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生平最棒的一部“广告著作”,可能要算《罗密欧与朱丽叶》了。直至今日,世人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还能衍生出众多的艺术作品。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原型,在莎翁之前的意大利诗人小说家也有着N多的版本。我本人倒是觉得锡耶纳的气质确实更符合朱丽叶这个悲剧角色。
整个中世纪,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战乱不断,很多城邦都是由军事要塞发展而成。锡耶纳也正是这种据险而建的城邦,位于阿尔西亚和阿尔瑟河河谷之间基安蒂山三座小山的交汇处,以三条山脊的交点为市中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名城。它的奠基人也是罗马城的奠基人Romulus和Remus兄弟,所以,母狼也是锡耶纳的标志。
初到锡耶纳的感觉与西班牙托莱多很相似,是一个非常小的中世纪古城。窄巷纵横交错,居民的房子像鱼鳞一样,一层层围绕着山坡,供奉着山顶上的主教堂和钟塔……所谓全城暴走,也就是沿着山脊纵贯全城的穿街走巷。中世纪盛期,从法国兴起的哥特式风格风靡整个欧洲,几乎将一切宗教建筑裹挟其中。但在意大利,由于古罗马遗韵的影响,哥特式建筑甚少。锡耶纳却是少数受哥特风格影响的意大利城市,其建筑没有过多装饰,为粗糙的石头砌筑,多为哥特式的建筑,一道道土黄色的城墙和红褐色的砖瓦屋顶显得它更是远离现代社会的一处世外桃源,古朴静谧,充满了中世纪的神秘。同时,这种褐色也是锡耶纳特有的颜色,因此, “siena”也有褐色,赭石色的意思。
意大利中部哥特式建筑代表之一的锡耶纳主教堂建于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是全城的最高点。在一片高低起伏的褐色海洋之上,高耸着一座黑白相间的哥特式主教堂,是如此的夺目……它凝聚了锡耶纳人民所有的财富、智慧和宗教热情。在这个小小的古城里,诞生过十位教皇。主教堂由大理石建造,里外都有灰绿色的水平条纹。正面装饰相当华丽,夹杂这大理石图案和雕像,于1264年竣工。然而锡耶纳人并不满足于有这样的宗教圣殿,在1339年,他们又想在左侧造一个更大的教堂,把现有的主教堂只当作大教堂的拉丁十字的横翼。在大教堂的正面和大厅左廊刚刚造了一部分的时候,1348年,欧洲黑死病蔓延,锡耶纳人想与上帝更加接近的梦想破灭了。如今这一部分建筑当作了锡耶纳主教堂的博物馆使用。





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更能想起的是发源地佛罗伦萨,然而同样位于托斯卡纳的锡耶纳却是孕育了文艺复兴火种的城市。锡耶纳艺术家杜乔的艺术成就和声名在当时并不亚于同时代佛罗伦萨艺术家乔托。由于锡耶纳人对宗教更为虔敬,其宗教画的画风更有诗意和精神性与佛罗伦萨提倡的自然主义有着鲜明的不同。锡耶纳地方画派也自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派风格。现在,主教堂内基本都是现代的复制品,真迹都移入了博物馆中收藏。在主教堂的info站里,买上一张8欧的联票,便可以入主教堂和主教堂博物馆,观赏到文艺复兴时期锡耶纳当地艺术家的作品。锡耶纳主教堂的装饰富丽堂皇豪不逊色于威尼斯圣马可等一些教堂,较之劲敌佛罗伦萨简朴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来说,更不在话下。而圣母百花更多的是柯西莫大公的一种情怀,锡耶纳主教堂则是倾注了锡耶纳人民对宗教的挚爱和敬意。教堂内最闻名的是建造于14~15世纪的大理石马赛克地板,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教堂地板……56副取材于圣经《旧约》和希腊神话故事的方形大理石画,精美绝伦。在博物馆内,便可以看到来自主教堂,几个世纪以来的艺术真品。








市政广场,又称田园广场,位于一个平缓的斜坡上,有着独特的扇形形状,很象古希腊的剧场。广场三面为弧,一面是平,平的一面便是哥特式风格的市政厅和曼琪亚塔钟楼。广场的有9个部分的马赛克拼接而成,分别代表锡耶纳政府的九个成员。广场不仅在空间上是全城的中心,锡耶纳所有的街道都能通向广场,也是锡耶纳人精神上的重心。广场的祭坛上每天都有公开弥撒,由于住房和商店都面向广场而建,因此居民和手工艺人不必走出家门或停下手中的活就可以听到弥撒。足以显示锡耶纳人对宗教的虔诚和热爱。锡耶纳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在广场上进行。每年夏天的7月2日和8月16日,著名的锡耶纳赛马节就在广场上举行,届时所有街区的居民都会聚集到广场来,也是锡耶纳最欢愉闹腾的日子。来锡耶纳,遇上一个艳阳天,买上一杯四个球的Gelato,半躺在中世纪的石板坡上,沐浴在托斯卡纳的阳光下,无所事事地发发呆,属于一种奢侈……


在锡耶纳,你几乎找不到一座雕像,除了教堂,没有被崇拜的个人。唯一的雕塑便是一座建于1081年的哥特式喷泉,该亚喷泉又称快乐喷泉,顶部镶嵌有动物形的檐槽喷口,喷泉由三个坚固的哥特式拱廊构成,由此可通向一个岩洞。喷泉第一个承水盘的水供人饮用,第二个供动物饮用,第三个则用来洗衣服。据说,锡耶纳是山城,供水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锡耶纳人很早就修建了地下供水系统,把水从远处通过次喷泉输送到居民中心上来。现在的快乐泉,也是一个复制品,真品被移到了一所修道院中珍藏。


