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行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19日 2017

清定上师

清定上师开示:如是九事障尸罗 一、于恶有情怀嗔恨;二、护他律仪不共学;三、应不共学;四、开性罪;五、邪命取财及(六)掉动;七、不乐涅槃;八、不避护;九、于他烦恼不制止。如是九事障尸罗。 普通的一般人,他们对那些不好的坏人,容易起嗔心、恨他,看都不愿意看他。我们佛弟子,特别是发了菩提心愿的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对那些恶有情,不要怀嗔恨心。如果你对他怀嗔恨心,你又同他结下冤业了,你就不能度他了。对任何人都不起恨心才对。 你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一个三岔路口打坐。对面跑来一个人,他见前面有三条路,当中一条,左边一条,右边一条,还有个人在那里打坐。那个人释迦牟尼菩萨说:“歌利王派人来追杀我,我今天是在逃难,后面有人在追我,我要赶快逃掉,他们抓住我,我就没命了。我现在从当中这条路逃跑,后面的人追来了你不要给他们讲,你一讲了,他们追到我,我就没得命了。”菩萨嘛,是慈悲的嘛。既然他这样子讲嘛,就默认了。过了一会儿,后面的追兵追来了,一看这里有三条路,那逃的人往哪条路逃了?他们看到有个人在这个地方打坐,可能他看到了,我们去问他。他们问“你看到没?刚才有个人他从哪条路逃跑?朝当中一条吗?或左边那条还是右边这条?”这个时候,菩萨也不好讲话回答他们。你讲是当中一条,那嘛,刚才那人已经请求过你了,叫你不要讲。因此,这菩萨也不好讲,讲了就伤这个慈悲心。你说他从左或从右的路走的,又打了妄语。菩萨不能打妄语。所以他就默然不讲。这些追兵都责怪他,你这个人怎么不讲?不讲我们就要打你,还是不讲。等了一阵子,歌利王亲自来了,他手下的人向他汇报了,逃跑的人经过这个三岔路时,不知他往哪条路跑了,我们没法去追了。当时这里有一个人坐在这里,他一定看到了,但是我问他,他始终不开腔。歌利王说:“让我来问他。”歌利王要亲自问他。“你看到那个犯人往哪条路逃了?你要是不讲,我就命人把你的手脚都砍下来。”结果呢,他还是没有讲。于是歌利王就命人砍掉了他的手脚。又问他,我这样子对你,你不恨我吗?这个菩萨说:“假使我有恨你的心,你们不是把我手脚都砍了吗,如果我有恨你的心,那嘛我这个身子就这样残废下去,假使我没有恨你的心,我是原谅你的话,愿我马上恢复如初。”话一说完,手脚等都完全恢复了。这个时候歌利王就大大地感动了,他知道这个人是个大修行的人,能够这样子一会儿功夫就恢复如初,是不容易的。那嘛,歌利王向他求忏悔了。那菩萨就说“大王,你这样子求忏悔,就很好,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你。”一句话,不但不恨他,还发愿度他。释迦牟尼在南瞻部洲示现成佛,度五比丘证阿罗汉果,五比丘当中,有一个就是这个人。恶有情这样子打、骂、杀,不怀一点嗔恨心,还要度他,以慈悲心来对他。 第二条,护他律仪不共学。我们为佛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者,受了戒以后,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戒律方面的规矩,叫“律”;一个是言行举止威仪方面的规矩,叫“仪”。比方我们出家做比丘,不能够随便犯这个“律”,没有这个“律”,他在佛法里就不好修行,这就是律。仪,就是要有一定的威仪,要保持威仪。比如,眼睛不要乱看、手脚不要乱动——,一定要照规矩来。护他律仪不共学,你自己要遵守戒律,还要帮助同学,同参道友,要他们也要遵守戒律。要护他律仪,应该共学的戒,就应该学。在家出家都应该依戒修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三,应不共学。就是说,出家人的戒律,在家居士是不能学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男女居士都不能学的,因为你没有那个身份,你去学了就犯规矩了。所以,我们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在家居士就不能看了。我们每月十五、三十诵戒的时候,我们把门关了,你们不能在外面听。不能够把窗户打开看看,师父们诵戒时是什么样子。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因为这是不共学的。不共学的,你要是学了就犯规矩。 第四,开性罪。什么叫性罪?就是四根本罪。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根本罪。这四根本戒,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别解脱戒、菩萨戒都要守好这四条戒。我们是佛弟子,要大慈大悲,不要随便杀生,特别不能杀人。不偷盗,不是我的东西,是人家的东西,人家不同意给你,你就不能据为己有。我们这个地方,在家人来修供养,要人家主动地来,那嘛我们应该受他供养。比如,大家打斋供众,我们应该受供养。假使不是他主动的,我们布置人家来供养,那就不对了。人家的钱,哪怕是一分钱,都不能乱拿。 你们供养我的十块、八块、一仟、二仟,我全部拿出来供养给常住,连我的这个衣单费我都不承认是我的。