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秋鸽(野草逢春)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2月17日 2017

33. 评判好诗的标准

一、观主题。 看看作品的题目跟内容是否一致,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诗意整体要扣题目,情与景都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题目不能与内容分家;常常犯严重的毛病就是: 题目归题目, 内容归内容 。大家自己写完了诗 ,一定要检查这个问题。不然,文不对题就铸成了大错——跑题!

二、格式、标点要规范齐全。题目格式 :如:七律·题目; 五律·题目;七绝 ·题目;五绝·题目。若是新韵,必注明;若是平水韵,不必注明。诗题下一行须写上作者名。 三、平仄合理,尽量用正格 ,尽量不要拗救;失替、失对、失粘;孤平、三仄尾、三平尾都是要注意的。 四、注意用韵。 1.一韵到底(即同一平水韵韵部); 2.韵字不入诗 ; 3.忌窄韵 :一首中几个韵字不可都是名词,韵字词性要有变化 ; 4.韵字阴平、阳平要有变化;

五、各句首字平仄比例 4/4 或者3/5。 这点也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诗词的艺术要求不对称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对首字要求要有变化,也就是平仄交替。 六、关于入声字。 五律:入声字可以4个,最多五个; 七律:入声字可以5个,最多六个; 七绝:入声字可以3个,最多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 七、注意音节。 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就是说一句诗最后的三个字最好不用词组,和填词不同,填词时候可以用词组。

八、起承转合是否清清楚楚,脉络是否清晰。评律诗作业要求大家仔细看看这条:一首律诗八句 、四联。每联的前分句、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 ,必须有关联;但是各句要有独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务;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意思要连贯。大家看看下面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九、看看诗运用的是景+情、还是全是景、或全是情。景+情有三种情况: 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情景交融。 初学者,一般是先练习先景后情 。 十、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 我们初写的时候,常被老师常说合句比的不够;比的不够,诗就没有味道。换句话就是写的不够好。起句一定要兴,有诗感;直叙太平淡,让人觉得乏味,当然就不会吸引人。合句最好比,要把人带到无限遐想中去;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 比用情来结更可以出漂亮句子。用景来比,容易笔尽意不尽……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锻炼这点;用个景来藏着情做第八句,意味无穷。

十一、注意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要读懂一首诗的开头,必须注意: 1、要努力联系诗题。 2、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 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 3、要体会感情基调。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

十二、 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景色堆积,名词太多;很多诗友在罗列名词。写景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够展示主题的景是主景。景物太多就画蛇添足了,给人感觉凌乱;再说起句把景物都写了,那下面写什么,得留点余地!

十三、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 承句是否给转句做好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了伏笔;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要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是否为下句做了铺垫。七律,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承句的后分句后三字要为转句铺垫;这很重要的,要不然转句就转不过来。 转句是最难写的,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承句后分句的后三字要为转句的前分句做好准备;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是否有断裂的痕迹;这样第八句才会达到高潮,大家慢慢体会吧!注意变化!例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并引》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十四、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 ;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

十五、承句、转句对仗是否工稳(平仄、词性);切忌“合掌”。合掌有三种情况: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闻、听”、“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2.“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十六、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名词不能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 十七、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感,喜怒哀乐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你所选择的景色要和你表达的感情一致;不要写花凋零了,你却很高兴;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却忧愁;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写景物,要善于景中寄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

十八、恰当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会增作品的内涵和文采。 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结合的是否恰到好处。用典一般多出现在转句。 十九、观技法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二十、注意诗的类别。 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我们评阅时也一定要注意是咏物诗,还是咏怀诗,还是田园诗…… 二十一、不求句句好,只求一句精!寻找妙处;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找不出啥毛病, 但是也没被读者感动的,纯属无味作品 。切忌:读完忘完,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起句先声夺人?承句、转句出彩?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多美啊!是不是过目难忘啊!合句笔尽意不尽,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542 投诉
秋鸽专集
本专集共有 120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至善秋鸽(野草逢春)
创作 191 粉丝 172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2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