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9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南方小年)。来到海南陵水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英州镇(银镇),《椰田古寨》景区游览。 现将游览中,手机所拍的部分照片发表于此,与朋友们共享祖国大家庭美好生活。 您的朋友 冯贵金 2018年02月09日 三亚
椰田古寨景区位于海南省陵水县,东线高速英州出口处,距三亚市20多公里。椰田古寨里,占地面积上百亩。与著名的蜈支洲岛、南湾猴岛等风景区隔海相望、交映生辉,是海南省新兴的展示苗家文化风情的窗口。这里四季如夏,气候宜人,椰树成林,以你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俗风情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景区现已建成古老文化、奇特风情、椰风飘香、神秘傩蛊、小锤叮当五大游览区和一台“欢乐苗家歌舞”演出。景区以独特的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海南苗家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满足海内外的游客了解海南奇特的民俗文化的爱好。
本相册歌曲 🎼《我家在苗寨》🎶 词:梁爱科 曲:蒋财胜 演唱:一 朵



椰田古寨, 位于陵水双峰山下, 毗陵英州河, 山环水抱, 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是当年入琼的苗族人在沿海的最后屏障, 它的背后就是绵延不绝的五指山系了 ,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 椰田村今天的繁荣, 自古以来, 这里就是汉族人与少数民族以货易货的重要商镇, 汉族人的茶叶、 大米和盐巴经过这里, 换取苗族人的皮毛、 山货、 槟榔和银制品, 直到今天, 这里仍是海南最大的蔬菜基地和银器市场。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 国外的人类历史学家曾说过: 世界上有两个最苦大仇深的民族, 一个是犹太人, 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苗族。 最早, 苗族生活在中原一带, 后来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发生战争, 战败后, 蚩尤部落逐渐南迁, 形成了 以苗族为首的南蛮部落。 随着势力的进一步下降, 苗人也被迫开始了 苦难的迁徙历史, 直到最后落脚在岭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我国的苗族之中呢, 海南苗族又显得非常奇特; 海南现有苗族同胞 6 万多人, 主要散居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 苗族迁移海南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延征调到海南, 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 当然, 也有一部分因其它原因而从祖国大陆移居海南岛。 如此说来, 苗族迁移海南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 苗族人来到海南, 避免不了 与汉族和海南当地的黎族发生冲突, 由于实力单薄, 最终还是与祖先一样, 躲进深山老林之中。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产于海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称。

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今海南通什专设有“黎锦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生产。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制陶是中国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 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2006年5月20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苗家的吊脚楼, 苗家的蜡染, 苗家的香喷喷的炒椰片和五色饭, 更绝的是苗家人蜚声海内外的手工银器制作













海南苗族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兵士征调而来,后落籍海南,史志多称之为“苗黎”。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迁徙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从无滋事。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琼州府志》、《感恩县志》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表明明代苗族从广西迁来,并在海南落籍了。 除了当兵来海南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苗族是为了谋生而来的。


苗族人同样有自保的方式, 最令人感到神秘的就是“放蛊”, 所谓“放蛊” 是用毒虫的汁液和剧毒的草药混合而成, 最常见的是具有麻醉性质的“蛊毒”, 现在好多行骗的人也会用这种古老的方式, 叫人喝下这种药后暂时失去知觉, 把自己的银行密码乖乖的告诉别人, 事后竟然不知道发生了 什么事情。 这种药最早是苗药里的一种, 用曼陀罗叶子, 与蟾蜍的脓液混合, 加上银粉去味,按一定比例做成。 后来许多巫师经过大量的实践, 做出更多毒药来, 叫做“蛊毒”,


牛是苗族的神灵,地位崇高,在任何祭祀中、牛头也是一种神秘的象征。一般作为生意人或者家庭的辟邪和 镇宅之物 。工匠们以形而作,大胆想象,创造出神气多变的牛头图案,其 装饰 性和收藏性极强.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编 辑、制 作 冯 贵 金 2018年02月09日 海南兴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