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第二十七期
陈白阳对唐伯虎
有一次 ,唐伯虎和陈白阳到郊外游玩 ,唐伯虎提出对对联,陈白阳表示赞成 ,并提出 :以行至前庄酒店为限,谁输了,罚酒吃。唐伯虎点头同意,随即出一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认为很容易对,可是一经琢磨,觉得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联中的“庄子”既是一个书名,又指一个村庄。 他边走边想 ,不觉走进了酒店 ,只好请客喝酒。他二人刚坐定,陈白阳猛然抬头看见酒店墙壁上写着 :“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时,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里的酒杯说 :“我对上了,你听 !”随口说出下联: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是书名,“哪个汉书”也可解作哪个汉子书写的,这与上联“庄子”一词兼多义手法是一致的。
老农联难唐伯虎
一次,唐伯虎正在田埂上观赏风光,忽然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 ,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人让路,才能通过。 这时老农开口说 :“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 。”唐伯虎欣然答应了。老农指着担子说: 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脱鞋下水让路。原来,这是个“隐字对”,“重泥”隐“ 仲尼”,就是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说,老师难住了学生。过了几年 ,有一次,唐伯虎外出访友,遇见一个官老爷坐船观景后,在夕阳残照中,纤夫们摇着船说说笑笑地往回走。唐伯虎看到这个景象,脱口吟出: 两岸纤夫笑颜回 他说的“纤夫”隐“ 庆父”,是个坏家伙;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高兴自己对出了老农的下联,虽然迟对了几年,但总算对出来了。

三座塔对五层台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 ,傲气十足 ,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 ,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鱼伞燕帘与虱巢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 。但见绿叶如盖,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 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个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呢?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也称赞友人答对是很合适的。这时,就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他们回头一看 ,是个老乞丐 ,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们俩把身上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

墨随流水化乌龙
明代的汤鼐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 ,他觉得对句不仅快 ,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 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 。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故事整理、编辑:朗月沁心
图片:中华名胜
音乐:未了情 (Live) - 苏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