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可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14日 2017

万觉新讲读~《达摩大师破相论》 (七)

— 原创 —

第三直播间:禅门宝典系列课程 2017-11-12 20:27 第七讲 【其温室者,】什么叫温室?温室这个概念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可以指做是家庭的温暖,房屋的温暖,就好比现在种菜的大棚也叫温室。那这个温室到底是什么一个温室呢?这就是我们能够就在温室这二个字的表面上能够认知到在说什么,所以要进入到修行的层面去了解,又是什么样的温室。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温室的重要性,这个真正修法的一个过程,指的是这个。【即身是也。】什么叫即身是也?那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温室,我们修行、修法就用这个温室来修,既然是温室,那就要用火才有把它改变为温室,才称之为温室。【所以燃智慧火,】也就是用智慧的火来点燃,把我们这个温室加热,有了温度,所以才叫温室,所以常人不知道就会在外在去着相,外在的修。【温净戒汤,】既然是温室,就是清静的汤,清静的戒汤,那大家要怎样理解“戒汤”?汤就是温暖的、洁净的,就是一种戒律后种汤。【沐浴身中。】沐浴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中的沐浴是什么?洗澡就是沐浴。那我们沐浴身中,要用“温净戒汤”沐浴我们的身中,【真如佛性,】真正的佛,真如的佛性,【受持七法,】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七种方法来进行。【以自庄严。】以达到庄严的过程,庄严的显示。【当尔比丘,】当时这些比丘【聪明上智,】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些比丘他们比较聪明,是上根智慧之人。【皆悟圣意,】他们能够悟道佛所讲的真实的意义是什么,他们能够明了这个法的内在、意义、作用、修法怎样修。【如说修行,】如佛所讲的方法来进行修行,去修行【功德成就,】按佛所说的这个法来修,那功德成就了。【俱登圣果。】就达到了,登上了圣果,成圣,成佛的果位。【今时众生,】现在的众生,按达摩祖师讲,今时现在的众生,因为达摩祖师是28代,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第28代,他说的这本经也就是到了他第28代的时候说的。“今时”就是28代之时。【莫测其事,】这些众生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真实的法,就是莫测其事。大家理解不了,悟不到真正的真义是什么。【将世间水洗质碍身,】用一种世间的水,这些众生呢,今时、当时、当下这些众生,他们理解不到法的内在含义主,就用水来洗。“质碍”就是身体的一种不净叫质,碍,就是障碍,阻碍的身体。【自谓依经,】我是依照精典而做的,认为是依法依经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有,大家看到的打点水在佛像上浇,就叫浴佛节,没有理解佛法真实的内在的法,就是用外在的一种现象这样做,认为这就是浴佛节了。【岂非误也。】这是一种错误的认为、认知。【且真如佛性,】要是真正的佛性【非是凡形,】不是这样的凡夫所做的行业,这样的方法【烦恼尘垢,】这个烦恼尘垢在什么地方?你看得见吗?摸得到吗?【本来无相,】他本来是没有相的【岂可将质碍水,】怎么可以把这样、将这样用水【洗无为身?】怎样可以洗除我们的烦恼痛苦呢?【事不相应,】现在这样的人,这样的方法,我们所做的事,跟这个法就没有相应。【云何悟道?】怎么可以说是在悟道,根本没有进入去悟的过程,怎么叫做悟道。【若欲身得净者;】要是你要真正的得到这个身,我们的身得清净,无垢无染的话【当观此身,】应该是观照我们的这个身体,【本因贪欲,】因为是一些贪欲的人,贪欲的众生,所以我们这个身体是贪欲的【不净所生,】【臭秽骈阗,】这个身体是臭秽的,那何为“臭秽”呢?臭,难闻的一种味道叫臭。秽,污秽。我们别以为我们的身体是干净的,就是常人以为洗澡和沐浴就可以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洗不干净的,我们这个身体不止是“臭秽骈阗”,所以用水来洗是洗不了的,是臭秽骈阗的。“骈阗”的意思是两匹马。大家知道古时候,在过去也好,在当今的五六十年代,甚至现在还有些地方有马车,马车两匹马同时拉着一辆车子叫骈阗。【内外充满。】那你这个臭秽骈阗,内外充满,从内到外都是这样的执碍的身体,臭秽的身体【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你要想洗这个身体求于净,洁净、干净、清净的话的人,就是叫做挫,挫折,就是不成功的一种理解。【犹如渐渐尽方净,】犹如反复的挫折挫折,尽到全力的时候,还是不能净其身。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吃亏了,吃一次亏长一智,再吃亏再长一智,最后用尽全力了,要达到洁净的法身、佛身,都不可以达到。【以此验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反复的试验、体验。【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明明知道外在的洗、外在的沐浴,不是佛所说的。【问曰:如经说言,至心念佛,】这里这个问题大家更要认真听。经说,经上所说。至心,就是一心念佛,至就是尽心全力的去念佛,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必然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只要以这样的一个方法,一门精进,必然成佛。【何假观心?】为什么还要观心呢?观照我们的心,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念佛就可以了嘛,为什么还要去明心见性,求于解脱,观心解脱呢!