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具锻造厂 鸟瞰 (国营九二一九厂)
写 在 前 面 吉林省工具锻造厂(以下简称工具厂,代号国营九二一九厂)。是省属三线军工企业。 工厂建于一九六五年,位于长白山脉、松花湖上游的东南部,蛟河市漂河镇三道漂河的一条东西向山沟里。 工厂于一九六六年底基本建成投产,以后逐年扩增生产能力,成为拥有多个国家进口精密设备,一大批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具有很强的工装、锻件生产能力的企业。 工具厂第一任厂长周家增(原一汽工具厂副厂长)。第一任党委书记吴锋锐(部队团级转业)。 军工厂的保密性和艰苦性,决定了她对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工具厂的管理干部、工人、教师主要来源於三个方面:一是省内大型央企和省属国企调入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骨干;二是省、部属院校的大学、中专毕业生;三是六十年代后期、分别从长春、吉林、九台、蛟河等地调入几批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入厂前,送到长春636厂、长拖厂、133厂等大型企业,进行了一年的技术培训。还有部分复转军人直接来到工厂。 工具厂的产品制造,以省属各军工厂和部分大军工厂制造的半自动、全自动步枪、高射机枪的工艺装备(刃、量、夹、辅、模具)和锻件生产为主。同时,还承担非标准设备的制造与大修理工作,军转民后,在国内较早的研制出钢制散热器,并大批量生产,行销我国北方十几个省、市。还为一汽解放CA141型商用车换型改造,制造了大批量的工艺装备。 三线军工厂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难以生存发展。一九八四年,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始对三线军工企业进行部局调整。工厂根据省政府决定,经过选点、调研和对自身优势、国家产业发展前景的研判,决定与原吉林市微型汽车厂合并,並与该厂一同并入一汽集团公司,改制为一汽吉林轻型车厂(现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 工具厂正式搬迁,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三月十日开始搬迁机器设备,八月六日职工家属开始搬迁,一九八九年搬迁结束。四千多名职工、家属、子女走出深山老林,开始走向了新生活! 在此,我们也不会忘记,为工厂生产、尤其是搬迁工作而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又过早离开我们的两位老领导陈明礼和王志华同志,他们是搬迁工作的功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工具厂这片热土,培育的第二代人,已经在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茁壮成长,成为共和国的栋梁,还孕育出“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王锡义”。 我们工具厂的员工,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着老厂风清气正,技术高超的优良传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努力,贡献了力量! 冯贵金 2017年9月20日 北京
工 厂 正 门 哈哈!只有厂门,没有围墙的工厂。

🎼本相册歌曲🎶 《青春啊 青春》 词:凱 传 曲:王 酩 演唱:殷秀梅 关贵敏





吉 林 省 工 具 锻 造 厂 在 地 图 中 的 位 置

长春拖拉机厂培训纪念
忆 江 南 工 具 厂 七 首 工具厂,建厂有方针。分散靠山加隐蔽,战时装备地方军。三线为人民。 工具厂,地处老山林。碧水青山空气净,山花争艳竞夸春。山菜养山人。 工具厂,夏季晚来临。河水西流栽稻谷,漂河烟叶古今闻。蜂蜜最纯真。 工具厂,秋季可拾金。松子蘑菇山木耳,核桃榛子老山参。元枣自然纯。 工具厂,难忘雪冬深。似马驾橇柴贮季,雪憮山岗望无垠。山味偶沾唇。 工具厂,最忆是熟人。技术高超风气正,军工“三献”炼灵魂。艰苦见情深。 工具厂,幸运进吉林。断壁残垣留岁月,江南松水育新人。山水更出神。 作 者 : 刘 永 喜 说明: 以上七首词是二O一四年六月看到陈明礼等七人回老厂旧址所拍照片写的回忆。分建厂、春、夏、秋、冬、评价、搬迁七个部分。 “三献”,即献了青春、子孙、终身。


上图:工厂俱乐部,也是工厂的大会堂(也称会议中心)。 下图:工厂业余画家董长青(上)、梁瑞文(下)画的主席像,和这两幅相仿。 我记得俱乐部是七五年建成,当时在北线八个单位,是第一个建成的。是标准的会堂。里面宽阔的舞台,标准的乐池,声学结构科学、合理。二楼建有标准挑台,有三百多座位,但质量一般。内部左、右墙上挂有两幅大型油画。左侧是董长青所画:毛主席在延安窖洞(棕色基调),右侧是梁瑞文所画:毛主席在井冈山(蓝绿基调)。这两人均是业余画家。 说起俱乐部,还有一段小故事。 七五年俱乐部建成后,要尽快使用,这是全厂职工的心愿。当时急需几种幕布(当时属于国家严控物资)。我和徐志国到长春去找老科长常本德,同去长春长白山商厦(老二商店) 找熟人,该商厦经理是老科长的朋友。老科长写了张条子,经理就批了,还说:这可是违反政策的,没事,军工厂需要,可以照顾一下。 为庆祝俱乐部建成,七六年,工厂派能人特意去延边,请来国家级延边歌舞团,举行庆典演出。 图左侧两栋灰瓦房是厂卫生所。 冯贵金 回忆、撰稿

