头,我还把一年来家里的情况向二老作了汇报,接着燃起一大把冥币。冥币是一叠叠花花绿绿捆扎整齐的纸币,一时间燃烧不透。我从旁边的草丛中折了一个小草棍,翻挑着让其尽快燃烧。大弟在二老坟头挂纸絮、添土。我从烟盒里抽出三根香烟,点燃后插在爷爷的坟前。爷爷生前吸的大都是些旱烟,很少吸卷烟,那时候还没有带过滤嘴烟……

爷爷这辈子不容易,8岁时和6岁的老姑跟随他的父母离开老家河南荥阳,逃荒到山西,老姑后来给别人当童养媳,后来再没有找到。爷爷十几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后来靠给地主扛长工艰难度日,吃了不少苦,落了一身病……爷爷1980年冬天去世,在这里已经躺了30多年,奶奶先他16年去世,在这里躺了近乎50年。

奶奶去世时候,我还小没有一点印象 。爷爷去世时我已经上高中了。爷爷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慈祥和善,非常勤快。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尚在集体时代,爷爷在空闲地开荒种庄稼、旱烟,还养猪,卖几个钱补贴家用。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的,在那个年代,爷 爷开垦的荒地被没收,农副产品被分掉。记得有一次,爷爷在家门前的一小块空地上栽了几行红葱,被当时的生产队长带领社员挖了分给全村人……爷爷在土地包产到户前一年去世,没有能够看到自家分的土地,没有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

我家所在的小山村,十分偏僻,交通不便。听娘说,我小时候常常深更半夜发病,几次发烧、翻白眼,病情危急。爷爷二话没说,用大腰带把我往背上一捆,背着我翻山越岭到二十里以外的一个叫韭菜园的村子找一位老中医给我扎火针,把我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到了上学的年龄,又是爷爷把我送进学堂。他去世时我正在数十里以外上中学,我对爷爷还没有一点报答,他就去世了。

想起爷爷,我心境难平,思绪万千。今天我给爷爷奶奶上坟,感受难忘的如海亲情,咀嚼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算是受益匪浅吧!

清明祭奠先祖上坟添土,挂纸絮的习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在恩人介子推去世一周年时,前往介子推墓地祭奠。发现介子推的坟丘由于一年来的风吹日晒雨淋不太明显了,就命令随从添土保持坟丘隆起,挂纸絮向世人说明坟茔里的人后继有人,摆上供品祭奠,以表达深深的怀念之情。从此以后,晋文公清明祭奠介子推的方式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看着爷爷奶奶的坟茔,我想作为晚辈,我生活在故乡故土,尚能年年来为爷爷奶奶上坟,我的孩子远在他乡生活工作,等到有一天,我也走完了生命的历程躺在黄土里,谁为我上坟?退一步想,其实清明节上坟,躺在泥土里的先祖是不知道的,只是后人为了表达追思、怀念之情罢了。

人是排着队伍走向坟墓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这一辈子,辉煌也罢,平凡也罢,到头来还不是一丘黄土?无论谁,躺在墓地是迟早的事,每个人都会如此。生者且生存,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过好每一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亲人我们要倍加珍惜,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到幸福,千万别等到他们离去而追悔莫及。

香燃尽了,冥币烧透了,我们默默地和爷爷奶奶告别。爷爷奶奶,你们好好在此休息吧,明年清明节,我们再来看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