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窟 艺 术 (二)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云冈石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品味高雅,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宝库” 龟兹石窟内壁画题材内容丰富,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 足 石 刻
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约80余处5万多尊的宗教石刻造像的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她集中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2-13】大足石刻
2002年6月18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石刻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大足石刻》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本套邮票和小型张图案均选取宋代石刻造像,人物神情慈婉,风度优雅,为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作

(4-1)T80分 北山.日月观音(宋) (4-2)T80分 北山.普贤菩萨(宋) (4-3)T80分 宝顶山.华严三圣(宋) (4-4)T80分 石门山.三皇洞造像(宋)

(4-1)《北山.日月观音》选自大足北山佛湾136号“转轮经藏窟”内右壁正中 观音身有六臂,其上两臂分托日、月;后两臂各握斧、剑;下两臂分别作捧钵、持柳状

(4-2)《北山.普贤菩萨》选自大足北山佛湾136号“转轮经藏窟”内右壁自内向外第一组。坐身高1.10米,宽0.36米,底座高0.33米

(4-3)《宝顶山.华严三圣》选自宝顶山大佛湾第5号龛内,是大佛湾唯一的一龛站像。居中为密宗始祖毗户遮那佛、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三像身高7米

(4-4)《石门山.三皇洞造像》选自大足石门山第10号三皇洞内。邮票图案人物为洞内造像之一
【2002-13M】大足石刻(小型张)

小型张为“宝顶山.千手观音”。选自宝顶山大佛湾南岩第8号龛,




极 限 明 信 片


首 发 式 纪 念 封

首 日 封



云 岗 石 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窟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四大名窟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06-8】 云 岗 石 窟
2006年4月13日,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云冈石窟》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本套邮票依据摄影照片设计。通过光感的强调很好地突出了主体,背景的淡化处理和暗色调的营造衬托出独特的神秘与深邃感,无边框的构图更是展现了石窟造像的大气之美

(4-1) 释迦牟尼佛
画面取自第5窟北壁东侧第二层本尊坐佛释迦牟尼像局部

(4-2) 供养菩萨
画面取自第13窟东壁。菩萨形体丰满健美,雕刻细腻精巧

(4-3) 供养菩萨
画面取自第18窟东壁。菩萨头戴莲花纹三珠冠,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薄唇含笑,面容娇美

(4-4) 胁侍菩萨
画面取自第6窟西壁南侧。菩萨黙然伫立,身披袈裟,裙带飘逸。头戴宝冠,足踏布履,右手抚胸,左手提罐,双目沉思,面带微笑。充满了仁爱和睿智

【2006-8M】 释迦牟尼佛

小型张为“释迦牟尼佛”。画面取自第20窟,为该窟主佛。由于窟顶崩圮,成为露天造像。佛高14米,造像雄浑,气魄宏伟,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龟 兹 石 窟
龟兹石窟位于古龟兹国境内,地处以今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为中心的一带,包括克孜尔、库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尕哈、玛扎伯哈和托乎拉克埃肯6处主要石窟。龟兹石窟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末,止于12世纪,经历了近十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至今尚存洞窟600多个,保存壁画近1万平方米,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8-16】龟兹石窟壁画
2008年7月6日,为了展示历史悠久的龟兹石窟壁画这一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奇葩,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志编号为2008-16的《龟兹石窟壁画》特种邮票,全套4枚 本套邮票根据照片裁取而成,图案精美,构图巧妙,生动地再现了龟兹石窟艺术的精髓

(4-1) 《菩萨》
画面取自库木吐喇新2窟的“菩萨立像”。壁画中菩萨形象造型优美,婀娜多姿,面容端庄,神情恬静,形体与衣饰均具龟兹地方审美特色

(4-2) 《护法天王》
画面取自克孜尔第189窟中的“说法图”,创作于8世纪。壁画中天王手持兵器,双目圆睁,威风凛凛

(4-3) 《飞天》
画面取自克孜尔第8窟。创作于7世纪。此图在龟兹众多飞天壁画中属色彩最鲜艳、形象最动人的一幅

(4-4) 《弥勒说法》
画面取自克孜尔第17窟中的“弥勒说法图”,创作于6世纪。壁画表现了弥勒说法与闻天法人在一起的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