为什么有的厂房和住房都是灰色的? 隐蔽! 为什么后来又变红色? 形势有变,随意。
上图:二层小楼是工厂的服务楼,现代语叫做:工具厂综合服务中心集团公司。 左起,内设:冰糕厂、服装店(制做)、小卖部、照相馆、二楼招待所、饭店(川白肉,0.27元一碗)、粮店等。一应俱全,方便民众。 下图:左侧是创业队办公室、缝纫组。右侧是大浴池, 当时都是大池塘,大家都很满意,解决了民众洗澡的大问题。

我曾在最左侧窗宿舍住过几年。
上图: 左侧独身宿舍,右侧水房、职工食堂。 我就住这里 青山绿水“八达岭”, 花石灰瓦凝谊深, 高台食舍斜对看, 火红年代舞真星。 注:“八达岭” 指宿舍门前坡路。 郑 永 平

左侧房:生产科 右侧房:供应科、财务科、销售科
忆三线 我爱三线如爱家, 青春年华献给他。 苦干巧干又实干, 军工任务全实现。 战了严寒斗酷署, 不怕累也不觉苦。 说说军工的家属, 南泥湾精神来鼓舞, 开荒种菜又种粮, 养鸡,养猪,养牛羊, 全厂后勤有保障。 烧锅炉来喷漆线, 家属身影处处见。 拉砖拉煤拉水泥, 基建维修也有你。 鞋和袜来衣和衫, 缝缝连连全靠咱。 军工战线花木兰, 不让须眉真可赞。 夏玉凤 2018.03.09

上图:青砖灰瓦,近处是大食堂,远处是独身宿舍。工厂俱乐部没建成之前,大食堂是两用,兼做俱乐部。 舞台下面是独身职工的冬储菜,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 全厂职工大会及工会各项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下图:这两栋房子,左侧是女独身宿舍 ,右侧是厂收发室(工具厂邮局)、母子间,工厂广播站。 房前是厂区运动场。运动场是在满是荒野、树桩、湿地的上面,靠全厂职工、家属、学生的共同劳动建成。 现在变成了水稻田。

上图: 左侧服务楼,右侧创业队办公室、俱乐部,远处家属楼。 下图: 厂房及服务设施分怖。
一 剪 梅 忆长白山深处的九二一九厂 仍记当年乍进山, 云罩峰岚, 林矗眼前。 无边古木碧波翻, 日照蓝天 雾霭绵绵。 树影婆娑现车间, 身影翩翩, 机器喧喧。 而今回首亦欣然, 人已赋闲, 乐度余年。 作 者 : 张 忠 华


上图: 1、待搬迁的设备 2、一车间 3、精密机床 座标镗床 4、一车间厂房 下图:生产的部分产品。 部分产品近销东北三省,远销国内部分省市军工厂。 尤其是生产自动步枪枪管的深孔钻头,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了制造难题。

下图 母子间遗址
相 聚 战友相见格外亲, 嘘寒问暖喜盈盈。 唠不完的知音话, 道不完的离别情。 四十九载一挥间, 满脸褶子腰要弯, 相见不识青春去, 老媪老翁变容颜。 白石山啊漂河川, 热血青春绘江山, 春天的冰凌花啊 , 秋天的红叶, 可曾记得9219的不眠夜? 三线的枪啊三线的炮, 哪样都是我们造, 别看我们年已老, 谁敢来犯,照打不误逞英豪! 作 者:赵 志 晶
七十年代, 某车间杜××有句名言,“我在三线哈大腰,为了世界红旗飘”。是当时先进典型的心境。因人而异,亦真亦假。

二车间(夹、模、辅具)

二车间(夹、模具)车间厂房及部分产品。 部分产品近销东北三省,远销国内部分省市军工厂。

上图:三车间全体职工合影。右侧厂房一角。 下图:三车间热处理工人在进行:液压油缸产品淬火。

检验科理化室检验人员在精心操作。
舍不得的《工具》 工具厂是兵器工业部所属的三线厂,座落在蛟河县横道子公社,是北线七厂之一。 (一) 三道漂河工具情, 靠山靠水扎大营, 造出军品千千万, 装备部队筑长城。 一工具情 (二) 五湖四海军工人, 众志成城铸厂魂, 根正苗红忠于党, 抗美援越抖精神。 一工具魂 (三) 深山老林工具厂, 山珍野味满山岗, 獐狍野鹿常出没, 天然氧吧心更爽。 一工具趣 (四) 猛虎下山军转民, 工具厂人亮厂魂, 造出汽车千千万, 功劳最大工具人。 一工具人 作 者:白 东 昌 2017.10.26

四车间 新锻造车间厂房及其部分产品。 锻造车间生产的半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高射机枪的各种锻件。近销东北三省,远销国内部分省、市军工厂配套。 工厂生产的各种钢制散热器(暖气片),添补了当时国内空白,是建设部制定该产品部颁标准的成员单位之一。

上图 锻造设备生产场面 下图 锻件产品
出 征 三 线 主席号召建三线, 热血沸腾意志坚, 制造武器为备战, 捍卫和平我当先! 作 者:马 凤 珠 2017年9月12日

