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游之一
九月里,我去无锡旅游了几天。 无锡有一处景区叫东林书院,却极少有人去游览。 我到无锡那天是在下午,这个景点距离我住的饭店很近,就决定打车先去转一转。 出租车司机听说我去东林书院,他觉得诧异,好心的告诉我:“那地方没意思,你还不如去南禅寺,那里才热闹!” ...... 我读书不多,历史知识也贫乏,但对这里却怀有敬慕之心。 从这里,我开始了无锡之游。
东林书院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 古朴的两扇大木门。 横匾上书:“东林书院”四个大字。 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 此日今还在 当年道果南
迈进书院的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大石牌坊,这座石牌坊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是书院的标志和象征。 石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有七米多高,上面雕饰着精美的图案。 坊额迎面的大字是: 东林旧迹

坊额的背面书写着: 后学津梁

东林书院创立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至今已有906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江南地区一座负有盛名的古老书院。是当年北宋理学家杨时的讲学遗址。 杨时曾游学东南,到过江西庐山东林寺,非常喜爱那个地方,曾在寺前虎溪等处散步,并作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 当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前临清流,周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的与庐山东林寺很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就定名此书院为“东林”。 杨时在这里讲学,前后长达18年之久,他去世后这里荒芜。 元代时这里曾改建为东林庵。

对于这里的历史,我只能以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作一简单说明。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间,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经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 “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 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甚至全国人文荟萃之区,是当时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当时东林书院的主讲是顾宪成。 顾宪成(1550一1612),无锡张泾人,自幼家贫,但励志读书,曾作联勉励自己: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万历八年(1580年)为进士,曾为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洁,因为铨选阁臣,忤旨罢归,矢志讲学。

名联的传说 顾宪成兄弟二人,年少家贫,常笼灯夜读,孜孜进取。 当时一长者陈云浦路过此地,见两个少年发奋读书,就好奇上前出题考其,出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顾宪成沉思片刻,立即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就是广为人们传颂的“事事关心”这副名联的由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幅对联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我感受到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古代文人,他们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能想象到他们那种慷慨激昂争辩评议国事的场景。

东林书院鼎盛时期是在明朝,当时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捐资修复了书院,并主持其间聚众讲学。 他们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整肃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东林讲学的影响倾动朝野,遭到阉党的强烈忌恨。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的《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书院也被强行拆毁。 崇祯时(1628—1644)阉党失势,昭雪了东林冤案,下诏修复了东林书院。 后清兵压境,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清兵转而大举南下,逼进江南地区时,东林党人也成为反清的中流砥柱,前赴后继抗击清兵。

我在自行游览...... 东林书院是静谧的。 东林书院的多所堂舍、亭廊、花园,都是静悄悄的。我在游览中,只遇到过两个游客。

道南祠
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是祭祀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和他弟子的专门祠。 当年杨时南归故里讲学时,他的老师程颢目送之,说一句:“吾道南矣。”意思是杨时将把道学传到南方。所以祠名取为“道南”。 祠内祭祀杨时和明清东林学者八十多人,均是经官府批准入祠。 道南祠是标榜先贤、激励后人的场所。东林书院每逢开讲,各地的官员和学者都要进祠拜谒先贤。

丽泽堂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全国各地学者联翩集于此堂,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堂内两联书: 百年旧德读书尚友 四海名贤气节文章

明代的东林学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义和气节,他们更关注国家的大事、关心民间疾苦,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反对空谈和抨击时弊,具有百折不回的气概,这是东林书院有别于其他古代书院的地方。
堂前两侧也高悬匾额,分别为: 高山仰止 风闻百世

邓拓为东林书院的题词 东林讲学继龟山, 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

董必武为东林书院的题词 东林讲学继龟山, 高顾声名旧史册。 景仰昔贤风节著, 瞻楹履阈学弥坚。

依庸堂

堂前两联: 主敬存诚坦荡荡天空地阔 穷理尽性活泼泼鱼躍鸢飞
依庸堂为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当时各地赴会的东林学者,在开讲前都要聚会此堂,客东主西,以年龄为序分别排列,相互对揖交拜,举行讲学礼仪,场面十分隆重。

堂内“依庸堂”的匾额上书有: 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事 两侧即“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公祠
这里是为明代三位官吏建祠,因为他们修缮道南祠,保护东林学者后裔不受阉党迫害,主持公道,据理力争,一身正气,深受人民爱戴。


聖城
穿过“聖城 ”门墙,就是明礼堂。

明礼堂

两侧对联: 愿闻己过 乐道人善

小辩斋

小辩斋是顾宪成讲学的地方

还经亭
书院花园里一个挺长的亭廊。

正心亭

正心亭的匾额上纪念旌表的都是无锡历代科考的佼佼者。无锡在历代科考中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一共有过六百多名进士,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美传,是无锡人的骄傲。



书院的花园



东林书院曾是中国绵延几百年儒学最高研究机构。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勇敢地突破了孔子“上智下愚”的教诲,他们针贬时弊,议论朝政,为民请命,不怕被关押杀头。清兵入关后,东林书院更是全国反清的一面旗帜,牺牲的学者们难以计数。 东林书院是神圣的。 我肃然起敬......

一个简陋的老石牌子立在花园的小河边,“东林旧址”的字迹模糊。小河对岸就是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 一条小河隔开了书院的恬静优雅和现代化城市的繁华喧闹。 当年能够进入东林书院,曾是读书人极荣耀的幸事,而如今这样一个清雅古朴的景区,却难有游人踏进。 风声雨声这里依旧能够听到,但不会再听到读书声,现今人们更多关心的是家事...... 东林书院曾经辉煌的过去,已经是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 ...... 这里只有遗址, 遗址还在记录着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