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飞龙》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31日 2017

廿七讲 七言格律诗的变化--

本人简介: 云中飞龙:原名石泽明,系黔东南州黎平县人,侗族。酷爱武术,诗词歌赋,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廿七讲 七言格律诗的变化--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七言诗的一、三、五不论和“孤平”等问题,我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一个一个回答,但又不愿辜负朋友好意和积极究学的精神,于是,将我所知道的一些基本常识统一收编如下,供朋友们参考学习。 一、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诗而言,不包括五言诗,五言诗只有五个字,把韵脚除开只有四个字了。针对五言诗来说,就只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是古人写作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这种规定是便于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但情况又比较复杂,并不是“一、三、五”通通不论。 具体情况如下: 1、在七言格律诗中,第一字可以绝对不论。 2、第三字在部分句中不论。 3、 第五字的“不论”,则是有严格控制的。否则稍不小心,就会犯三平尾、三仄尾的错误。 于是在“一、三、五不论”的前提条件下,就出现了下面四种固定模式:(暂以七律为例)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其实,“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绝对的。这个“不绝对”指的是在特殊的句子里,第六字的平仄是可以改变的。第六字的变动, 只有特殊情况下灵活运用,(初学者不宜)。就是在“中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为了对仗的方便和灵活,可以调整为“中仄平平仄平仄”,即第五字的平与第六字的仄位置对调。这种句式为“特拗句”,是最特殊的句型,也无需进行拗救的。这种句子的调整方式,如今已被很多人使用。成为很常见的一种句式了。 如果初学者不易掌握,可以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七言诗一、三不论,其他分明,五言诗一不论,其他分明。 二、关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1、“孤平”,是指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这是不许可的。 2、所谓“三平尾”,是指在入韵的偶数句中,最后的三个字都是平声的现象。 3、所谓“三仄尾”,是指在不入韵的奇数句中,最后的三个字都是仄声的现象。 “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诗律的术语,律诗的大忌。倘若在平声处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需将仄声字换成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一换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关于诗的拗救: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对孤平的补救可以在本句自救。也可以在对句补救。对句补救是: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中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四、关于失粘: 违背了格律诗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粘的规定,就叫“失粘”。失粘在唐代中叶以前,常有出现,到中唐以后,要求逐渐严格,到了宋代,失粘成了诗家之忌。 所谓“沾”,是指下联首句和上联末句的平仄是一样的。不符合这个规则,就叫失对和失沾。 赵忠祥在9月27日“神七”航天英雄太空行走成功后,创作了一首名叫《神七赞》的“七律诗”。这首诗被网民指责是一首“伪七律”,说他第三句“失沾”,第七句和第八句平仄错乱。实际上我看第七句也“失沾”了。 详见原诗(红色字为平仄错乱,黄色字为失沾): 七律《神七赞》 飞船腾焰入云霄, 载我英豪举世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舱漫步伴天链, 定轨疾驰巡鹊桥。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自古升空常似梦, 从今奔月竞如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敢请嫦娥捧陈酿, 桂花香满共玉瓢。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 船焰云第一句 我豪世第二句 请娥第七句 花满第八句 其实这首诗意思不错,对仗工整,押韵整齐,他这错误只需要这样调整一下就正确了,我动了他几个字,不怎么影响意思: 腾焰飞船入宇霄, 英豪载我举新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舱漫步伴天链, 定轨疾驰巡鹊桥。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自古升空常似梦, 从今奔月竞如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嫦娥敢请捧陈酿, 桂露一杯舀玉瓢。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因为:七言诗的第二字是“定调”,(定首句是平起还是仄起,定整首诗适用哪一种诗谱。)所以,第二字至关重要,绝对不可改动。赵忠祥错在使用平起入韵后,第三句至第六句变成仄起入韵谱了。 总的来说,写七言诗要注意的问题是:遇到孤平要拗救,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 奇数句须避免“三仄尾”和“拗句” ,偶数句须避免“三平尾”和“孤平”。在创作格律诗时,如果奇数句中出现了“三仄尾”或“拗句”、偶数句中出现了“三平尾”或“孤平”,就应设法调整、纠正,这在诗词界通称“拗救”。  (以上若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功夫在诗外”,诗内的格式、词藻、技巧,都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内容、意境。不能为诗而诗,要阅读,要实践。要写真情实感,忌无病呻吟。若无题可入,不妨咏物、咏史,以练习。