生产轻便武器的部件。

上图为五车间(大修)厂房。
思“工具” 曾是工具大刨工, 军工战线一小兵; 建设三线进山区, 平生之中添豪情。 入厂师从姜亦成, 刚刚毕业大学生; 勤学苦练操作外, 师徒同拜闯家栋。 多次梦回大修中, 开启大刨轰隆隆; 为保祖国造枪炮, 打靶归来梦笑醒。 回首往事忆一生, 九二一九情结浓; 工具教人又育人, 时代呼唤好传统。 作者 王民利

【忆往昔.工具情】 一搬迁决策篇 作者:白东昌 追溯三十多年前, 下山决择选域难, 多地伸出橄榄枝, 众望所归把梦圆。 搬迁决策成美谈, 厂长决断夜少眠。 通宵达旦抠细则, 入驻吉轻多欢颜。 (3月8日于吉林市) 3月10月工具厂搬迁纪念日

上图是五车间生产的部分产品。 五车间建立之后,陆续自制、生产了B665牛头刨床、CA6140车床、机床导轨磨床、各型号液压滑台、铣、钻削动力头等部件,以及多种非标设备。 制造的同时,还要对工厂的各类机床、设备进行周期性的大修理工作。
忆 工 具 厂 生 活 早起扛枪又修路, 政治学习到九点, 白天晚上两班倒, 军工生产日夜忙。 周日休息山上跑, 拉起爬犁砍柴忙, 苦中有乐乐无忧, 青春年华献军工。 作 者:冯文学、付万成 扛枪:那时青年民兵早上都要上操、训练。

上图 六车间(铸造车间) 下图 生产的部分产品。


上图 军转民产品 八十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国家及时调整工业布局,实行军转民(军品生产转向民品生产)。 工厂及时调整生产部局,在国内最早开发出民品 : 钢制散热器、轻便摩托车(工厂是国家钢制散热器部颁标准的起草、制定单位)。 其中钢制散热器大批量生产,行销北方十余省、市。

上面两幅为供应科木材库、钢材库。 下面两幅为新、老车队。

三线山区,交通闭塞,汽车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工厂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都靠汽车的运输来完成。所以汽车司机这个职业,成了人们翘首以盼的职业。 那时候有个别的司机,职业道德较差,不给好处不拉你,宁可座位空着。 那你只好在白石山住一宿了。 现在好了,工厂迁回城市,交通极大方便,有了私家车,人人都是司机。

上图 厂内小学 下图 二里半中学
教育工作是工厂的重中之重。设有两个校区,中小学各一处,幼儿园一处。 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北线八军工单位中,是名列前矛的。 她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吉大等国内外重点大学。 部分学子现居海外,在美国、新加坡等国科研、教育、经济等部门工作。现在这些学子,都已经成为建设美好、强大中国的中坚力量。 孕育了“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王锡义”。

幼儿园的小朋友毕业了。

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室外活动 。

上图 子弟校举办运动会 下图 小学生在表演节目

八十年代,职工住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陆续建了四栋住宅楼。
江 城 子 回老厂旧址 重回深山梦长长,鬓微霜,自难忘。比望旧照,含泪忆沧桑。断壁残垣仍辨认,松柏翠,换新妆。 告别学校离家乡,小河旁,峻山冈。军工三献,信念去凄凉。幸有搬迁调整策,新天地,再辉煌。 作 者:刘 永 喜

厂 区 老 照 片

领导小青年工作的团委班子,把青年工作开展的生龙活虎,有声有色。经常性地举办适合青年人的各项文体活动。共青团员和青年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促进了工厂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青年们开展各项活动

工厂年度总结表漳大会。

上图 七十年代的工厂文艺宣传队 下图 职工食堂遗址 三线工厂,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工厂组织文艺宣传队,实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活跃了工厂的文化生活。 他们当年 ,年龄最小的二十岁,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 时间过的那叫一个快—嗖嗖的。
【年老故园行】 ——写给那些曾经在吉林省工具锻造厂奉献青春的人们 故地重游老泪流, 战天斗地岁月稠, 废墟之上寻旧梦, 丝丝酸楚掠心头。 往事如烟随风去, 军工号角心中留, 青丝染霜终不悔, 年少也曾竞风流。 白 东 昌 2018年01月12日 吉林市 (观看冯贵金”回忆是首歌”和吴国敏的“会老友、看老厂”有感)

各运动队员合影 工厂成立了多个体育运动队,即增强了全厂民众的健康体魄,又活跃了大家的文体生活。

一九九六年庆“七.一”合唱比赛

参加总厂举办的运动会
九二一九厂,永远爱你! 半世纪前,你挺胸屹立, 八方中华儿女投奔了你。 战斗在深山老林, 献出宝贵的青春、洒满汗滴。 为三线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 塑造了军工儿女一大批, 而今,分居在海内外各地, 结下的深厚友谊怎能忘记, 时而相聚共同去回忆。 一起为你欢呼,高歌一曲! 九二一九厂,恋你、想你, 永远爱你! 作 者:刘 喜 珍
工会工作开展的也是热火朝天,建立了工厂的各类球队,如:篮、排、乒乓球等男、女队。还组建了工厂文艺宣传队。每年都举行各类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有几年还举行北线山区军工运动会(北线八单位)。 各类文、体项目,在比赛、汇演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活跃了工厂的文、体生活。

