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1日 2025

印象 · 萨拉热窝

一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最早知道萨拉热窝,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结尾,战败的德军指挥官对同伴无奈地说:“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随着电影音乐响起,心中激荡起对这个英雄城市的崇敬之情。

影片中瓦尔特所在的这个山坡叫黄堡

现在从黄堡往下看,整个城市尽收眼底

阳光🌞下的萨拉热窝

打卡钟楼

打卡铜匠街

影片拍摄地及铜(铁?)匠铺的主人

铜匠街与清真寺的宣礼塔

二 一半坟墓一半城

萨拉热窝是一座饱受战争洗礼的城市,一战,二战,波黑战争都对这座城市形成战争创伤。

拉响一战导火索的人

远在贝尔格莱德的莫斯科酒店 普林西普及其同伴正是在这个酒店前的小广场,领取武器,奔赴萨拉热窝,---历史即将改写。

转角不一定遇到爱

地标建筑--拉丁桥 小巧的拉丁桥,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永恒之火 二战胜利纪念碑

自1946年4月6日点燃,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解放萨拉热窝而牺牲的战士和平民的永恒纪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斯拉夫解体,萨拉热窝又陷于波黑战争的漩涡之中。从1992年至1995年历时近四年的围城之战,使得萨拉热窝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站在萨拉热窝街头,四周建筑物墙面上的弹孔仍清晰可见,全城现存20多处“萨拉热窝玫瑰”,整个城市用沉默,用凝固的血色纪念逝去的生命。

“萨拉热窝玫瑰”是在地面弹坑中,填入红色树脂,使其呈现出玫瑰花瓣般的放射状图案,因此得名

墙面弹孔

墙面弹孔

萨拉热窝人民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战争中逝去的亲人,他们将亲人的墓地安置在城市当中,仿佛他们并没有离去,仍然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看着眼前这些,感叹:不仅要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还要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

三 东西方分界线

这条线并非行政或地理上的刚性边界,而是一条由后人标记的“文化相遇线”

东(E)——奥斯曼时期的老城区,伊斯兰建筑、巴扎、清真寺;

加齐·胡斯雷夫-贝伊清真寺 建于1530年,波黑最大、最重要的历史清真寺,被誉为“巴尔干伊斯兰建筑的瑰宝”

加齐·胡斯雷夫-贝伊清真寺

西(W)——奥匈时期的新城区,欧式大街、天主教堂、古典洋楼。

位于西部的圣心大教堂

萨拉热窝是一个奇特的城市,有一个说法,就是萨拉热窝有一,二,三。 “一”:一座城市--萨拉热窝 “二”:两个世界--东方的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奥匈帝国 “三” 指的是三种主要宗教: 波什尼亚克族信仰的伊斯兰教 塞尔维亚族信仰的东正教 克罗地亚族信仰的天主教 因此萨拉热窝被视为“东西交汇、多元共存”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30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创作 91 粉丝 25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4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