念佛就可以成佛了,还要做什么呢?【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这里就回答了,夫,就是大家的意思;夫,就是大丈夫;夫,指众生,指念佛的这些人,【当须正念,了义为正,】要用正念,了义的方法也是正确的。所以经常大家说,念佛就好了,念佛就好了。这里已经告知了,要“了义”,不“了义”是不行的。一种叫了义,一种叫不了义。那了义是什么呢?了义就是究竟,究竟就是能够圆满,正确。不了义就是不究竟,什么叫不究竟?就是不正确的方法,叫做不究竟。就好比说,有的说空,就好了,空,无缘起,此空无缘起,那是无缘起的不空之空,而就成为不空,不空而成为空,空而成为不空,那才是真正的空。要是只讲因果,不讲无我,那是一般人添因果,所以这个了义和不了义要搞清楚,分清楚。所以大家身边念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了义,还是不了义。他们能够真正的进入念佛的方法与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了义为邪。】了义的为正,就是正确的。不了义的为邪,就是邪法、邪说、邪念,在念佛是邪的。【正念必得往生,】什么叫正念?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正念就是正念了。【邪念云何达彼?】那这些邪念的人呢,怎样才能达到彼岸呢?【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所谓觉察身心,】怎样觉呢?觉察到我们的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就是所说的要持戒,要行,要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要是这样能够做到了,就叫做念。【故知念在于心,】大家要知道,念是念在我们的这个心上。【不在于言。】不在于我们嘴上去念【因筌求鱼,得鱼忘筌;】筌,捕鱼器称筌;捕兔器称为蹄。筌,在古时候是竹子编成的一种捕鱼的筐。【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要做到“因言求意,得意忘言”这才叫念佛。【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那这样念佛念了好几遍,就变成了“三毒内臻。所以,有时候,看到大家那些行为举止,有些人来交流,你修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你在修什么,我说你就是在修贪嘛。他根本不知道我说他的意思,认为是我乱说乱讲。确实他就是在修贪嗔痴慢疑,所以经文上现在解读了。“口诵空名,三毒内臻”,身段里面充满了三毒,这样下去。【人我填臆,】就变成了一种人为的,自我的,填满了,充满了,胸里面,身体里面【将无明心不见佛,】无明的心不能见佛了,想用这个无明的心去见佛,见不了。【徒尔费功。】反而是徒劳无益,费工费时。【且如诵之与念,】你要是能够按之前所说那种方法,你念和颂。【义理悬殊,】义和理是相互悬殊的,是不正确的。【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这里所说了念不好就终无是处,适得其反,三毒内增。【故知过去诸圣所修,】过去呢,这些诸圣所修。【皆非外说,】没有用外在的方法。【唯只推心。】唯一的方法就是推心。推,推引、推行、推测,寻找的方法,去悟的过程,去实修实证的过程。【即心是众善之源,】这个心是众善的根本、源泉、源头。【即心为万德之王。】我们这个心,它是万德之主,主人。【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这里说到重要的了,你都知道门户了,你何必要顾虑会成不了,达不到呢?【知关津者,何忧不达?】你不要忧郁达不到彼岸,成不了佛,因为已经真正进入了这个法。【窃见今时浅识,】窃见,偷盗的意思,没有真正得到法,偶尔悄悄的去了知一些法,旁听,然后不正式的去求这个知识,叫窃见。那你窃见今时,就是现在的这个过程,就是很浅,肤浅的一种认识,没有真正得到善知的、善知识的一个引导和教诲,这个过程就叫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功德,可以得到成功,【广费财宝,】你这样财宝耗去、浪费、消耗,【多伤水陆,】伤了很多水上的,陆地上的【妄营像塔,】搞一些外在的形式,【虚促人夫,】虚假的捉弄大众【积木叠泥,】“积木”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的堆起来,一碰它就倒了。“叠泥”泥巴垒起来的墙堡、土包,会不长久,会倒塌。【图青画绿,】我们用一种颜色去染,染成一种像草的颜色,画成绿色【倾心尽力,】我们费尽心力、劳力、时间,【损己迷它;】损伤自己,迷惑他人【未解惭愧,】不能得到理解,认识到法,惭愧。【何曾觉知。】哪里会得到一些觉知的知识。【见有为则勤勤爱著,】大家、大众、众生见到这种有为,什么叫有为?看得见的、好看的、好听的,外在形式化的叫有为。“勤勤”就是很喜欢,全心全意的去喜欢和爱,著在这个过程当中。【说无相则兀兀如迷。】要是说到这个无相呢,说到无这些知识的话,“如迷”就迷惑了,他就无法理解了,就认知不到真正的法了。【且贪现世之小慈,】他们就喜好贪现在的、当下的表面是慈悲的事情,做点善事善举,喜好这种,贪这种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他怎能会觉察到、认知到将来还有那些大的苦难在等待着。【此之修学,】这样的修学的人方法【徒自疲劳,】徒劳无益【背正归邪,】违背了正确的正法、正道、正确的方法,归到了邪,不正确的方法和道路上了。【诳言获福。】我这样做可以种福田,可以得到福报了,【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破相论终~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50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悟可
创作 19 粉丝 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