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¹¹¹¹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8日 2017

徜徉在温暖的温哥华

— 原创 —

2017年10月5日,我们20位朋友借加拿大国庆150周年之东风,远渡重洋开启为期半个月的追枫之旅,心里暖洋洋地惦盼着枫叶之国深秋的暖色精彩。 我们的航程从加拿大西南部的第三大城温哥华开始。 当飞机还在温哥华上空盘旋,我俯瞰着舷窗下的这座城市,确实心中很温馨。因为我在七旬之年终于第一次来到了加拿大,这里还有我多年未见面的二位表弟,他们生活得可好? 温哥华(泛指大温哥华地区)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面受太平洋季风和暖流影响,东北部有纵贯北美大陆的洛基山作屏障,终年气候温和、湿润,环境宜人,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温哥华地区由温哥华市、素里市、列治文市、本拿比市、高贵林市、兰里市、白石市、三角洲市等21个市镇组成,面积2930平方公里,人口约246万(2016年5月),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最大的工商、金融、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 温哥华市约有50万华人,华人社区也是北美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而我的二位表弟,一位住在列治文,另一位住在本拿比,说是都在温哥华,其实也挺远的。

一到达温哥华机场,就有一种暖意迎面而来。 到达大厅那一对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原住民艺术家创作的“男女”,双掌向外伸出,掌心向上,用手势表示欢迎你。

安检口前摆着雕像“海达瓜依的精灵:碧玉独木舟”,这是加拿大艺术家比尔·瑞德(Bill Reid)的作品,熊、海狸、渡鸦、鹰、青蛙、逆戟鯨和巫师同坐一船。 原住民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旅途中,我后来知道了温哥华这一城市称呼的来历。这是对当年登陆这块土地的原住民的一种尊重。当后来者陆续登陆这块土地时,原住民指着身后的小木屋说着“温哥华”的印第安人土语“小木屋”,后来就被用作这座城市的名字。 在加拿大原住民海达部族那里,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创世故事: 一天,渡鸦(Raven,比乌鸦体形稍大,是北美原住民尊崇的神明)在海达瓜依(Haida Gwaii)的一处海滩上看到一只特别的蛤壳,里面有许多小小的人类,正探头探脑往外张望。渡鸦就劝人类离开贝壳,加入它的美好世界。人类起初并不愿意(或许是不敢),最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走出存身的蛤壳。这就是最早的海达族人。 艺术家比尔·瑞德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巨型木雕《渡鸦与人类的诞生》。 渡鸦、熊、雷鸟、鲸鱼,等等,这些动物频频出现在原住民的作品里,尤其是图腾柱上。可以说,图腾柱就是从原住民敬畏生命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诞生的,他们对于动物灵性的崇尚、善待众生的道德信念,都内化在动物图案之中。

木雕《渡鸦与人类的诞生》

在温哥华的三天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用上好林木红雪松雕成的各种各样图腾。不同意义的图腾柱,都是一个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它体现了原住民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红黑绿的颜色透出一种古朴和粗犷之美,令人神往。 正如雷鸟象征着部落的灵魂,渡鸦绿色的眼睛给人类带来光明,鹰象征着远见卓识,是人类和造物主交流的信使…… 世代相传的图腾柱告诉后人要与大自然母亲和谐相处。 温哥华的图腾无处不在, 煤气镇的小店里摆放着:

在卡皮兰诺峡谷公园的红枫丛中更是处处各种各式图腾柱,令人印象极其深刻。更加感受到温哥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橙色主色调的图腾柱与红黄绿相间的加拿大枫叶,传递给我的是暖暖的温馨。

