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凯芹.潘越雨/图:网络
当黄凯芹遇上了梁山伯
当黄凯芹遇上了梁山伯------那梁祝! 也只不过是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如蝶。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音乐,如水。所以,只要我们都能够拥有一颗平常的心,那就算他是一段同性的恋情------我们也都能够看到了一种繁花落尽后的美,一种无遮无掩的真正美!敬酒与蝶同醉!🍷🦋🍷
【山伯】 作曲:填词:主唱:黄凯芹 编曲:雷靖监制:黄凯芹 曹娥江畔 祝家庄园 凄美传说 哀怨缠绵 一见如故 崇绮书院 三载同窗 结拜同伴 相识相知 十八相送 身份暧昧 同床异梦 楼台重逢 山伯临终 也许英台 永远不懂 无论她与他 还是他与他 其实也饮恨绵绵 谁为谁化蝶 谁为谁相思 生不同衾死也同穴 难让她爱他 无奈他爱他 同样两边都苦恋 徘徊离恨天 天未从人愿 怎么彩虹 那样远 一场好梦匆匆醒 万丈情丝寸寸灰 从今不到钱塘路 怕见鸳鸯作对飞 无论她与他 还是他与他 其实也饮恨绵绵 谁为谁化蝶 谁为谁相思 生不同衾 死也同穴难 让她爱他 无奈他爱他 同样两边都苦恋 徘徊离恨天 天未从人愿 怎么彩虹 那样远 再也不分男痴女怨 蝶舞翩跹



【山伯轻别】 人面桃花醉春风 江边轻柳撩春梦 怕见鸳鸯作对飞 十里长亭不相送 关山渺渺路迢迢 就此一别多珍重 刘尚宾潘越雨【山伯轻别】2017/9/15



【梁祝新恨】 红豆本为相思栽 鲜花只为蝴蝶开 梁祝相思蝶恋蝶 不解花儿等谁来 千秋万世梁祝恨 只怨蝶不迷花海 刘尚宾潘越雨【梁祝新恨】2014-05-09


【大爱】 爱是 看到一朵美丽的小花 微笑着 用温柔的眼神 去 抚摸它 爱是 看到模样可爱的你 甜蜜着 却想闭上眼睛 来 亲吻你 爱是 看到情深的小诗 激动着 只能用一颗赤诚的心 来热情拥抱 爱是 当一个女人 遇上了一个男人 而 顺其自然地 在祝福声中手牵着手走进教堂 爱是 明知对方是一个男人 但却也 不惧怕世俗的指指点点而 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去爱上另一个男人 大爱就是 两只蝶 违背了传统的蝶恋花 而敢把爱曲 改写成为令世人难以接受的蝶恋蝶 刘尚宾潘越雨【大爱】2016/7/1 加拿大国庆节留念!🍁📖✏



关于梁祝其实是一个基情故事
文:网络
关于梁祝其实是一个基情故事!然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并不是寻常的 “男欢女爱”。尽管祝英台爱上梁山伯,确乎是女人对男人的传统爱慕,无须大惊小怪,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情,却是大有蹊跷,很值得我们细加玩味。十五年前我就曾撰文,指出它是经过伪饰的同性恋范例,而显示了中国同性恋文化和美学的基本特征,但这一长期流传于吴越乃至长江流域的悲剧,同时也是话语误读(或掩蔽)的一个范例。从被言说和传播起,直到在越剧中扩充与定型,“梁祝”一直遭到异性恋话语的阐释,以致它的真实语义被长期歪曲,并且以后还将被继续歪曲下去。 梁祝故事之所以遭到误读,乃是由于其主要角色是一对男女。消除这一语误的方式,就是运用同性恋语法对文本展开重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由祝英台假扮)出现在他孤寂的视界里。这个陌路相逢的“男子”用“他”的秀丽、娇羞和温柔,点燃了梁山伯的情火,促使他以“友谊”的名义与之同行乃至结庐共居。他们同宿一室,朝夕相处,感情日益深厚,而梁则在等待一个感情出击的适当时机。

祝英台化妆成男子后究竟是怎样的形象,这点可以从越剧《梁祝》中获得启示。由女演员扮演的祝英台,尽管一身文士装束,却依旧是眉黛含春,从骨头里散发出女人的妩媚。但不同寻常迹象在于,这种“娘娘腔”不但没有触发梁山伯的反感,反而令他对前者产生了一段非凡的“友情”。 祝英台并未意识到梁的“友情”中所隐含的特殊意味。她私下爱慕着梁,以为只要她还原为女妆,梁一定会加倍欣喜和娶她为妻。在分别之际,她含蓄地向梁山伯发出了隆重邀请,希望他能准时到家里迎聘她的妹妹(她本人的一个代码) “九娘”。这是一个旧时代女子向男人所发出的暧昧而动人的呼吁。 然而,梁山伯并并未如期赴约。他事后对人辩解说,因为家境贫寒,无钱置办聘礼和婚仪。这显然是一种推脱之辞。而更符合逻辑的推断是:他对娶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兴趣。他仅仅喜爱哥哥“九官”而已。为避免“娶亲”造成的“麻烦”,他压抑下了与祝英台重逢的强烈渴望。他的计划是先拖过下聘礼的约期,使婚姻成为不可能,然后再登门造访,以了却对祝英台的无限思念。但这一举动严重打击了祝英台。她的父母不容许女儿继续为一个贫穷弟子耗费青春,决定将其许配给富豪马家。祝英台找不到任何理由推诿,只能应允这种父母之命。 此后的事件发展变得越来越富于戏剧性。当梁山伯在赴宁波当官途中专门前往探视祝英台时,家童声称府上只有“九娘”而没有“九官”,这使梁猛然意识到他犯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爱上了一个真正的女子。震惊之余,他要求亲眼见一下祝,以证实家僮的说法。祝英台用罗扇遮着脸腮,出来向他袅袅作了一揖。梁又惊又怒,以为受了莫大的欺骗——这个女人,竟然伪装成男子欺骗他,把他置为感情的掌上玩物!这再度证实了世上女人的险恶。然而,祝的妩媚形象却继续纠缠和折磨着梁,使之无法从往事的甜蜜追忆和残酷现实中摆脱出来。尽管担任县令符合他大济苍生的理想,但致命的精神楚痛,最终竟把他推向了病魔、伤痛和死亡。

