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丰西二里佛子岭一山坳里,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明代古墓一直不为人所知,这便是彭孝女墓。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孝子孝女的故事广为流传,要了解彭孝女,还要从史书开始,她并非空洞的神化人物,而是确有其人,翻开明清两代《惠州府志》均有记载,而《海丰县志<列女传>》则记载得最为详细。
据载,彭孝女名掌珠,海丰县兴贤都襟厦社人。阴阳训术彭贤之次女也,少许婚陈,父病蛊久不治且死,掌珠忧惶祷天,割股和羹以进,父啜即愈,劝父再娶以延宗祀。事母以孝闻,洎父卒备极哀痛,父葬佛子岭,屡省父墓,旁人远望有虎随无敢近。陈家闻而迫娶,珠向母泣曰:“丧服未阕,而议完婚,于礼不合,于心不安,何如从父于地下也。”及登轿归陈,遂自缢,时年十八岁,尸议归彭,附葬父墓旁,孝行可嘉,足维风化。厥后,提学道章拯为之旌。
关于彭孝女的感人事迹, 可以用“割股救父命孝感动天”来总结。原来,在彭孝女十三岁时,约明正德三年(1508年),其父彭贤患上一场“蛊症”的怪病,久治不愈,生命垂危。天性聪慧,别具孝心的彭孝女在忧惶中听取民间奇方,毅然割下自己大腿的股肉煮成汤液作药料,并向苍天发愿祈祷救父。果然,其父吃后病情渐愈,起死回生。 还说,彭孝女不但事亲至孝,而且深明大义。古代人们的封建意识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彭贤的嫡配田氏,仅生下二女儿,没有男孩,而田氏的年龄也大了,没法再生育。作为次女的彭孝女就劝说父亲纳妾,以传子孙,续延宗祧。

约于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彭贤去世安葬在县西郊二里的佛子岭。当时,庶配葛氏所生二个儿子年纪尚幼,悲伤的彭孝女经常到父亲的墓地哀哭,苫块空思,决心守孝三年。据清同治版《海丰县志》记载,山中有虎在墓地周围徘徊,而不敢趋近为害作孽,真乃孝感天地,老虎虽恶,亦似解人意,旁人远望叹赞奇异。 先是,彭孝女童年时,由父母指婚许配县城南郊陈家,本是门当户对,后因陈家中落,其父欲解除女儿的婚盟,但彭孝女认为不可退辞,莫计富贵贫穷之分,以信义为重,此事就此搁下了,可见彭孝女一个重孝重义的烈女。

自彭贤逝世,陈家闻知未过门的媳妇彭孝女因丧父极度伤感的情景,有些怜悯的心态和娶媳心切,似是莫错过时机,但未理解孝女之心,在其父丧期未满(古制丧期三年)时,陈家竟多次提出完婚。彭孝女悲泣地向母亲说:“丧服未阕,而议完婚,于礼不合,于心不安,何如从父于地下也”。素有孝道的她为遵循孝礼,亦想帮助母亲分担家计之忧,推迟婚期,以至孝善事二位母亲。 正德八年(1513)癸酉,因陈家的追逼下,彭孝女不得已答应出嫁了,但暗下殉孝之心,于是含着眼泪拜别母亲而登上陈家的新人轿,起轿片刻的途中,她取出布条在轿内自缢,含悲身亡,时年十八岁。喜事骤变为丧事,经双方公亲商议,尸体归还彭家,由陈家付出埋葬费,附葬在其父亲彭贤的墓旁,彭孝女感天动地的孝行,传为千古逸闻。

彭孝女逝世四年后,即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广东提督章拯,根据海丰知县刘暹的汇报,认为其“孝行可嘉,足维风化”,上疏朝廷,表彰其孝行。朝廷很快批准拨款和旌表彭掌珠为“孝女”, 并派两广巡抚右都御史萧翀、广东巡按御史程昌、广东提督章拯三位钦差大臣到海丰传达圣谕,惠州知府甘公亮,海丰知县刘暹、海丰儒学训导徐淹奉旨,在佛子岭督导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彭孝女墓,享堂竖立特殊的墓碑和石坊。同时,在孝女墓前面的海丰官道边北侧还竖立“墓道碑”。

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前享堂的石坊上镌刻“千载佳诚”,石柱镌刻一副对联:“割股救父命,女中贤德无双;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彭孝女的一生,彭孝女的头衔无疑是何等的荣誉,这不仅在海陆丰地区是少见的,在整个岭南地区也亦然。自此,彭孝女开始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借以教化民心,推崇奉身尽孝,自然有着标榜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风气之下,挖掘孝女文化有非同常寻常的意义,是教育儿女要知孝、懂孝及如何感恩家庭与社会的鲜活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