穿梭在这座中世纪哥特式古城,高高低低的台阶,连接坡上坡下的路,巷子里触手可及的窗户,想象一下朱丽叶会是在哪一处的窗台边……与天空相间细缝,处处有着小景。虽然,锡耶纳命运多舛,在与佛罗伦萨的多次较量中,最终以科西莫.美第奇在锡耶纳修建了军事要塞,派驻军队,锡耶纳的政治独立宣告而终。随着锡耶纳共和国的覆灭,它的文化再也未达到往昔的辉煌。但锡耶纳人对自己信仰和文化的忠诚与自信,让这座古城至今保留着千年韵味,得以向现代世人展现锡耶纳曾经的辉煌和成就。锡耶纳人又是如此的淡定与骄傲……









莎士比亚最终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定格在了维罗纳,维罗纳当之无愧成为了世人心中的“爱之城”。每年,有无数游客来到这爱之城,寻访爱之路。
维罗纳,位于意大利北部,起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阿尔迪杰河呈s形缓缓从城市中间流过。维罗纳自古罗马以来就是一个兵家重镇,由于北靠阿尔卑斯,东临威尼斯,西接米兰,在波河平原上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南下又可只驱佛罗伦萨,故有“北方的钥匙”之称。“Verona”拉丁语意思为“高雅之城”,据说也是凯撒的度假胜地,又被称为小罗马。


位市中心的布拉广场是维罗纳最大的广场,广场的一侧便是著名的Arena竞技场。Arena建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长138米,宽109米,高30米,用独有的淡粉色大理石建筑而成,当时建造的规模仅次于位于罗马的斗兽场,也是意大利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之一。12世纪的一场地震摧毁了最下面的一层建筑,使现在的竞技场内部分成上下两层,各有72个巨石支撑的拱门。石砌的观众席逐级升高,高度达十层楼,可容纳三万多人。内部通道则利用穹拱分割而成,井然有序。值得一题的是,时至今日,Arena一直是唯一还在使用的竞技场,是世界上最恢宏的歌剧场所之一。自1913年8月第一届歌剧节在圆形竞技场开幕,每年的维罗纳歌剧节都因宏大的舞台效果和著名献唱者而享有居高不下的声望,令全球的音乐爱好者趋之若鹜,更成为20世纪歌剧舞台的国际象征。每逢夏日时分,《卡门》、《阿依达》、《图兰朵》等著名的歌剧都在这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竞技场上演。



穿过布拉广场,由维罗纳的精品街Mazzini大街,可直通香草广场。香草广场在古罗马时期作为政治集会所用,如今做为花卉集市,故名香草广场。这个广场小而精致,充满古典主义的气息。广场后面是巴洛克风格的玛菲宫,屋顶上依次竖立着海格力斯、丘比特、维纳斯、赫耳墨斯、阿波罗和雅典娜六位希腊诸神的雕像。玛菲宫前的柱子上有着一只带飞翼的镇守狮子。这是威尼斯的标志,代表着维罗纳曾经也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一员。广场的另一边,便是“维罗纳的爱人”喷泉,与四周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建筑,相映成辉,栩栩如生。




紧邻着香草广场的是有着众多故事的领主广场,领主广场并不大,却是有着浓重的故事色彩。中世纪,维罗纳卷入战乱纷争,斯卡利杰家族的坎格兰德.斯卡拉一世成为维罗纳的统治者。坎格兰德一世统治时期,维罗纳的文化和艺术发展进入了巅峰期。他也是坦丁和乔托等人的赞助者。1301年,坦丁被逐出佛罗伦萨,来到了维罗纳,受到了斯卡利杰里家族的支持,最终完成了《神曲》的天堂篇。领主广场的左边红白相间的建筑是斯卡利杰里家族的宫殿。坦丁像的一边是十五世纪后半叶建造的市政厅。今天我们所看到墙檐上的五具雕像,是1873年,修复建筑时,维罗纳人将当地五位名人的雕像立放在上面。




从领主广场穿一个拱门,便是中世纪维罗纳统治者斯卡拉家族墓地。墓地是一座哥特式亭子,由大理石精雕细刻。纤秀空透的柱子、尖顶、神龛等等错综复杂地组合在一起,有呈轻盈玲珑上升之态。亭子的中央放着石棺,尖顶上便是死者的骑马像。斯卡拉意大利语意思就是台阶,所以,周围的金属围栏由斯卡拉族徽“台阶”构成。

卡佩罗街23号,每天都是门庭若市,这里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故居。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维罗纳从未真实地存在过,但朱丽叶故居却是在他们之前就有的……1520年,在当地作家路易奇·达·波尔托创作的真正的“悲剧”中朱丽叶塔和罗梅乌斯坠入爱河的时候,故居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朱丽叶的中世纪小阳台”是1930年,维罗纳博物馆人看到了商机才给这座小楼加上的。即便这样,每天慕名而来的情侣们任然会写下自己的爱情宣言,单身者则想借机祈祷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爱情运。这就是莎士比亚的魅力,人们宁愿相信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是真实的,对爱情的祈愿是美好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由一个故事创造的爱之城,维罗纳除了莎士比亚妙笔生花的浪漫之外,更有着古罗马的荣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