找一找,都是谁在看电影? 郑永平?有没有你?
露天电影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山里的生活是现代年轻人无法理解的。那时候我们总能找到有意思的活动而自得其乐,最高兴的事应该算看露天电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很有趣。电影预告,通常是中午或晚上下班的时候,工厂的大喇叭通知放映什么影片。占座位:大家吃完晚饭就会拿着板凳椅子到操场上,占据好点的位置。 郑永平 回忆(有删节)

七十年代工厂选送的优秀工农兵大学生。

由于三线厂工作环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进不来,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匮乏。这是工厂职工大学培养的工人学员。

那个年代,工业学大庆,我们不但要完成好本职工作,还要农业学大寨,拿起镐头能种地,先后开垦出零点(地名)、二里半等多个地方的荒地,种上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以补充粮食不足的问题。

上 图 当年的民兵骨干 下 图 幼儿园遗址

英雄出自何处? 这名见义勇为的小伙子名叫王锡义,是我厂供应科职工王景林之子。 更多了解王锡义,请到“百度”搜:吉林市王锡义。
赞 王锡义 正气的哥王锡义, 军工家庭好子弟。 抗震抗洪勇担当, 见义勇为施正义。 热心公益行善举, 道德事迹感天地。 捐资助学献爱心, 正义火种永传递。 作 者:陈 文 章

大 山 的 情 怀 为什么工具厂的情怀越来越深,因为我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大山的基因,一张张魂牵梦萦的图片,让我仿佛又回到自己的童真和父母奋斗的华年青春。在那茫茫林海雪原里,在那蜿蜒崎岖的山路间,一间间民房把山林点缀得如此美丽,一座座厂房伴随着机器轰鸣留下我们对往事无尽的追忆。这就是九二一九留给大山人最真最美的回忆,更是留给后人最震撼的激励,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深深地爱着你,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吉林省工具锻造厂,我今生今世永不磨灭的记忆。 作 者:王 锡 义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有志竞成”QQ空间。


水 调 歌 头 哀歌悼念陈明礼同志 二O一六年九月七日 天自有缘赏, 相处始机修。 诚实厚道勤奋, 工作似黄牛。 接手搬迁重任, 内外磨折尝尽, 挥泪驾方舟。 往事堪回顾, 业绩利千秋。 心善良, 品行正, 性情柔。 无私奉献, 赢“老样子”美称留。 从打身着恙困, 众友纷纷探问, 无不为其忧。 君上天堂去, 在下泪难收。 刘永喜

七 绝 悼念王志华同志 二O一五年八月十二日 其 一 选点途中共进餐, 长江旅社住一间。 共同谋划千秋业, 争得搬迁好梦圆。 其 二 安得房屋千万间, 职工上下尽欢颜。 几年共事成追忆, 今夜仍将难入眠。 刘永喜













工厂要搬走了,在厂门前照张相,留做纪念吧。
激情岁月 靠山分散为备战, 年少志坚山沟钻。 拉练做工结友谊, 激情岁月献三线。 作 者: 陈 文 章

几十年了,白石山火车站也换了新颜。 自古华山一条路,火车站是我们出山、进山的唯一通道。这些年,不知道在这里经过多少次。

重回 奉献青春的圣地 二O一五年八月四日~六日,我们一行九人(吕彦贞、吴国敏、徐军、赵国华、付万城、马凤珠、李淑娟、于杰、冯贵金),分别从北京、长春、吉林,相聚到一起,重回我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吉林省工具锻造厂旧址(蛟河市漂河镇三道漂河村)。

你们几个嘎哈呢? 我们在回忆每次路过琵河的往事。 中图:原俱乐部舞台位置。 琵河大桥还是老样子。 琵河是林业局的一个林场所在地,是工厂与白石山中间地带,有时车辆在此休息片刻。

上图是原家属队与卫生所旧址。 忠信食品商店的房子没有变,只是店名变了。几十年了,哈!

上图是独身宿舍旧址。 中 图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叫它牛心顶子,但地图上叫“少砬哈山”。(估计是满语) 白石山礼赞。 茫茫林海,泉清岭秀。青山中,一颗璀璨的绿海明珠,镶嵌在大山深处;她是星光,放射着光芒,永远激励着一代人的幸福遐想!极目远眺,原始幽静,奇石山险,伟岸巍峨:春天山花烂漫、夏季瀑布飞悬、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白石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作 者 郑 永 平

旧地重游有感而书 壮年离厂暮年回, 心中老厂面目非。 满目苍绿不相识, 笑问此地是何宅。 作 者:吴 国 敏

嘿!三道漂(河) ,我们回来了!
















