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乐趣: 走着走着,生风的脚步无意掀开了一页尘封已久的往事,瞥见一段深藏着的千年沧桑,陡生探寻之念,然为新的发现欣喜许久…旅行从线路设计、出发行动到重温回顾整个过程趣味无穷。
2017年9月29日,世界文化遗产杜加(Dougga)古城,突尼斯。 那是一座被誉为“北非庞贝”的古罗马遗址,它伫立在海拔600米的山坡上,极目望去碧绿的橄榄树和金黄的麦田四周环绕,令人恍若置身于亚平宁半岛的沃野之中。

不远处一个塔状建筑令我好奇,便问“那是什么塔?”“柏柏尔人的灵骨塔”。 想来自己走过不少罗马古迹,如此异族祭祀塔与罗马城“同框”还是头一回看到,可见一定不是凡人,便又问“那是谁的灵骨塔?”,导游无语…

回沪后找书上网各种搜索,终于了解杜加远在迦太基时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便是北非柏柏尔人的富庶之乡,“他们从游牧开始转入定居,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种植大麦小麦栽培果树;兴建城市发展商品生产,加强同欧洲国家的商业联系;接受希腊文化,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那是后来被称为努米底亚王国(Kingdom of Numidia)第一代国王马西尼萨(Masinissa)的领地。 (维基百科截图)

努米底亚的柏柏尔人(Berber)是生活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北部和突尼斯西部的游牧民族,他们以盛产精锐骑兵闻名,为当时统治北非的迦太基人充当雇佣军。 努米底亚部落中最强大的两大部落是东部的马塞利(Massyli)和西部的马萨西利(Masaesyli)部落。 马西尼萨(公元前238年—前148年)原是马塞利部落的王子,在迦太基接受教育且极喜爱和推崇希腊文化,在他父亲去世后部落中一位称作酋长的赛法克斯(Syphax)受迦太基首领支持推翻了他的统治,马西尼萨被迫流亡异乡,而后投向罗马阵营。 据说,酋长与迦太基首领的女儿苏菲尼斯巴(Sophonisba)相爱,首领也有意用裙带关系与酋长联盟抵御罗马人,可是迦太基人押宝押错了,马西尼萨更精明强干,他在罗马的支持下重组军队卷土归来,战争中赛法克斯被捕,他的恋人苏菲尼斯巴落入马西尼萨后宫,成为马西尼萨的妻子。 公元前218-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关键一战—扎马战役,由迦太基汉尼拔带领的3000名努米底亚轻骑兵最早发起攻击,但罗马统帅西庇阿拥有4000名罗马骑兵和马西尼萨的6000名努米底亚雇佣军,靠着兵力优势和运气最终打败汉尼拔,罗马赢得地中海的支配权。 扎马之战是马西尼萨与西庇阿联盟的胜利,故罗马承认马西尼萨为努米底亚王国第一代国王,并把迦太基小部分土地赠与他。 马西尼萨在位54年,享年90岁,有44个儿子。 (以上资料来自菲利普.C.内勒的“北非史”和维基百科)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

被誉为西方四大军事天才之一的汉尼拔(四大军事天才指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凯撒、拿破仑)巴黎卢浮宫内的雕像。

古罗马统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公元前235年—前183年)

马西尼萨相貌英俊身体强壮,他战争中获得的妻子苏菲尼斯巴是一位非常漂亮和极富青春魅力的迦太基贵妇,罗马人鉴于她对迦太基人的巨大影响,要求马西尼萨将她交给罗马。 马西尼萨并未将她交出去,而是尊重她的意愿派仆人送去毒药,苏菲尼斯巴欣然接受了毒药并说“我接受并欢迎这个订婚礼物。如果我的丈夫不可能给他妻子更好的礼物,请转告他:如果我的婚礼不与我的葬礼同时举行,那么我会无怨无悔地死去。(摘录于菲利普.C.内勒“北非史”) 这个也许真实、也许文学渲染的悲情故事,揭示了迦太基—罗马—努米底亚之间微妙和复杂的政治关系。

马西尼萨在位54年的时间里,努米底亚由游牧部落壮大到从突尼斯西部延伸到阿尔及利亚中部的强大国家。 第三次布匿战争,马西尼萨再次出兵帮助罗马人彻底摧毁了迦太基。 但是,战争结束后有更多的罗马人来到北非,他们巧取豪夺迦太基人留下的财富,对农业繁荣的努米底亚也虎视眈眈。 公元前148年马西尼萨去世,安葬在他创建的首都锡尔塔(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两年后罗马入侵努米底亚成为其代理人,五十年后罗马将北非和努米底亚最肥沃的土地分配给两个罗马军团的老兵,直至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吞并努米底亚为罗马阿非利加行省(海外殖民地),努米底亚成为罗马帝国依赖的谷物基地—帝国的粮仓,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北非谷物、橄榄和葡萄等农产品集散地。 努米底亚王国消亡。