惊悉梁山伯病逝的噩耗,祝英台最初的反应是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悔恨。她把梁见到她“真身”时又惊又怒的情形,当作梁热恋和追悔的证据。她后悔当初未能及时揭破自己的性别,以致对他心灵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致命打击。但这时一些有关梁山伯同性恋的风闻可能已经断续传来。她半信半疑,亦悲亦恼,心情复杂地踏上了出嫁的道路。 为证实民间的传言,她下令船夫专门绕道清道山,并以风浪太大为由停船靠岸,然后只身前去祭扫梁墓。从这时到她“自杀”为止,其间一定发生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使她最终了解到梁山伯对她的感情的真正实质。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和羞辱:她对梁山伯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而已。 在梁祝事件的结尾,祝英台肯定是以“失踪”方式离开我们的。她绝望地留下自己的“绣裙”,并再度改换男装,向一个我们无法知晓的地点逃亡,从此隐名埋姓,下落不明。 为了对祝英台的失踪找到一种合理解释,作为地方富豪的马家可谓费尽了心思。他们编造大地(墓室)裂开,祝台跌入殉葬的情节,以瞒天过海,欺骗世人。就连国家官员和皇帝都对此深信不疑。在真假奇迹相混的东晋时代,人们可以轻信一切奇怪的事情。我不想对此有所物议。我所惊讶只是,尽管这宗案件破绽百出,但经过近千年的探询和阐释,却至今都没有人对此提出必要的异议。 在梁祝悲剧的结尾,出现了双飞不散的大蝶。据冯梦龙《情史》记载,祝英台死后,她的家人在墓前焚毁她遗留的衣物,那些衣服竟在火焰里化成了蝴蝶。当地人称黄蝶为梁山伯,黑蝶为祝英台。这再度向我们显示了“梁祝”故事的同性恋语义。

这样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荒凉坟墓就完全可能被民间智慧点亮成一盏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宝莲灯塔。 可惜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对“梁祝”疑案的甄别上表现的出奇的智商低下。我想,个中原由也许是因为“梁祝”故事最初来自于东晋——一个真假伪善混迹一炉的末世王朝,大众小众们习惯于轻信任何绘声绘色的怪力乱说,社会上盛传某年某月某地某人的“化蝶”奇闻,人们姑枉言之姑枉听的同时便也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了所谓“男欢女爱、忠贞不渝”的终极解释。 这样一本顺水推舟、理所当然的糊涂帐一直要捱到冯梦龙他们的明代才有机会被撕碎重写,关于故事末尾出现的一对大蝴碟,冯梦龙在《情史》“祝英台”一条中有了这样的记录:“吴中有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意思是说祝英台家乡宜兴的当地人把黄色蝴蝶的叫做“梁山伯”、而把黑色蝴蝶的叫做“祝英台”。这一暗语再次彰现了“梁祝”故事的同性恋基调。在中国文化的密码中,蝴蝶和花从来都是男人和女人的对偶象征。祝英台的蝶化暗示着一种针对梁的承诺,即在实施自我变性后,梁和祝终于成为了同类,梁最终得以实践他对祝的爱情,双宿双栖,双飞不散。如此标新立异的精妙构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叫人不得不在破译了梁祝密码后惊叹的要倒吸几口凉气。

其实,我们也并不难发现,蝴蝶的蛹变过程是意味深长的,它从圆筒形或纺锤形的蛹里羽化而出,暗示着“女人”(幼虫期的毛虫)蜕变成了“男人”。祝英台的蝶化(男化),无疑就是针对梁山伯的情感承诺,即在经过性取向的转变之后,祝最终实现了他对于梁的非凡爱情。这是男同性恋者所期待的伟大时刻。蝴蝶在那个短瞬的时刻里脱颖而出,身上布满彩虹般的图案,在花丛里翩然起舞,变得仪态万方,光华照人。在生命形态的最终阶段,它向我们展示了其最灿烂的容貌。 蝴蝶与花的关系,暗喻着男人对女人的爱情,但一对蝴蝶间的关系却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演绎的只能是两个男子间的爱情。这种情感无疑是难以启齿的。尽管东晋的宫廷和士大夫社群中流行“男同志”之风,但在一个儒学日益昌盛的时代,要完成对它的叙事,仍然必须借助转喻、双关和借代等修辞技巧。它的语义被含蓄地书写在比翼双飞的蝴蝶里,变成一个秘不可宣的哑谜,留待聪明的世人以解读。 嗯,所以说,有些东西经过口耳相传早已不是他本来的样子。任意的外企、曲解只会越来越偏离本来的事物。细细思考一番果然就会发现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不过是被修饰过的假物。 好了话题不能太沉重。还算是喜闻乐见的吧啊哈哈。 最后来一段话表明我的立场,从微博上看来的,我觉得是一段很有力量的话,大意是这样的: “以前由白人来决定黑人生存的权利,男人来决定女人受教育的权利,这些现在都被证明是荒谬的。而如今却要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是否有相爱的权利。”


关于梁祝其实是一个基情故事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