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¹¹¹¹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9月30日 2017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漫行巴尔干【卷十五】

— 原创 —

只是无论你喜欢谁,也请永远热爱着,爱与和平。 ~ 写在国庆68周年前夜, 敬祝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因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当代波黑战争而在中国家喻户晓。 当我们的车向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驶去的时候,车载电视机中播放着几十年前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这部电影。 那刚毅不屈的瓦尔特,那熟悉的清真寺和钟表店,随着陈年的记忆重现在屏幕上…… 其实,除了这部电影,九十年代中期,郑秀文在《十戒》专集中的一首歌“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曾使很多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波黑战争中的萨拉热窝: 1993年,25岁的波尔戈和阿米拉在牵手出逃被围攻的萨拉热窝时,双双中弹身倒地,在临死前的最后15分钟,他们挣扎着爬到了对方的身边,相拥而亡。 1993年的这双在战火中罹难的情侣,被美国记者拍了下来。1994年,美国公共电视网、加拿大广播公司和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将他们的故事制作成了纪录片。 同年,郑秀文推出了同名歌曲。 待到进入这座城市,还颇有些恍惚的感觉。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胶片老电影的经典与落寞。 她一直都在那里,又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并不宽敞的街道,电车,咖啡馆门口的一丝热气,以及那不可名状却又扑面而来的古老的悲伤。常人说的“至死不渝”,在战火纷飞面前变成了“宁愿一生至死都与你恋”,好像还有点失色。 无奈之中 ,在战火中小情人中枪双双倒地上,死前他仍是让她躺在怀里,挽臂去找艳阳。

沿途好山好水好风景, 与进入萨拉热窝城区后看到从车窗闪过的波黑战争的废墟,那种强烈的视觉对冲感觉令人感慨万分。

进入萨拉热窝城区了!

建在山顶上的密密麻麻的红顶民居, 正在复兴中的高楼大厦,清真寺与东正教堂的轮换闪过,橙黄色的电车和架空线,还有就是千疮百孔的波黑战争的残墟,这就是一闪而过的今天的萨拉热窝。

那么地鲜活地又是默默地向路人讲述着一部萨拉热窝的现代史。

萨拉热窝全城呈东西走向狭长的形态,南北是起伏连绵的山峦,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彩带披挂在巴尔干半岛风景如画的波斯尼亚河源头的东部,群山碧绿环抱之中。 城东的入城口地带为险要的山路,一侧的山峰上筑有一座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城防古堡。出城东不远有一历史名胜,一座石拱“羊桥”,它曾是历史上萨拉热窝通向东方世界的重要门户。 出城西是波黑通向西欧的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干线和航空港,并连通着波黑通向亚德里亚海滨的旅游公路。路旁有一萨拉热窝历史上通向西方的门户,另一座石桥“罗马桥”。 由此通向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源头周围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草木茂盛,碧水涟漪,木桥辟路,曲径通幽,成为波黑的国家公园。 此外,在萨拉热窝的东南和西南部山区,各有一处天然优良滑雪运动场。它们曾经是1984年冬奥会的滑雪比赛场地,每年冬季都吸引着大批滑雪运动爱好者。 萨拉热窝市分为老城、中心城、新城、新萨拉热窝共4个行政区。 老城区的商业街别具特色,有500多年历史,始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石块铺路的老街,两侧的建筑呈现出波斯尼亚民族风俗和土耳其式的风格,一排排的手工艺品店铺错落有致,期间夹杂着咖啡馆、烤肉馆和清真寺。这里的手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打造传统,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及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中心城区多为奥匈帝国时代的古典建筑。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与尖顶林立的伊斯兰清真寺塔协调地分布于城区之内。波黑战后形成的浓厚伊斯兰教氛围,让您感觉时而好像置身于中东的阿拉伯世界。这种独特的风貌明显迥然于欧洲其他传统的城市,因此,萨拉热窝现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新城区为20世纪70年代兴建。拥有东方格调的现代化建筑和居民小区,在波黑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摧残,现已大部分得到了修复。 一条宽阔的大街波斯尼亚大道横贯市区,碧波清澈的波斯尼亚河支流米里雅茨河蜿蜒由西向东流过,两侧是高低起伏的山冈,依山而建的民居住宅鳞次栉比,白屋红瓦在郁郁葱葱之中分外鲜明。入夜时分,登高远眺,万家灯火,星光灿烂,景色蔚为壮观。 应该说,萨拉热窝是一个非常有特色和美丽的城市,只不过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走遍。 天气非常好,下午的阳光懒懒地照在穿越城市的米利亚茨河上。一座一座的石桥架在河上,連接着两岸的建筑、教堂和博物馆。这些石桥的模样大相径庭、却都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作品。 我们沿着河边的街道走向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拉丁桥。

别看这里风景尤其秀丽,可别忘了这座桥——拉丁桥。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里被点燃了导火索。 1914年,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兹·斐迪南从宏大的摩尔风格的市政厅巡视出来,王储与夫人手挽着手走出市政厅,沿河视察,走到拉丁桥前面的十字路口时,遭到塞族枪手近距离射杀。 两声枪声,王储夫妇中枪倒地,送院后宣布不治。 自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多少人死于非命,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拉丁桥边还有座博物馆,墙里嵌着块石碑,上面写着“斐迪南大公就是在这里遇刺的”,这是旅行团的必到之地。 站在那儿几分钟、就看了好几拨导游绘声绘色的表演刺杀场景。 靠在拉丁桥边留个影,即是纪念,也是深思:有时,所有善良无辜的人民,就被某些贪婪的阴谋家一下子拖入战争深渊,轻如尘埃。