旧 地 重 游 峰峦叠翠飘歌声, 霞飞云举锻锤鸣。 獐狍野兔常相伴, 钢花铁屑舞娉婷。 曾托青春建三线, 披肝沥胆绘图腾。 精益求精传帮带, 铁杵成针铸精英。 悲欢离合花前月, 众志成城不老松。 工厂迁址心难舍, 重访故地觅芳踪。 厂房家园今何在? 满目沧桑叹凋零。 昔日喧闹尽不再, 深草残垣泣无声。 途径旧时详熟地, 炫目繁华心稍平。 取景留念成相册, 闲时说与后人听。 青春不悔留回忆, 廉颇赛花待远征。 指点江山中国梦, 魂牵梦绕半世情。 作 者:梁 瑞 文

上图是五车间铣刨厂房旧址 小零点左转弯处: 五十年前的小树,如今枝叶茂盛,长成参天大树。 这棵树记录着工厂的发展与变迁。

上 图 流经零点(地名)的漂河 中 图 俱乐部舞台乐池遗址 下 图 小零点(地名)
一 剪 梅 (二) 日上前坡照后沟, 古藤悠悠, 群鸟啾啾。 赏心应是入山游, 草内花羞, 枝上果稠。 美景山中不胜收, 石上泉流, 曲径通幽。 如秋白发念悠悠, 思凝眉头, 又上心头。 作 者:张 忠 华

2016年10月4日回原9219厂后记 别梦依稀,旧时厂景。总想回探,终于成行。风驰电掣,五百里程。朝思暮想,夙愿达成。白石山镇,焕发新容。琵河两侧,旧貌蒙眬。右是新发,左是粮库,到了零点,路为丁形。停车小憩,匆忙摄影。取像背景,少砬哈峰。三道漂河,旧村新风。金秋十月,开镰收成。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急车走,继续前冲。二公里半,映入眼中。旧房旧舍,几处雕零。悲凉哀痛,跃上心中。车再前走,路路不通。车停徒步,寻觅旧容。残垣断壁,零零星星。曰此车队,曰此车间,曰此厂部,曰此影城。历历旧景,回忆总总。烟消云散,工具一梦。日渐西斜,游兴未尽,二十九年,返此一程。何时再来?老天决定! 作 者: 姜 文 玉

二里半学校教学楼(已经木有)前,只剩 这两栋平房了。(其中一栋是张连春家那栋)。 你俩嘎哈呢?是在回想过去的事儿?

大家在仔细地找寻过去的痕迹,回忆着当年的情景,久远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仿佛当年的许多情景就在昨天。如果再现,那是多么美好! 大家在同林业局养蛙人员亲切交谈,了解工厂搬迁后的一些情景。

杀 年 猪 (小故事 幽一下) 工厂地处山区,七十年代物资还很匮乏,为了改善生活,许多家庭都养了猪,为的是春节以及明年上半年有肉吃。商店职工老朱,为人老实、厚道,又是高个子,大家都叫他大老实。 这不,说着说着,大老实和他媳妇走来了,有人打招呼:你俩嘎哈去?大老实有点不好意思说:明天串休,都进腊月了,寻思把猪杀了……,他媳妇儿急忙抢话说:他大哥,你说我那猪真该杀,都喂了一年了,才一百三十多斤。大老实瞅了媳妇儿一眼说:快走吧!找刘师傅去帮忙呢。临走还没忘说一句:李哥,明天帮忙,吃肉去。 那年头什么都缺,人的口粮都不够吃,何况猪乎? 第二天,大老实家很早就忙活起来,刘师傅也赶过来做准备工作。 一袋烟的功夫,猪就没了声音,大家就七手八脚的忙活起来,只见大老实在刘师傅耳边小声几句,一会儿,猪被大卸八块,分成一些小块,大老实人缘好,爱交朋友。左邻又舍都要照顾到。 这时候,锅里的肉也烀好了,年猪菜也端了上来,人们开始喝酒、划拳,好不热闹。 大老实看见媳妇儿在门外掉眼泪,赶忙过去劝她:哭啥,别叫人家见笑。媳妇儿说:你看看,喂了一年,肉都没了,就剩猪头和肠子了,咱妈还没给呢!就你朋友多!大老实回头看了看屋里,小声说:别生气,过两天王哥家杀猪我去借点,给妈送去。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很艰难,尽管这样,大老实还是广交朋友,乐观生活。这就是山里人。 给大老实点赞。 (这个小故事,可是真实的,许 多人都听过。) 冯 贵 金 讲述

徐军大哥在问:“哥们,再往前走 ,那是啥地方?” 离开这里三十年了,以前再熟悉,现在也不认得了。 现在这里到处是一片绿,山路都快封住了。

美女坡前留个影。 老厂门里山坡依旧。

老车队门卫室遗址

这里是沟里门卫的位置,如今是林业局的分流人员,在这里养殖林蛙,发展第三产业。

上图背景是六十年代末,二车间挖的防空洞旧址。 下图背景是胜利医院旧址。
回 三 线 为老同志重回三线而作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曲难忘的回忆。车轮飞奔,心儿向往,我战斗的梦乡。对着大山我激情的呼唤:共和国的杰子,我回来了!这土地那么亲切,又那么陌生?虽然己是断墙残瓦,屋舍厂房也是荒郊野草。我们的心儿:仍然是机床轰呜,马达飞响。大自然抹去了表象,却抹不掉那青春的回忆,站在路旁的溪水旁,仍然呼吸到了少年时空的味通。我们虽然己入暮色华年,那沸腾的群山,是我们一生的骄傲。 作 者:郑 永 平