出机场,沿温哥华海边公路直接去第一个观景点伊丽莎白女皇公园。

我们首先来到了可以眺望温哥华全貌的伊丽莎白女皇公园。占地52英亩的伊丽莎白女皇公园是温哥华市的公共花园之一,也是温哥华市最大的一个市内花园。 1939年,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皇后偕同当时的伊丽莎白公主(即现在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访问温哥华,为了对他们的驾临表示欢迎,公园更名为伊丽莎白女皇公园。 伊丽莎白女皇公园也是加拿大的第一座植物展示园,园内囊括几乎全部加拿大本土及一些外来的树木和灌木。公园内有大花园、小花园和望台。小花园是在1961年温哥华市庆七十五周年时完工,在望台上立有纪念标志。望台海拔150米,是温哥华市的最高点,可以鸟瞰全城。 园内分布有多个主题花园,日本庭院的樱花、桑肯花园的茱萸、郁金香、杜鹃以及水仙等等,数百种花卉植物妖娆多姿,花间小径、瀑布流水穿梭期间。山顶上的穹顶玻璃温室种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植物和珍稀品种,100多只不同种类的小鸟在这里安家。 我们来到的深秋季节,红的枫和黄的桦树山榉树交相辉映。枫树下已经铺满落叶,朋友们捧起大把大把的落叶撒向天空,任性地让枫叶洒向全身,跳啊蹦啊,全忘了刚经过13小时的长途飞行的疲惫。

在随后参观的小镇煤气镇(又译为盖士镇,Gastown),尽管只有一条很短的主街道,尽管只有短短的停留时间,却让我进一步读懂了温哥华。 在19世纪初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过著原始的渔猎生活。19世纪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加拿大的经济开始崛起。 1792年,英国人乔治·温哥华海军上校的探险船为找寻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1862年起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立了名为格兰维尔的锯木厂小镇。 1867年时,绰号“ Gassy”的杰克·丹顿(Jack Deighton)来到此地,他在煤气镇的华特尔街即现址的小镇,盖了一个木造的沙龙酒吧,供四面八方来的拓荒者憩息,这就是温哥华第一家饭店的起源。 在城市西迁後煤气镇的经济便开始走下坡。1971年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将盖士镇划为文化保留区,古老建筑物因而得以保存。 如今,煤气镇已成为独特的观光区,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铺著圆石的街道、露天咖啡座,以及古董店、精品店和餐厅,使小镇成为逛街、购物及用餐的好地方。 在煤气镇有难得一见举世仅有的蒸气钟,每15分钟喷出蒸气一次。 街道二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店,同时也可欣赏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化,这儿收藏了一些很不错的艺术作品。 温哥华在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车后正式设市,并公推杰克·丹顿为第一任市长。杰克·丹顿与他的幕僚决定为纪念第一位到达此地的探险者,将此城市命名为温哥华。 而煤气镇则是为了纪念杰克·丹顿的贡献而命名的。有趣的是在小镇的中央可以见到杰克·丹顿的雕像矗立在一只啤酒桶上。 黄昏时分的煤气镇,在蒸气钟和杰克·丹顿雕像下驻足品味历史,与吹着苏格兰风笛的艺术家合个影。温暖的心情与华灯初上的黄黄灯影一起荡漾。

在温哥华有一个公园,它被蔚蓝环抱,被绿色覆盖,但它散发出的浓浓的温情,也许才是它令旅人留连忘返之处。 距温哥华市中心10多分钟车程的斯坦利公园总面积为6070亩,几乎占据了整个温哥华市北端。斯坦利公园北临巴拉德湾 ,西临英国湾,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市内公园。斯坦利公园人工景物极少,以红杉等针叶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是公园最知名的美景。 我们在黄昏时分来到了这里,看着海鸥静静地站在岩石上欢迎我们,看着夕阳徐徐地落在帆影重重之中,在海湾的静水中对岸的幢幢高楼倒映出美妙的图画。我们看着一盏盏灯开始闪烁,对岸的五帆广场成了蓝色的精灵。 木板路上,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的家庭,你路过他们朝你微微一笑。支着三角架手持单反的摄影师,镜头里的流光溢彩,树影,还有远处狮门大桥的幻影。他也不会介意你走进他的镜头,等他抬头,向你问声:Good evening! 斯坦利公园,你是我们走进温哥华,最温暖的那一颗海洋之心。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们抵达温哥华的这天,正是中秋节后的第二天。在温哥华下榻的酒店门前,一边回味着下午的温馨时光,一边“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给万里之外的凌晨早起的亲朋好友们报个平安,是很诗意的一段时光。 我用多次曝光的手法,将圆月亮搬进了我们的酒店,更加浪漫和温暖。

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刚才在斯坦利公园海滨看到的一幕: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飞向远方的夜空,那里正是亲爱的祖国。

