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逸夫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2月9日 2018

故 园 榴 事

— 原创 —

1989年春夏之交,应邀去枣庄峄城万亩榴园参加了一个全国散文笔会。从此喜欢上石榴,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便朝晚游园采风,笔会安排在榴园深处临溪的宾舍。虽然会期只有2天,我却找到了感觉。会后很快写出一篇散文《榴园听泉》。文汇报“笔会”发表后,先后入选《中国新时期散文选》、《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等选本,被《中学语文》、《现代语文》等杂志选载、赏析,还被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读本选用(旧作《榴园听泉》附格图之后)。我说我与榴园有缘,朋友说是榴园与我有缘,不管怎么说,这都强化了我的榴园情结。 从榴园归来,我带回一株榴苗儿。那时住楼上,不便栽植,便把它埋进花盆,暂且放在楼道的一个角落里。一日,在县里工作时的司机张旭来看我,临走看到那盆石榴,说这会糟蹋了苗子,便顺手牵羊,带回去种在了他家的院子里。 三年后的秋天,他来市里办事,给我带来2颗硕大的石榴,看那成色,绿里泛黄,黄中透红,丰满光润。我问从哪里搞到的,他诡秘地笑着,半天之后说了句:“我没糟蹋了那棵苗子吧!”我这才恍然记起从万亩榴园带回的那株瘦瘦细细的榴苗儿。当年在峄城参加笔会,当地人称石榴为奇树佳果,此时才始知此言不妄。 后来我住进了有一个院子的房子,栽种了不少花木,在当窗最显眼的地方种下一株石榴。我悉心栽培,那株石榴也不负我,没几年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1997年,先是女儿到省城上大学,不久,我也被调到省直机关工作,回来就少了。满院的花木,因失管而渐次枯萎,只有窗下那株石榴,还有攀上院门楼的一蓬凌霄,依然长得那样旺盛。但院子还是显得空落了不少。记起当年去过的峄城榴园,遂生出把小院建成一个石榴园的念头。想来春之榴花灼灼,秋之榴实累累,这院子里便不会寂寞。于是托人从峄城榴园弄来榴苗儿,院里院外,房前房后,载下几十株,俨然成了一个秀珍榴园。 也许是舍不下这个小院,夫人没有随调省城,一直在老地方上班。节假日,少数服从多数,她多是向我们父女靠拢,我们便更少回来。近几年,夫人退休,女儿有了儿子,她也来省城常住了。自此,故园小院深锁,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几十株石榴,也便花开花落、果熟果坠两由之了。 今年端午节,我和老伴,女儿、女婿,2个外孙,举家回到久别的小院。推开院门,一下子便被满院子飞红叠翠的石榴树吸引住了。那情景,恰如韩愈咏榴花诗听言:“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火红的榴花,颜色是特有的“中国红”,鲜艳而纯正。榴花破蕾绽放,如点点火苗,跃动在碧翠的叶底枝头。枝间初成的榴子,探头探脑,似欲偷窥叶隙新妆始成、正待出阁的榴花儿。岂只初成的榴子与榴花相映成趣,我还发现,几只经冬未落的隔年石榴,高挂枝头,慈爱地俯视着身下的娇花嫩果。祖孙几代,共居一树,情绵绵,意融融。 望着梢头高掛的隔年苍榴,再看看枝间光润鲜绿的榴子,还有或初绽或盛放的满树榴花,耳际萦绕着两个外孙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的喧闹,无尽的人生况味不由袭上心头。 记得2003年初夏,母亲做心脏搭桥,术后来这里住过几日。我和女儿回来看她,那天天朗气清,母亲精神很好,我们祖孙3人在当窗的石榴树下一起赏果,我突然想让女儿为母亲和我合个影,然后我再给她们祖孙俩照一张。石榴,我总觉得是一种祥瑞之果,树下与母亲留影,寄寓着对大病初癒的娘亲的祝福。还有,榴开百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榴下母子、祖孙一一合影,也有回应长辈对后代祈望的心绪。2014年,就在石榴新子初成的季节,母亲离开了她的亲人们,不觉已经4年了。 20年前初到省城,女儿刚上大学。弹指一挥,如今我辈也子孙绕膝。那枝头的娇花新子苍榴若有觉,也会发出岁岁有荣枯,代代无穷已的感慨。而不会像韩愈那样,徒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吧。 我推开院门的那一刻,不仅绛英满地,而且苍果盈阶。这,都无须感伤。不遇是他人不识货,伤感是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不适是与常理过不去。

特有的中国红,鲜艳而纯正。

这当为韩愈触景生情,感伤“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的图景吧?我推开院门的那一刻,不仅绛英满地,而且苍果盈阶。这,都无须感伤。不遇是他人不识货,伤感是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不适是与常理过不去。

这些年,我从未在石榴收获的季节回去过。一年深秋,有亲朋打我院门口走,从墙外随手拍下几幅照片发我,我似乎听到满院子石榴开怀大笑,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附1989年旧作《榴园听泉》