熟悉吧?柈子垛,家家都有,多少不一。平均每户一年一棵树、那些年国家得损失多少树木呀!损失一片林。 现在好了,工厂搬迁后,林业部门在此广植树木,又恢复了一片林,一片绿。郁郁葱葱!那空气,贼拉新鲜!一定要多吃几口! 烧 柴 与 开 山 斧 ( 真实的小故事) 时 间:七十年代腊月的某一天。 地 点:工具厂新五栋通往油泵厂的沟里。 人 物:老张、老李和老孙。 星期天一大早,老张高兴地去往油泵厂的路上,准备看老丈人儿。大老远就看见有人在拉柴禾,于是俩人就开始唠了起来。 老张 :哎!老李!嘎哈去啦? 老李 :你眼睛有病啊?这不,家里柴禾都快断顿儿了,找老孙帮忙拉点。 老张 : 哎呀!老李,你胆儿忒肥了点儿吧!?你这是新树哇,过两天林业局来检查,你就摊上大事了!现在检查的老严了。 老李 :那咋整?可山上找了半天,也找不着一根儿站杆儿(干死的树干),这才拉的这根儿。 老孙插话 : 那咋整啊张哥?快想个招儿吧,要是挨罚可真受不了,够喝一壶的。 老张不紧不慢地说: 咳!别急,到时候你到车间锻一把开山斧,检查时肯定是老徐来,给他,再塞两张(两张十元大票),肯定行!林大头认这个。 老李 :那行!就这么办了……。 过两天林业局老徐来检查,真就这么办了。屁事没有,临走还扔下一句:“用油锯不?”……。 哈!哈哈!……。 作 者: 冯贵金 2017年9月11日



回工具小区遇到我的老科长张景全
吉林市恒心西路 111号 工具 小区 (吉林省工具锻造厂住宅小区) 该小区建于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 工具厂全体职工、家属,自八五年三月至八九年春节前,全部入住工具小区,实现了八九年春节前在吉林市过年的愿望。 当时建设小区之时,江南这一代还是农民的民居和菜地,小区十几栋六、七层高楼拔地而起。第二年,市政道路也随之通车。非常乍眼,当地民众都为之惊呼:这是什么单位?这么牛×,我们喊了这些年,路也没通,人家一来,楼建起来,路也通了。有人回答:人家是军工厂!保密单位,是邓小平安排来的!哈……。

江 城 子 献给工具厂职工纪念搬迁 三十周年活动 二O一六年八月六日 时光一转三十年,聚因缘,命相连。大院不忘,举宴庆搬迁。万语千言难叙尽,工具厂,老山川。 往昔如初在身边,鬓白间,貌仍谙。开怀畅饮,潇洒又悠然。心莫缠萦烦恼事,常欢乐,做神仙。 作 者 :刘 永 喜

百 人 宴 为庆祝工具厂搬迁吉林市三十周年,大家自发组织庆祝宴会来做纪念。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的心潮怎能平静? 这项活动《江城晚报》做了跟踪报道。
参加工具厂职工 纪念搬迁三十周年活动有感 纪念搬迁三十年, 盛况空前意深远, 鞭炮齐鸣拉序幕, 歌声嘹亮不忘党。 支部书记刘玉凤, 热情洋溢迎宾客, 社区主任来祝贺, 和谐之风拂面来。 当年厂长刘永喜, 讲话实在动人心, 班子团结心为民, 谋化设计展宏图。 两楼代表王俊海, 饮水思源忆往昔, 远方客人胡运国, 微信传情发贺词。 兄弟姐妹做筹备, 酷暑严热无所谓, 美味佳肴丰盛宴, 七八十人大团员。 回忆山区二十载, 酸甜苦辣尽难言, 激情岁月留长白, 分享幸福共禅娟。 共同举杯祝未来, 不忘初心军工情, 吉林山水真秀美, 昔阳无限红满天。 作 者:王俊海

欢 聚 净 月 潭 — 献给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 长春培训队学员入厂 五十周年纪念 1. 华灯璀璨笑声扬, 美酒佳肴共飘香, 入厂五十周年整, 今日欢聚月潭旁。① 2. 五十年前十月天, 风华正茂小青年, 走出校门去三线, 长白深山驻其间。 3. 火车鸣笛声震耳, 离别家乡在此间, 泪眼濛濛说再见, 不知何时见爹娘。 4.车声隆隆向前跑, 越走离家越遥远, 什么时候到工厂? 睡梦之中到三线。 5. 坐上汽车绕山转, 绕来转去时间晚, 工厂食堂去吃饭, 狼吞虎咽几大碗。 6.入厂分到筹备组,② 安全教育必在先, 撬杠不能当马骑, 王总讲话记心间。③ 7.半年搬迁已完工, 大修钳工初长成, 谦虚谨慎小学徒, 三年毕业一级工。 8. 经常加班连轴转, 加紧生产为备战, 为了打败帝修反, 再苦再累心也甜。 9. 国际形势风云变, 工厂产品要转换, 军转民品是方向, 服务汽车变本行。 10.搬迁吉林进一汽, 制造工装显神气, 产品造的嘎嘎叫, 谁不夸我大工具。④ 11.工厂前进我成长, 吾辈已成厂栋梁, 努力工作造汽车, 汽车跑遍全世界。 12.转瞬退休已多年, 老友居住遍全球, 今朝相聚净月潭, 回忆往事苦笑言。 13. 相逢时节星辰短, 知心话儿唠不完, 已是午夜三更天, 还怨时间走的欢。 14.相见不难别亦难, 说好十年再相见。 祝福日子年年好, 福祐平安体康健。 作 者: 冯贵金 2018-07-14 长 春 说明:①月潭旁,即长春净月潭。 ②筹备组,即大修车间搬迁筹备组 ③王总,王老工人,我们都叫他王总指挥。指挥搬迁设备。 ④大工具,指吉林省工具锻造厂(国营9219厂),因制造技术过硬,享誉省内外。 [图片]