此行加拿大的第三天,我们从维多利亚返回温哥华。直奔很有特色的卡皮兰诺吊桥公园。 始建于1889年的吊桥全长137米,距离桥底的卡皮拉诺河约77米,是世界上最长最高的步行吊桥,也是温哥华最古老的观光景点。 吊桥当风掠过山谷时会摇摆发声,颇似人的笑声,因此也被称为“笑桥”。 来到吊桥,在吊桥前面的红枫丛中,有不少代表着原住民文化的图腾柱,令大家驻足细赏。 上桥后,上百人一起在摇晃,吊桥两边是满山遍野高大笔直的松树和杉树,桥下是卡皮拉诺河谷。穿行于林中吊桥上,不仅可以欣赏森林美景,更能感受大自然的生态气息。 吊桥不宽,仅可以两人并排通过。走在吊桥上,吊桥不停地在摇晃,走起来还需要点技巧,要顺着吊桥摇摆的方向走,就很省力气。 站在桥上,置身自然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净化心灵的同时,欣赏在半空中的枫林景观。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美丽河谷和雨林尽收眼底。风声、水声、鸟鸣,声声入耳。 人在吊桥上,与脚下的峡谷深壑仅隔着木板,对我们这些初来者来说充满了新奇感,又带着一丝危险的刺激。 往吊桥下面看,潺潺的山泉映衬着万紫千红的树叶丛林,煞是好看。 走到吊桥对面,便进入了一片茂密的雨林。

刚经历了世界最长吊桥的荡漾,进入丛林后又经历一次人生初次的新荡漾。那就是别出新裁的“树梢探险”。 作为卡皮兰诺吊桥公园的又一重要景点,在高高的树梢上搭起由绳索桥组成的蜿蜒曲折的吊桥,这是北美洲第一个树梢探险场所。游客可以像松鼠一样观赏欣欣向荣的海岸森林,借助一系列高空悬索桥,在一棵接着一棵的雄伟道格拉斯冷杉树间冒险前进。 一些高空悬索桥距离地面足足有30米高,人走在上面老实说有点吓佬佬,有恐高症的人可能是不敢走的。

卡皮兰诺吊桥公园内的枫叶已经黄中泛红,在清凉的峡谷秋风中飒飒舞动。与我们常见的枫叶不同的是,这里的枫叶宽大而鲜嫩,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伸开双臂,与峡谷里的各种飞禽展开的翅膀比比长度,还是要比硕大的山鹰短了一截。

而公园老妇展示的这只猫头鹰,似乎肥得已经飞不起来了。

离开吊桥公园前夕,我突然有个念想,想将落在地面的温哥华枫叶检起来,搭个红红的五角星,在青砖垒成的地面上,躺上一回。果然,枫叶搭成的五角星十分温暖,而同行女士们争先恐后躺上一回,又在卡皮兰诺吊桥旁留下了一分温馨的记念。

离开卡皮兰诺吊桥公园,我们来到了座于温哥华市中心的加拿大广场。 加拿大广场(Canada Place), 它作为温哥华的象征而为人熟知,是1986年温哥华万国博览会的加拿大馆。 整个建筑以巨形帐幕来做外墙,内有议会中心、码头、商店、酒店及一间五星级的饭店The Pan Pacific Hotel。此外,还有一个银幕宽大的CN IMAX剧场。这个剧场利用超高速摄影,使播放的影片更具身临其境感。 专为加拿大1986年博览会所设计的,这栋令人赞叹不巳的复合式建筑相似于小型舰艇所组成的航行船,如今是国际会议场。 由于大楼顶部有五组由玻璃纤维制成的白帆,是温哥华最主要的地标之一,其设计也与悉尼歌剧院和丹佛国际机场的外部有所相似,由加拿大建筑师艾伯哈德·蒒德勒设计。所以现在又被称为五帆广场。 站在五帆广场上的平台上,可以从容地眺望整个温哥华两岸美景。

而这幅油画,则是著名的加拿大画家笔下早年的温哥华港,仿佛是个童话世界。而如今,看着一架架水上飞机起起落落地载着游人盘旋在繁华的温哥华上空,感慨着这个年青城市的前世今生的裂变。

