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自驾出京第一天,前往目的地渝东南。车行驶到G5陕西境内韩城,傍晚决定住宿韩城。晚饭时大家提议第二天看一下古城,老猫许秉宽同意大家想法。 10月7日吃过早饭一起游览韩城古城。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 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
古城内由文庙,九郎庙,韩城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历史古迹;有旧迹有新作,是个有故事的古城。
韩城古城,城池始建隋唐,围城土筑城墙,到了明崇祯十三年,韩城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倡议被准,土豪,富商出资在土墙外加砖建起了砖城墙。
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几十条。 城内一两层小楼标有闯王旧址,我走近观看,一老人告诉我:闯王曾经在这楼上三间房内做指挥部,留有部分遗物,现存博物馆内。

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现在可以看到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是古城一大特色。

韩城老城建于隋朝,算起来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走在街道,城府还可看到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格局。

老房门前的门楼,石鼓,石墩,条石,墙基上尽管只剩下预埋铁环,镶嵌着金属装饰,依然可以看出这是个拴马桩。只有官员宅邸或者商家富户才可使用。 韩城,富足过;经历过。

老房子能够使用自下而上双层青砖到顶,灰砖铺地,木柱,木塬房主人够经济实力!

韩城市将韩城古城区街坊建筑群,设立成保护单位;此举会使老街道得到很好的保护,会成为旅游游览观光地。

“学巷醋坊”因为与文庙近邻,立此碑坊显示店铺地址位置,特色经营。

业承家传 醋味香飘千里外 享誉城乡万家知 老店,名店;宅门立匾告知天下。

街道上的老建筑与新房子或者说老房子有了新装修,新房子有新店面,模仿着老旗子(也不知道是哪个时期的旗子),挂的是自家经营内容。 老街在变。

制作十分漂亮的牌楼上书 “保安黎庶 ”,预示着“保民平安”;匾额下镶嵌着分开中门两侧的九龙壁琉璃浮雕。浮雕年代久远已显陈旧,灰污中破损不堪。

牌楼为两柱支撑,木柱下有地条铺地凿岩出凹型垫基,每侧木柱有两斜木支撑,支撑中有雕纹石夹在其中,严丝合缝,固定住牌楼头大脚轻;牢牢的把持住牌楼使之展示至今。

琉璃浮雕大门内,县衙腹地,房屋数间;高大威严

县衙对面城隍庙,高台阶,台基柱,朱红色大门到显得庄重胜过县衙。

城隍庙门左侧:琉璃浮雕龙

城隍庙右侧:琉璃浮雕,虎。

身着汉服的导游小姐在向老猫许秉宽耐心讲解着韩城故事,汉服特点。 有人问:汉装中不应该是这样的鞋吧?导游小姐一边往回收脚,一边笑着说:不是!不是!

保留下来的城墙遗址断壁。

明城墙使用方砖垒砌,砖缝中米浆、灰膏粘接。

立铜匾告知后人韩城古城墙历经变迁。 应该说明崇祯十三年(1640),韩城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倡议为今天能够看到的韩城贡献太大了!

城墙边重新修饰了三户老院落,挂匾“三舍公馆”。公馆的门楼,花木,拴马桩。

大大的横木上的拴马环,如果存在,不知道那时候横木摆放在哪儿?

门楼上的“三舍”是公馆旁门,现在的公馆是由宾馆,饭店,茶馆组成。

旧时的旁门保留了下来。

“三舍”的房屋修饰与老城融合到了一起。

走过韩城,留下印象还不错,只是时间短暂了,如果能够多一些时间,再看韩城:古城内的文庙,九郎庙,韩城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历史古迹、人文故事,会让我们重新认识韩城。 韩城会有许多过去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