榴 园 听 泉 一夜枕上听雨,清早推出满窗霞光。我们匆匆吃过早饭,驱车直奔榴园。 汽车驶出峄城,不到半小时的光景,依着山势绵延数十里的万亩榴园,就远远地向我们招手了。榴园的倩影还看不清,却听到那里乍远乍近若隐若显地传来一阵阵流泉飞泻的轰鸣。陪我们前往的峄城县委的同志说,很久没有下这么大的雨,你们有幸看得上榴园的流泉了。 茂密的榴林,从山脚下一直向上铺展开去,把大半个山坡覆盖了个严实。人在园中,只闻泉声,不见泉影。在园中园入口处的东侧,我终于循声找到了流泉的行踪。 一股奔腾湍急的泉流,像从天上耸驱而下的白龙,从榴林里窜出,来到这儿,一头扎进一个深潭,在潭底翻腾着、迂回着、咆哮着,然后跃身泻下山去。 我沿着傍溪的石径,拨开花枝,溯源而上。苍干嶙峋、枝叶繁茂的百年古榴,交手勾臂,为这股泉流搭起绿色的穹顶。山水澄澈清洌,经沿溪深深浅浅的碧绿的榴叶、火红的榴花一染,愈加鲜活透明。偶有一两束阳光穿过树隙,透过流动的泉水,照彻溪底,石上的花纹、斑点,随影而颤,楚楚动人。风吹树摇,有榴花落入水中,随波逐流,溪面上便有点点火苗跃动。榴树梢头,山雀鸣啭;身前身后,蜂群嘤嘤,花蝶翩翩,令人心醉神迷。 山溪十步一折,委曲而上,加上老干新枝,重重相隔,前望不到头,回首不见尾,更显出流泉的深奥。急于一瞻泉源,我顾不得过多领略沿溪的美景,加快脚步,向上攀去。 榴林开始稀疏,山溪渐宽,水声也小了。向上看,就是青石嶙嶙的山头了。就在光秃秃的山头与繁茂的榴园的交界处,一股泉水正从一块横斜的岩石下面向外涌突着。我找到泉源了。泉眼并不大,却涌得急切,一副按捺不住的样子,泉水涌动,不时发出咕咕的声响,像是吐泻不及,被噎了似的。泉水漫流过一片长满细草的坡地,在下边不远处的山凹里汇聚,形成了那股有声有色的流泉。 看了泉源,游兴尚足,我又沿来路向回走。半路上,在溪边找一块石头坐定,横对着喧嚣着向山下奔去的溪流,上顾下盼,静心观赏流泉的风姿。 我收回眼来,环视近围的景色。透过斑驳的树影,忽然发现,在溪对岸不远处,竟有一石庵,旁边一块架起的石板上,袒胸露腹睡着一老汉。身长石板短,那老汉半个头悬在石板外,两腿翘起,勾住横伸过来的一根榴干,嘴微噏,头轻晃,睡得好不酣畅。 我为眼前的情景陶醉不已,身不由主地蹚过山溪,朝那甜睡中的老汉走过去。听到人声,老汉醒了。我上前和他搭讪起来。老汉是守园人,对这里一木一石都非常熟悉。问及这股流泉,他告诉我,山上那个泉,当地人叫它“挣命泉”。别看他现在挣命似地涌得这么猛势,满园一片水声,不过两天,就会泉干流断。 想想刚才泉眼涌流的样子,真为人们给它起出“挣命泉”这么一个形象恰切的名字叫绝。但看它眼下的劲头儿,会很快干涸的吗?总有些信犹不及。 入夜,我们宿进临溪的别墅。枕着一溪流泉渐入梦乡。清晨醒来,侧耳聆听,水声似乎真的小了些。我急忙去看那山溪,水位果真降了,原来没在水底的石头,开始露出水面。 到下午,我们快要离开榴园的时候,水势已明显减弱。我始信那守园老汉所言了。但说不出为什么,又有些不甘心。趁大家正忙着照相留念的空儿,我沿着一条浓荫覆盖的卵石小径,向榴园深处走去。 跨过园中喷池的石桥,绕过临池而立的石榴仙子塑像,向东去,从榴林深处闪露出一角金色的亭檐。上午我曾来过这里,亭下有一石井,一泓碧水,伸手可及,水面清滢安谧。游园来到这里,井边小憩,十分悠静闲适。 走至亭前,赶巧昨天邂逅相遇的守园老汉,口含榴疙瘩烟斗,正坐在亭下打歇。想必是转到这里走累了。 已是熟人,相互点点头,我便靠近他在井台上坐了。交谈起来,我说那“挣命泉”真被他言中了。他说:“那泉子,太浅了。”接着,一指亭下的石井:“靠得住的,是这恩赐泉。” “恩赐泉?这是一眼泉吗?” 在我的心中,泉和井是这样划分的:涌动的是泉,静止的是井。这泓碧水是涌动的吗?看上去它是不流不溢的呀!我朝下仔细看去,那水面果真是微漾着的!继之我还发现亭台一侧,平着泉面,有一方孔,泉水正从那里缓缓流出,注入一条瘦细的小溪,近乎无声地潺潺流向园中。 “别看它不声不响,不起眼儿,可一年四季,天天这样不歇劲地流。浇这片园子,还有山下边的人们饮水,全靠它了。”老汉说着,站起身来,又到园子里转去了。 我站在亭台上,纵目朝“挣命泉”所在的山头眺望。是呵,它太浅了。转而,俯视脚下深不见底的“恩赐泉”,不觉从心里涌出一句话来: 蓄深而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969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散文随笔
文字下午茶,在文字里感受你的温度。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卧游逸夫
创作 71 粉丝 190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