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西有句俗语:年例,年年有例。 今天正月十七,又迎来了六双一年一度的年例浩大巡游花灯之夜。 年例成了当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和相互拜访特殊节日。 可以说,年例已成为粤西人民新年伊始的狂欢节,也是庆祝获得丰收和对新一年期盼的节日。 六双闹花灯这一形式,在粤西年例文化中产生,并且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沿袭至今。 今晚,我眼里没了月亮、没了星星,眼中只有它——古韵花灯,醉人眼的盛景。 各种彩色灯像天上的繁星,大放光彩耀了眼睛,仿佛天上星星全坠落地上了。




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的甘氏祠堂,是扎花灯主要场所。花灯巡游经过各家各户,每家每户都烧鞭炮迎接,还放烟花庆祝。 村民摆香案祭祀,上香,祈福。




今夜游花灯,各村老人、青壮年、孩童均有参与。巡游队伍由大锣开路、神轿、十二生肖灯、八宝灯、吊灯、走马灯、宫灯、木偶、醒狮、白花灯、禾杆龙……噢!庞大的顺序,以火水照明为灯心。 队伍漫步在各户门前,绵延数十公里,花灯巡游耗三个小时,环绕6个村落后,再返回到广场,燃放烟花庆祝。


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 粤剧,在吟不完的岭南风情,唱得尽的人生百味。


漫步在花灯街流光溢彩下,处处现猜灯谜墙、许愿墙,会情逸致的墨迹其中。 路旁遍插彩旗,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浓郁的节日气氛。





六双花灯,其实每年正月初一,就已在花街剪彩仪式开始了,直至正月十七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今晚多了万人游花灯展,是这十七天当中最为热闹的不眠之夜。 六双花灯展也是粤西年例当中,为最大型的巡灯活动。





每年过完大年初一,这里就开始忙碌起来,村里的艺人为村民扎花灯。 今年扎花灯人数比往年多,高峰时有几十人在这里进行流水作,作业,制作骨架的、裱纸的、写字的、画画的,各施其职,忙而不乱。




这里制作花灯,是以户为单位委托制作,每户人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委托制作数量。 他们喜欢扎偶数,寓意成双成对、圆圆满满,"六双"这村名也是偶数,是寓情于景而取。


每年例这天,热情的当地村民在甘家祠堂摆二三十台盛宴,迎接八方来客。 这里的宴席跟其他村年例宴席有所不同,其他村是以个体请客盛宴;而六双村是以整体请客盛宴,整村人们齐心举宴一致,团结之心源远流长。

▶️️——————分隔线——————◀️


六双花灯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是粤西地区保存得最完整、最原始的农耕文化形式。 六双花灯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火水灯为心;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 花灯散发着原始农耕性、历史传承性、浓郁乡土性的韵味,渗透着浓浓的岭南文化色彩。




当地农民发挥自己的智慧 ,集中在祠堂精心制作花灯。 朴实大妈深情眼眸,看着今年制作好的花灯,笑逐颜开。


六双有387年花灯史,明朝中期,战事连连,受罗旁战事影响,大批广府人与客家人为避战乱,迁徙至信宜市,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其中一支姓氏甘氏等一部分其他姓氏迁至六双,带入中原文化和广府文化,在当地开始制作花灯。 所制作的花灯,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花灯款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六双传统白花灯。 花灯富含浓烈的农耕文化,如: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治水植林等。 花灯承传了儒家思想精华,浓缩了忠义、礼孝、向上、团结等寓意;奉行书香,激励读书,报效国家。 六双花灯,夹集了中国书画技法、剪纸技法、编制技法、裱糊技法等,多种传统技法融合,使花灯惟妙惟肖,蕴含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岭南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瑰宝。



新时代,六双花灯已由最初酬神、祈福等单一形式,演变为今天积极向上、文化传承、乡土民情、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综合性活动。 它以爱家、爱国为主要题材,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图:储情 / 李才成 文:储情撰写 / 六双历史攥写 编辑:储情 拍摄2018大年初三、正月十七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 这里群山环绕、层峦耸翠;一生四季山水如画、鸟语花香之宝地,有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53万多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是粤西最大的侨乡。 是“南玉之都”、“中国长寿之乡”、金沙玉原石产地。 六双村还被誉为"花灯之乡"、"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灯风情魅力,今年吸引央视,摄入《年例》实录大片,将在央视CCTV—9、国际频道CCTV-4等平台倾情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