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何种原因离开家乡,只要离开家乡就会与乡愁不期而遇,就会与乡愁为伴。伴随着夕阳西下,月圆月缺,不管你走在陌生又熟悉的街头,或者伫立河畔江边,任微风吹拂,细雨淋漓,总也无法释放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思念与牵挂。是对故乡亲人乃至故土一草一木都融入了深厚情感的牵挂。与单独思念亲人是不能比拟的,思念亲人只要打个电话和亲人说说聊聊就会过去,而乡愁不是。乡愁是绕不开游子背井离乡的情结,就像我们刚刚离开家坐上返程的汽车,一种莫名的伤感又会在心中慢慢升起,离家在外必然产生眷恋故乡的情感,有人说家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放弃了农村老家,而选择了进城生活,或者漂泊异乡创业和工作。有的在异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繁华吵闹的城市缺少人情的温暖,所以游子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无事闲暇的时光中,故乡就会隐隐约约的召唤,牵动着游子的灵魂,那淡淡的愁绪就会化作一缕缕乡愁。
在古代,背乡离井的游子,有的是去外地工作,有的是被迫去守卫边疆,有的是为了生存的逃离---- 。 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灾祸连绵,兵燹不绝,为了躲避战乱,或者躲避疾病,纷纷离开家乡都是一种无奈之举。就像很多逃荒者,为了不被饿死逃离故土去外地谋生,开荒造田。虽然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可是,站在异乡的土地上,遥望苍茫,遥望故土,心中就会发出最动人的乡愁呼唤,乡愁也就成了游子的思乡病。
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文学爱好者的命题,数不清的乡愁文字寄托思乡情怀。我们小时候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是诗人在他乡的环境中瞬间产生的思乡情感。一个独处他乡忙碌奔波的白天,还能缓解愁绪,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月光当地面的浓霜来叙述。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烘托出诗人飘泊异乡的孤凄之情。后两句则是动作神态的刻画,从迷朦转为清晰,望月中不禁想起这轮明月也正照耀着故乡。于是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那老家的父老乡亲,那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等我稍微懂事了一点就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的那头----。” 后来,我自己的乡愁是一枚三角邮戳,我在闽南这头,母亲在浙南故乡的那一头,如今,我在城市里头,母亲却在故土大山的坟墓里头。都说有娘就有家,娘没了家也就没了,再也吃不到爹娘张罗的一桌子好饭,再也回不到那个温馨的老家。
不管身在那?每一个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我们生命的根。有史以来“月是故乡明‘’是有出处的。意思是说;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如今,美丽繁华而热闹的城市上空,也常常被雾霾覆盖,怎能和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的故乡天空比拟。在今天奔小康快节奏的道路上,大多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在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之举,但是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就像我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日子也比过去好上许多,但乡愁仍然挥之不去。
乡愁是老家屋顶的炊烟;乡愁是老家天井旁的大枣树;乡愁是村前那条小溪---- 。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是儿时放学回家的路标,是娘亲深情的呼唤。童年无助的时候,唯有那颗枣树的陪伴,细碎的花朵幻化成填充肚子饥饿的果实。小溪里一条条游动的小鱼帮助我成长的最好补品。说起那条小溪,是由高山无数直流汇总的溪流。她轻盈欢快的步伐,在浙南山区峻岭中蜿蜒穿梭,静静流淌而永远不会干枯的溪流,滋润了村两岸万物生灵,哺育了近百代子孙,她是瓯江的源头,是人们心中的母亲河。虽没有名气,却水质最优,在儿时记忆里永远是清澈见底的,也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游泳,抓鱼,打水仗的无穷乐趣。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什么?乡愁也许是心中那片树林,汇聚不同季节的风景,从嫩绿到深绿到发黄发红,飘落成一地的相思;乡愁也许是天空那一朵朵流云驼来流过额头的新雨;乡愁也许是夜空中那一轮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植入梦乡的温暖的牵挂。乡愁产生于距离,同时扩大了想象空间,还有我们脑海中闪动着故乡的景物。如村前的古树,祠堂,廊桥,荷塘,大会堂,日出山脊,月落树梢都是生命成长中故乡惟美的画面。
如今是用镜头讴歌生活的时代,我们不紧不慢地走在人生的四季里,迎着春天的花朵盛开,倾听夏天的蝉儿高歌,踏过飘落黄叶的秋天,静观白雪飞舞的冬天。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人生也在变,唯有不变的是游子心中那份对故土深深眷恋。不管你在异乡生活了多少年,在淡淡的伤感中流淌着温暖的彩色,乡愁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美的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