凯撒创建的殖民地不仅用来安置老兵,其中也包括来自罗马的大量无业的贫民…当殖民地建立起来以后,凯撒仿照罗马的建制,为这些殖民地建立了相应的地方政府机构,使它们成为保卫帝国的重要堡垒和支持凯撒政权的强大基地…老兵殖民地从建城仪式、城市规划以及土地的测量和划分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罗马的模式。 (摘自王鹤“老兵殖民地与罗马西部行省政治罗马化”一文)



杜加遗址最高处的朱庇特神庙。 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与希腊神王宙斯对应)。




设计完美、保存完整、能容纳3500人的古罗马剧场。 团队中二位男女高音在舞台中央试唱,我在看台最高最后一排能清晰听到他们的声音。


插播……西方剧院有Opera(歌剧院)和Theater(剧场)二种表达,Theater就是古罗马传承古希腊的圆形剧场(下图类型),舞台与观众之间有Orchestra(乐池),而Opera则来自中世纪的教堂音乐舞台(当时的祭坛),通常是长方型的剧院。

剧场中的“石制包厢”

剧场的看台和“石凳雅座”。

有资料表明,公元三世纪杜加已是一个拥有5000人口和自治权的城市。而剧场的容量印证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不确定下面几张图是否为介绍中的“风景名胜农神庙和卡埃莱斯蒂神庙”,只能请看官脑补。



参观途中发现个有趣点,或站或坐的“领袖”雕像基本都“掉了脑袋”,当地导游小穆说,“罗马皇帝换得多,当时人图省事雕像中将脑袋与身体脱开,换个皇帝当朝换个脸即可”。呵呵,这种窍门也许只能在远离罗马的北非才干得出来,否则掉脑袋的不是“石人”是活人。


让“老法”(小穆的师傅)扮一回“凯撒”。

好玩的是山坡下有一古罗马人的社交场—“公共厕所”(男女合用),坑位距离和清洁水道貌似合理。 不过本人很难理解古罗马人的“神功”,如厕时能从容不迫地谈天说地?尤其在烈日炙烤或寒风凛冽的自然环境下? 顺带说一下,“公厕社交”也是罗马人传承自希腊,土耳其以弗所有一处古希腊遗址内的公厕一毛一样,不过它设置在人流最集中的区域。

贫民住宅和散落各处的文物。 据说杜加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迹有待发掘。



2017年10月1日,埃尔.杰姆斗兽场(Amphitheatre of El Jem)亦称埃尔.杰姆圆形竞技场,突尼斯。

建于公元三世纪的埃尔.杰姆斗兽场是仅次于意大利境内的罗马斗兽场(可容纳约45,000名观众)和卡普阿圆形剧场的世界第三大古罗马斗兽场遗址。 “椭圆形的斗兽场长约150米、宽约124米,周长457米。它是由一块块长约1米、宽约70厘米、高约50厘米的石头垒筑而成…竞技场为典型的罗马建筑风格,高36米,分三层,共60座拱门,拱门由石柱支撑,可容纳35,000人”。

看过电影,通常脑子里已有斗兽场内人兽大战、人人大战的残忍画面,仿佛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穿过通道下到斗兽场的地下层,透过头顶上铁窗射入的光线,依稀看到通道两侧一间间昔日用来囚禁猛兽和角斗士的地牢。 “层层叠叠的看台上拥挤着成千上万疯狂嘶喊的观众,一些人手掌朝下企图早早让失败者死亡…在这里,作为奴隶的角斗士只是一种娱乐的工具,绝命厮杀为了换取观众的片刻兴奋和欢呼。” 陈列在巴尔多国家博物馆中一幅马赛克镶嵌画,重现了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古希腊文明是诗的文明”,则“古罗马文明就是剑的文明”。 “古罗马人认为角斗能激荡出人心中最本真最宝贵的勇敢精神,他们崇尚这种精神,把它奉为“国魂””(素悦心)。

埃尔.杰姆斗兽场所在的杰姆城原来也受迦太基统治,后来成为罗马的殖民地,据说有五万人,是个重要的橄榄油制造及出口中心。从斗兽场的规模来看,这个说法也可信。 历经岁月和战火的杰姆老城已不复存在,但埃尔.杰姆斗兽场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1979年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杰姆小镇是个兴旺的旅游小镇,如果愿意骑着骆驼绕斗兽场摆拍,那也是不错的桌面壁纸。

下一篇“圣城”凯鲁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