走进旧城,只见不远的一处峭壁上有一座昔日的城堡,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不在了。城堡的地基一直延伸到旧城的淡黄色半截残壁,让我们闻到了久远历史的味道。

在旧城的步行街上行走,短短一公里的距离内,路过规模颇大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犹太会堂和伊斯兰清真寺各一座,这在世界范围内大概都是绝无仅有的吧。 萨拉热窝和耶路撒冷是不一样的;耶路撒冷里的几个区边界分明,街道两侧,居民的服饰、卖的东西、房屋的结构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彼此并不串门。 而在萨拉热窝的旧城,你看不到这种隔离,穿着及膝裙子的天主教徒可以到清真寺里照相,东正教徒刚做完仪式出来、就过条马路到对面穆斯林的大巴扎里买午饭。

然而,前南斯拉夫的多民族多宗教在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中,正是波黑战争的根源。 波黑是分裂后的六个联邦共和国中的一个。主要有塞尔维亚族(塞族)、克罗地亚族(克族)和穆斯林族(穆族)三个民族。穆族在血统上大多也是塞族,只不过信奉伊斯兰教而已。 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次年4月,坚持反对独立的塞族,与主张独立的克族和穆族兵戎相见,波黑内战爆发了。 内战持续了3年半多。430多万国民中死亡27.8万,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破坏。这是二战后欧洲最大的局部战争! 以克族与穆族为主的萨拉热窝,作为首都,在内战中受害尤重。 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它被塞族围困将近4年,这比二战时期著名的列宁格勒围城战还长1年多,超过1万人死于轰炸、狙击、饥饿…… 奇怪的是,20年以后当我们首次走进这片是非之地,旧城内已经看不到战争的创伤,只有刚才经过的路上还保留着那些战争的虚墟。 但是,听说,萨拉热窝的很多人还是非常怀念铁托和那个时代的繁华和安宁。

因为,历史不会被忘记。 关注波黑内战的话一定看过一张照片:一幢刚刚被飞机轰炸冒着滚滚黑烟,看起来摇摇欲坠的高楼,这个高楼就是萨拉热窝的国会大厦。

这是经历了内战洗礼后,国会大楼依然矗立原址,外墙受挪威的援助下重修,如今光彩夺目,气宇轩昂 。

而这张照片真的让人无法想象,就发生在20年前,一个欧洲的城市市中心,人们在四处躲避无尽的空袭和枪声、导弹的呼啸。

萨拉热窝围城中,这座Holiday Inn住满了战地记者和国外媒体,是受联合国的”保护区“, 很多关于波黑战争的报道,都是记者们冒死在酒店顶层用高倍镜头拍摄的……

我突然发现:自己猛然间撞进了这被历史尘封的陈旧时光之中,历次战争的那些场景仿佛被锁进了时间胶囊,历尽沧桑却朱颜未改。 我们寻找战争的记忆,为的不是猎奇,而是为了警醒我们自己和世人:和平实在来之不易,务必加倍珍惜。

萨拉热窝的复兴开发是在1995年11月签订岱顿协议之后开始的,如今已到成为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大部份地区都得到了重新开发,在市中心已经很少看见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物。 我们走在旧城四通八达的巷子里,周围扇形展开的土耳其市集有许多开放庭院,热闹的专门做游客生意的小铺,和咖啡厅,当然还有不少高耸着唤礼塔的清真寺。

我们找到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清真寺和钟表店。 清真寺已经很陈旧。 而钟表店也因电影而出名,接待着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的访客,大部份都是中国人。

与老清真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它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清真寺,是美丽的奥斯曼建筑。 清真寺的设计者是科查·米马尔·希南,希南也是威瑟格莱德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和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 如今,该清真寺已经成为萨拉热窝的主要观光景点。但同时,来寺内做祷告的穆斯林信徒不断。 有趣的是,我注意到很多蒙头巾的年轻穆斯林女信徒,不仅十分时髦,而且十分漂亮。

清真寺外围的墙上,有专供信徒和游人们喝水的水喉。听说,这里的水特别清甜。

在老城中心,有建于1891年的Sebilj公共泉井,据说这里的水是整个城市中最纯净的。 位于广场中心的泉井旁,有很多长椅供游人休息,成群的和平鸽围绕着泉眼依依不舍。 阿庆走进鸽群,与白鸽共舞起来,似乎她想把美好的和平祝愿通过鸽子,传递到萨拉热窩的天空和每个角落。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终于找到了民族英雄瓦尔特的塑像..... 在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光仿佛伸手可及,你随处都可以与历史进行一番无声的交流。 瓦尔特,你曾经为之奋斗的这块土地究竟怎么了?一战、二战和波黑战争,为何受伤的总是她? 我觉得,一切源于多宗教和多民族的存在,又源于在一个没有秩序的时代里,多民族没有很好地融合。 . 但我坚信,有些美好是人类天性使然,不会因为战争和苦痛的曾经经历,而改变它本来的面目。 我们终于找到电影《保卫萨拉热窝》最后的镜头,望着那暮色苍茫中的萨拉热窝,那句台词在心头涌出,沉重而辽远: 看,这座城市, 他,就是瓦尔特 。

全文完 《漫行巴尔干》 【卷十五】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写于国庆前夜 敬祝祖国永远和平繁荣昌盛, 人民永享太平安居乐业。 写于出差途中 2017.9.30.22:00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41 投诉
漫行巴尔干
本专集共有 16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于立¹¹¹¹
创作 372 粉丝 4725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8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