纪念工具厂搬迁 吉林三十周年有感 沁园春 加冠离家, 受命东奔, 长白麓冈。 到深山老厂, 为国备战; 春来秋去, “三献”情长。 雨雪风霜, 酸甜苦辣, 思念爹娘梦故乡。 虽艰苦, 更欣然忘我, 斗志昂扬。 回眸历史沧桑, 有多少、 仁人奋自强。 做诚实硬汉, 精学本事; 技高气正, 事敢担当。 山上廿年, 并肩走过, 迁入吉林绘锦章。 江城美, 有入神山水, 世代芬芳。 作者:王俊海 二O一六年八月六月

鹧 鸪 天 2015年6月3日 两市联谊会聚会 工友一行十六人,心中思旧奔吉林。长吉两会齐欢聚,老厂情节系众身。 望照片, 想诸君, 不由生恨未亲临。 青春岁月今犹在, 魂梦不离工具门。 作 者:刘 永 喜 说明:这是一五年六月十日我在北京时看到聚会图片写的一首词。

七 律 · 回海华 《江城会友》 五月九日同夫人及国华、凤珠夫妇专程去吉林看望陈明礼, 借机约会几家老厂旧友。海华写《江城会友》送我,今回赠。 人生需要友朋情, 多彩生活伴我行。 毕业一途赴老厂, 结识各路酿福星。 品评工具当年事, 天赐人和地利功。 大笑开心何处去? 唯独陶醉在江城。 作 者:刘 永 喜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 正门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工具厂(原吉林省工具锻造厂)的厂房及部分设备图片。 主要任务:为本公司汽车制造、改造、换型,为一汽集团公司及其它国内汽车企业制造各种工艺装备。

一汽吉林 微型车

一汽集团公司 解放车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 二厂区 厂区门前留个影 她们都是工具厂第二代。 认一认,都是谁?

一九六八年十月入厂 长春培训队学员 这幅照片摄于一九九八年十月,吉林松花湖畔。 大家从祖国各地相聚吉林,纪念入厂三十周年。 如今,我们年龄最大的已经七十二岁,最小的也六十六了。 祝愿大家天天快乐,长命百岁,健康美一天。
永不忘怀的圣地 时光更替,斗转星移,半个世纪的时间瞬息逝去,当年的俊男美女们,早已霜染两鬓,青春不再。但是,凝结于大山里的那份情,那份爱,并没有因时间逝去而消失,而是情俞浓,爱更深!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从事着各自的工作,而且,都已退休多年了……但是,九二一九厂已然成为矗立在大家心中的丰碑,那是我们心中丝丝怀念,魂牵梦绕,永不忘怀的圣地! (有删节) 作 者:张 忠 华

二O一七年八月十日 长春再相聚 昨天分居各地, 今日长春相聚, 虽然远隔干里, 心情还是难抑。 作 者:冯 贵 金 聚会的朋友,分别从北京、深圳、吉林、长春等地,于八月十日相聚于长春正阳街《老妈菜馆》。

军 工 情 为九二一厂长春联谊会 聚会而作 九二一九军工情, 天南地北聚春城。 古稀之年夕阳俏, 靓女俊男变妪翁。 曾经携手建三线, 铸剑磨刀防战争。 酸甜苦辣皆尝遍, 风霜雨雪笑谈中。 网信传情会战友, 也曾驱车寻旧综。 弹指一挥须发白, 耳顺不悔情更浓。 酒酣语稠难离舍, 相约它日再重逢。 作 者:赵 国 华 2017年8月IO日

相 见 恨 晚 老友相见分外亲, 说不完的知心话, 唠不完的家乡嗑, 道不完的姐妹情。 冯 贵 金

朋 友 少时朋友老来伴, 情缘深似海, 争分夺秒常相聚, 快乐忆当年。 纯洁友谊晶莹透, 恰似当年义桃园。 作 者:冯 文 学、付万城
【工具人】 一难忘军工情 作者:白东昌 (一) 五十年前工具人, 风华正茂有精神, 靠山近水建工厂, 根正苗红铸厂魂。 (二) 不怕苦, 不怕累, 大地为床天为被, 艰苦奋斗忠于党, 干打垒里把觉睡。 (三) 抓革命,促生产, 军工战士一身胆, 造出军品千千万, 青春风采汗水染。 (四) 弹指之间五十秋, 昔日美女变老妪, 俊男古稀须发白, 梦回山沟解烦忧。 (五) 老友相约忆往情, 青春无悔并肩行, 工具情结常相忆, 退休赋闲享康宁。 (1月27日下午於吉林市)