加拿大太大,即便是本国居民,也不可能走完整个国家。所以一部“飞越加拿大”4D电影让初次踏上这个广袤国土的我们,在15分钟之内从加拿大的东岸横跨西海岸,感受加拿大的人文风情,以及美到令人窒息的自然景观和城市。 《飞越加拿大》指南的作者这样写道:“造物主一定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设计加拿大的。冰川将崇山峻岭雕塑成了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观。放眼辽阔的大草原,蓝蓝的苍穹下,片片金色的麦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潜鸟的哀鸣和野狼的嚎叫穿越广袤的荒野。在这里,大自然仍然在进行着原始、弱肉强食和残酷、令人悸动的表演。离开僻静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大快朵颐的北美麋鹿和高大伟岸的熊。铺天盖地的加拿大鹅群染黑了天空。成片的雨林,蜿蜒的海岸线,潺潺的溪流,永远沉睡的北极冰雪,还有小块的沙漠,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加拿大独特和辽阔的自然拼图。” 这段话简直是4D电影《飞越加拿大》(FlyOver Canada)的最佳注脚。 当我们荡漾起伏在影院的坐椅上,我们深深被眼前展现的一幕幕所震撼所陶醉。

加拿大广场上的这几株红枫红得格外惹人醒目,就在红枫旁的五星级酒店门口,我和夫人与已经在温哥华奋斗了三十多年的王晓表弟夫妇见面了。 王晓夫妇开车带我们去了另一位表弟陆彬的家。陆彬正等着我们呢。

这是位于温哥华本拿比的陆彬表弟家的豪宅。 当我们在陆表弟家吃着豪宅后院自己种的新鲜水果,听他讲着二十多年前从美国来投奔王晓表弟时只能租个小屋,如今已经成了温哥华颇有名的保险业经纪人。 而王晓表弟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更成为一家专门为飞行员培训提供软件的公司总裁,深感欣慰。

离开温哥华前夕,我欣喜地看到用晚餐的商场周围枫叶都红了,枫树婀娜多姿,红叶如火如涂,深深地温暖在我的心头。

就在我们回国后不久,北美太平洋时间11月1日,温哥华市议会经过一项表决,通过了就当年排斥、歧视华裔的历史法令、政策和作为向华人社区道歉的决议。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在表决后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称“非常赞同这一决议”。他表示,温哥华市政府应对昔日有针对性地歧视华人政策负责,现任市府应为历史上的前任政府上述“应受谴责的错误行为”表示诚恳道歉。罗品信市长表示,这些错误的歧视性政策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构成了极为消极负面的影响,且某些消极、负面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此次市议会作出的决议,决定2018年4月正式进行官方道歉,道歉将使用台山话方言,书面文本包括英文、简体和繁体中文。至所以用台山方言道歉,是因为当年为温哥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大部分来自台山一带。 温哥华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这座城市年轻的历史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里华裔被剥夺了投票权,不能在公共机构甚至私人公司上班,在医疗机构受到隔离和歧视,不能获得住房和商业用地许可证,在房屋租赁和使用公共空间等方面饱受歧视。 而这次的公开道歉,将使温哥华华裔曾遭受官方种族歧视对待的历史更加为人所熟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真为温哥华的二位表弟高兴。他们说得最多的是祖国的强大,才有他们的今天。 而我的体会是,勤奋又聪明的华人正在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世界正在正视这一事实,而温哥华议会的决定更使我感觉到了温暖。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回忆起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日子,我脑海里便会浮响起童年时代的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中唱道: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不禁感到心旌飘摇,荡气回肠。  时光的长河,流淌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记忆,这个人间最美的天使,总是用五彩的色调点缀生活,鼓动永恒。我们划起诗化的桨,向着亮丽的人生之岸,奋力拼搏。 而在温哥华的卡皮兰诺吊桥上,在那树梢吊桥上,在斯坦利公园的港湾的波浪中,在《飞越加拿大》的摇椅上,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荡漾起双桨,荡漾在温暖的温哥华……

全文完 《 秋游加拿大 》 【卷四】 《徜徉在温暖的温哥华》 2017.11.10.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637 投诉
秋游加拿大
本专集共有 8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于立¹¹¹¹
创作 372 粉丝 4642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5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