廿七讲 七言格律诗的变化--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七言诗的一、三、五不论和“孤平”等问题,我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一个一个回答,但又不愿辜负朋友好意和积极究学的精神,于是,将我所知道的一些基本常识统一收编如下,供朋友们参考学习。 一、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诗而言,不包括五言诗,五言诗只有五个字,把韵脚除开只有四个字了。针对五言诗来说,就只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是古人写作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这种规定是便于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但情况又比较复杂,并不是“一、三、五”通通不论。 具体情况如下: 1、在七言格律诗中,第一字可以绝对不论。 2、第三字在部分句中不论。 3、 第五字的“不论”,则是有严格控制的。否则稍不小心,就会犯三平尾、三仄尾的错误。 于是在“一、三、五不论”的前提条件下,就出现了下面四种固定模式:(暂以七律为例)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其实,“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绝对的。这个“不绝对”指的是在特殊的句子里,第六字的平仄是可以改变的。第六字的变动, 只有特殊情况下灵活运用,(初学者不宜)。就是在“中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为了对仗的方便和灵活,可以调整为“中仄平平仄平仄”,即第五字的平与第六字的仄位置对调。这种句式为“特拗句”,是最特殊的句型,也无需进行拗救的。这种句子的调整方式,如今已被很多人使用。成为很常见的一种句式了。 如果初学者不易掌握,可以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七言诗一、三不论,其他分明,五言诗一不论,其他分明。 二、关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1、“孤平”,是指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这是不许可的。 2、所谓“三平尾”,是指在入韵的偶数句中,最后的三个字都是平声的现象。 3、所谓“三仄尾”,是指在不入韵的奇数句中,最后的三个字都是仄声的现象。 “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诗律的术语,律诗的大忌。倘若在平声处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需将仄声字换成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一换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关于诗的拗救: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对孤平的补救可以在本句自救。也可以在对句补救。对句补救是: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中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四、关于失粘: 违背了格律诗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粘的规定,就叫“失粘”。失粘在唐代中叶以前,常有出现,到中唐以后,要求逐渐严格,到了宋代,失粘成了诗家之忌。 所谓“沾”,是指下联首句和上联末句的平仄是一样的。不符合这个规则,就叫失对和失沾。 赵忠祥在9月27日“神七”航天英雄太空行走成功后,创作了一首名叫《神七赞》的“七律诗”。这首诗被网民指责是一首“伪七律”,说他第三句“失沾”,第七句和第八句平仄错乱。实际上我看第七句也“失沾”了。 详见原诗(红色字为平仄错乱,黄色字为失沾): 七律《神七赞》 飞船腾焰入云霄, 载我英豪举世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舱漫步伴天链, 定轨疾驰巡鹊桥。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自古升空常似梦, 从今奔月竞如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敢请嫦娥捧陈酿, 桂花香满共玉瓢。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 船焰云第一句 我豪世第二句 请娥第七句 花满第八句 其实这首诗意思不错,对仗工整,押韵整齐,他这错误只需要这样调整一下就正确了,我动了他几个字,不怎么影响意思: 腾焰飞船入宇霄, 英豪载我举新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舱漫步伴天链, 定轨疾驰巡鹊桥。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自古升空常似梦, 从今奔月竞如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嫦娥敢请捧陈酿, 桂露一杯舀玉瓢。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因为:七言诗的第二字是“定调”,(定首句是平起还是仄起,定整首诗适用哪一种诗谱。)所以,第二字至关重要,绝对不可改动。赵忠祥错在使用平起入韵后,第三句至第六句变成仄起入韵谱了。 总的来说,写七言诗要注意的问题是:遇到孤平要拗救,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 奇数句须避免“三仄尾”和“拗句” ,偶数句须避免“三平尾”和“孤平”。在创作格律诗时,如果奇数句中出现了“三仄尾”或“拗句”、偶数句中出现了“三平尾”或“孤平”,就应设法调整、纠正,这在诗词界通称“拗救”。  (以上若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功夫在诗外”,诗内的格式、词藻、技巧,都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内容、意境。不能为诗而诗,要阅读,要实践。要写真情实感,忌无病呻吟。若无题可入,不妨咏物、咏史,以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398 投诉
云中飞龙原创个人专辑
本专集共有 41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云中飞龙》
创作 62 粉丝 6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