哥们儿、姐妹留个影, 留给未来的回忆。

情 此情始深山, 穿越五十年。 虽然各南北, 友谊一线牵。 作 者:张 忠 华

大 美 吉 林 市 吉林美,美在山和水。

美 丽 的 松 花 江 一 铜帮铁底松花江, 蜿蜒流淌我家乡, 源头东自天池水, 孕育万亩稻花香。 白 东 昌 2018年01月25日吉林市

吉 林 夜 景 友人家住吉林市, 宅北南西碧水流。 夜景生辉陶醉外, 雾凇漠漠满枝头。 作 者:刘 永 喜 这首诗是2016年1月,为冯贵金拍发的吉林市夜景所提的诗。 说 明:当年回吉林市,拍了一些江畔夜景,发在朋友圈,刘兄给配了诗文,在这里再次感谢!不巧的是,那些照片没有保存,现图片来自网上。
美 丽 的 松 花 江 三 夏季两岸垂柳绿, 冬季雾凇誉四方, 冰灯雪雕齐爭艳, 胜过南国百花香。 白 东 昌 2018年01月25日 吉林市

吉 林 景 观 (七 绝) 雾凇寄情 有山有水在吉林, 树挂陲江更入神。 曾被相邀观美景, 天寒心暖友情深。 作 者:刘 永 喜 此诗写於二O一四年三月,是为陈明礼雾凇图片题的诗。
美 丽 的 松 花 江 四 万盏河灯顺流下, 音乐喷泉添盛装, 清澈江不东流去, 造福江城万代昌。 白 东 昌 2018年01月25日 吉林市

美丽富饶的松花湖 我们每天喝的,都是松花湖的水。 那不是有点甜,那叫贼拉甜。
贺敬之 赞松花湖 水明三峡少, 林秀西子无, 此行傲范蠡, 输我松花湖。

美 丽 的 松 花 江 二 上游三座水电站, 造就今日不冻江, 清水绿带数万米, 优质水源保民康。 白 东 昌 2018年01月25日 吉林市
时间都去哪儿了? 记得中学已经毕业,全国“知识青年”都在“上山下乡”,我有幸分配到“吉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长拖(拖拉机厂)培训队”(那时还没有具体分到各厂)。 那时母亲对我说过一句话,记忆心底,“贵金啊,我找先生算了,以后你就离开我了,不能在我身边,说你能养老,不能送终。” (实际上,我是不信命的人) 看看我的时间阅历,也许能说明点啥: 1950年~1969年 长春 小学、中学,参加工作。长春十九年。 1969年~1988年 山沟(三线) 工作在工具厂。山沟十九年。 1988年~2001年 吉林市十三年。 2001年~2008年 浙江工作八年。 2008年~至今 北京(不下岗的工作) 照顾第三代,已经近十年。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前,这些年经常出差、学习,走遍大半个中国。 先生只算对一半(离开母亲),另一半没算对(即养老、送终)。 从这个时间段看,时间都去哪儿了?转眼即逝。 十八岁入厂,如今花甲已过多年。 从当年的孑身一人,到如今的三代八口人,时间过的如此之快。 珍惜时间,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科学调养、锻炼身体,健康长寿美一天。


后 记 我自一九六八年十月入工具厂 ,至二O一O年十月退休,连续在本厂工作四十二年(其中二OO一年至二OO八年 ,在一汽解放公司驻浙江工作八年)。 回想起来,四十二年中,使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在三线山沟(工具厂)工作、生活的二十年。使我终生不能忘怀,时常对孩子们说“,我们在山沟时……。”如何、如何。 人越老越爱回忆,总想着回山沟去看一看。 二O一五年八月,我们一行九人,回到了阔别二十七年的工具厂(是我搬离后,第二次回去)遗址,拍了一些照片,录了相。再加上八月份的长春相聚,使我蒙生了制作相册的想法。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相册终于制做完成。 幸福与大家分享。 相册制做过程中,得到大家的热情支持,为我提供相关的诗、文、图片。在网上为我加油、鼓劲,在这里,我要珍重的道一声:谢谢您!紧握您的手。 还要谢谢的是刘永喜、吴国敏、赵国华、付万成、海华、陈文章、张忠华等兄长的指教,使我顺利的完成相册的制做。 最后,祝大家健康快乐美一天! 制 做 人 : 冯 贵 金 二O一七年九月十八日
编 辑 : 冯贵金 制 作 : 冯贵金 图 片 提 供 : 吴国敏 杨凤岐 刘喜珍 刘明远 陈明礼QQ空间 海 华

说 明 制做本相册属个人行为,制做过程中,收到大家许多相关文稿、图片,由于本软件容量有限(最多只容九十九张图片,相册中拼图的原因在于此。多个拼图算一张),有的诗文、图片没有收入相册,在这里表示歉意。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