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热门电影《芳华》,正在各大影院上映。电影讲的是1970到1980年代,某军区文工团,一群年值芳华的年轻男女,经历了爱情萌发、没有轰轰烈烈;遭遇了战争的洗礼,带有英雄血腥。时代在发生剧变,文工团里每个人的命运也悄然转向。 从中既领略到了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所迸发出来的青春活力风采,也看到了部队文工团在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更深深的感受到了电影中不同角色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人心和人性。 如果《芳华》的时代也有手机摄影,想必何小萍的第一张军装照一定会是最美的自拍,刘峰的手机里一定是满满的丁丁的美照,而穗子的手机照片应该有不少关于陈灿的偷拍……其实,每个人手机里记录的都是自己内心觉得最美好、最感动、最有意义的人或事。你关注什么,手机摄影就记录什么。 林丁丁是一个极为自私也极有心计的人。她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如何攀上高枝,过上富裕的生活。她拿爱情作为对等交换的筹码。她可以让内科医生爱,也可以让摄影干事爱,就不可以让刘峰爱。在"触摸事件"发生后,为了自保,她公然出卖了刘峰。最后,除了何小萍外大伙也都背叛了刘峰,大家忽然得了一种选择性遗忘症,刘峰平时待大家的好,此时全都忘却。如果说,林丁丁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原谅,但是,当组织、文工团所有人都疏离、背叛刘峰时,无疑暴露出人性中,有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失去独立判断、好坏不分的集体无意识,这个集体无意识就是墙倒众人推。生活中,人们大多都会锦上添花,很少有人雪中送炭,这许是我们人性的缺陷和悲哀。 不得不说影片《芳华》的名字取得很美---美好的年华,正如导演说的这是每一个人的芳华,我们都曾经拥有现在拥有即将拥有。整部电影挥发着青春的芳香、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浸盈着淡淡的哀伤。我买的是晚上20:50分,结束已经是晚上23:05分了。我当时观看的时候,影院里非常安静,只有随着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的呼吸声和电影剧情矛盾交错处的轻轻啜泣声。芳华之殇,如鲠在喉。结束的时候大家也默默无言走出影院。应该说大家都还沉浸在剧情里吧! 影片是一点点把我们的泪点推了出来并慢慢地推向了高潮,影片中有好几处令人戳中泪点和动容的瞬间:是何小萍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给父亲写信,一字一句都是对爸爸的思念和依赖;因为拥抱事件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临走前只有何小萍一个人来送他;结局处,刘峰轻轻地将小萍抱进怀里,旁白是萧穗子温暖而平淡的声音:"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一次医院组织病人去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台下的小萍走出会场,来到草坪上,伴着月光不禁翩翩起舞,舞跳得美而悲壮,舞姿的起起伏伏,也预示着其命运的沟沟坎坎...... 在那么多的经典感人瞬间中独有一幕顿时让我眼泪簌地就流了下来:当萧穗子等很多人的父母都平反了,纷纷寄衣寄物给子女的时候,小萍也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信,我当时多么希望小萍的父亲写信告诉她自己也平反了,满心期待着小萍苦尽甘来,没想到此时一个大转折,小萍收到的是父亲临终前的来信。从信中的内容来看父亲非常善良和蔼,信里充满了对小萍无限的爱与寄予,满满的不舍与悲怆,命运就是如此的不公,有时你都无法去说理,除了接受还能怎么样呢。眼看就要平反了,可是父亲却倒在了黎明前,眼看着生活就要有盼头了,可还是受到了命运的迎面一击。人与人的距离真是从出生就开始注定了,这就是真相,残酷而没有道理。 何小萍因为父亲劳改,从小寄人篱下,以为进入了部队文工团自此改变了命运,结果被人排挤打压嘲笑,一生坎坷,自始自终都生活在底层;刘峰出生卑微,木匠的儿子,突破阶层爱上了丁丁,结果遭受命运的重创,被所有他帮助过的人批判,进而被下放到连队,转业后更是生活艰难,被渣人打击报复,游走于生活的底层。为什么我们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们在影片中或多或少找寻到了自己。芳华影片肯定也有缺陷,许多镜头的衔接处显得有些碎片化,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影片的锋芒。社会在折叠中,我们大多数人所需要做的不是在折叠中奋力奔跑,而是培养定力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掉下去,因为脚下是万丈深渊。让我们调整呼吸,在呼与吸中,忘却生命的缺憾、感受生命的美好,仅以此文献给芳华。 看完电影,你也许会叹息一声:人情如纸薄,这个世界真冷!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冷吗?没有!这个世界当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不过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也许我们的生命中有过怨怼,有过蹉跎和堕落,甚至有过无情和伤害,但是,你要选择相信,相信善良会成长,相信人性中有坏的一面,同时,更多的是有好的一面。你要始终相信,上天从未抛弃每一个努力成长的灵魂,也不会辜负每一个真诚的生命。在每个人的命运旅途上,都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我相信这句话:这个世界偷偷爱着你,只有你不知道而已。无处不在的田螺姑娘,也许会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一饭一粟与你安然长伴。当我们守住心中的光和热,守住善良与真诚,我们就是太阳,温暖别人也会温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