要是我的,一佰块钱的衣单费,我全部拿给公家。比丘要守比丘戒,不要想这个钞票是我的,全部是常住的,是僧众的,是佛法僧三宝的。假使我们有这个心,要把公家的钱变成我私人的,那就犯偷盗戒。 这个性戒呢,是我们每个人本性应戒的戒,是根本戒,要保持根本清净的心,犯了就是开性罪。在家居士,修这个密法,他可以有男女关系。出家菩萨,修密法,修双身法,只能观想,不能实际。否则就犯性罪,你就把比丘戒舍掉了。 那么,为什么出家人要修双身法呢?因为人能住于母胎,从母胎生出来,是依男女之欲而住胎。而现在要把无量劫以来的男女间的习气断掉、除掉这个习气,要证得无上菩提,非断这个金刚习气不可。这个修法是不同的。 还有妄语戒,是最容易犯的。一开口,一闭口就容易犯这个戒。有的人要想得名,要想得利,希求人家供养,他本来还没有证道,他却说自己已经证果证道了。这样子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还是犯根本罪的。我们佛弟子,心里所想的,嘴里所讲的同行为上所做的应该一致才对。你违犯了就犯性罪。 犯了性罪,你这辈子修行就没有成就的希望。要不你坦坦白白地忏悔,在佛前忏悔,出家人还要在僧众前忏悔,僧众同意你忏悔,你慢慢地可能要转变好。这个性罪,决不能犯,大家要好好记住,不能犯杀、盗、淫、妄戒。 对持戒有障碍的第五条是邪命取财。我们出家人,人家来供养我们,我们为他培福,我们作福田,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增加居士培福。我们是福田,是善根。但是,我们不能够为了自己享福,生活过得丰足,就犯法邪命取财戒,不合理地取用别人钱物。 有的人要想钞票,为了生活上享受得好,这其中有五种邪命。为了生活,比丘营不如法的事,叫邪命。第一种是诈现异相。在别人面前现起一些奇特之相,表示自己有功德;第二种是自己说自己的功能,我自己有神通、有智慧,我能够修他心通,你起心动念我都知道。这些都是自说功能,为求利养。第三,占相吉凶,为人看相、算命。卜问祸福,以求利养。比方对人说,今年一年之内,你有大灾难,你一定要想办法避免。最好是你能够多多供养三宝,来消这个灾。意思就是喊人家供钞票给他,这是以占相吉凶来谋求利养。第四是高声现威,说话时,豪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第五是,说所得利以动人心,比方说,对别人讲,今天姓谁名谁的某人供养了我一仟块钱,某人又供养了五佰块钱——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照着那人一样也供养一仟、供养五佰。这样子就叫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这样子做,完全是为了求利,完全是不合法的。以上是讲五种邪命。我们一定要离开五种邪命。生活上只要能够过得去就算了,不要贪心太大。 障戒的第六是掉动。掉动就是说身心不安,在修行的地方,打坐时坐不稳,在大众前面,走来走去,搅乱大众,这些都是不好的。我们修行的人,就是要把现在这个身心要放下,一个念头起来是生、一个念头消失是灭,要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们大家打坐,修三皈依观的时候,首先就要放下身心,不起杂念,就依仪轨上规定的来修。首先第一步,要晓得,每个人都是要死的,至于哪个时候死却不晓得,死神到来时怎么办?所以我们要修白骨观,把我们的贪心,心等放下。白骨观修了以后呢,看到一切人都变成白骨架了,那嘛,男女关系方面的心也就能放下了,嗔恨心也没有了。这样子,把这些放下之后,慢慢地修后面的白毫观,皈依上师观、皈依佛法僧观想法——,这样子修。心不能掉动,掉动的心对于持戒就动摇不定了。 障戒的第七条是不乐涅槃。我们现在为什么相信佛法?我们希望能够解脱生死,能安住于涅槃。涅槃就是,整个虚空法界,其体性是空,清清净净的,叫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就是说,我们生于涅槃之乐。你不喜欢这个涅槃,就是最不好的。你没有这个道心,最不好的。 障戒之八,不避护。比方说,男女方面的关系,我们每一个比丘,不好同女人单独见面、讲话。所以,为什么要有侍者师,要他陪同呢?他能起到证明的作用。假使你讲了对她不礼貌的话,侍者师就可以证明。不能同女人单独在一起,应该避护的就要避护。 障戒的第九条,于他烦恼不制止。如果人家今天碰到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脾气了。随便骂,乃至骂出家人、僧众。这个烦恼,对他是很不利的,将来要堕落恶趣受苦的。因此,应该制止他的现行烦恼。劝他不要发脾气了,不要吵闹了,你这样子骂僧众,引起的后果对你很不利的。要这样劝他。对于他人的烦恼不制止也不是不对的。 以上九条是对于持戒有障碍的,如是九事障尸罗。

真正想搞明白佛法的人,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探索佛法,在探索的道路上,正确辨别正法和邪法的差异,佛法给予的我们指导思想,就是放得下,理解透,安住心。这样对未来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搞不明白什么是佛法,如何认识正法,都是稀里糊涂跟风,跟名气。那样的修行未必能得到真正的佛法。佛陀原始教法,有依据可寻的,任何人在讲出来一定不能违背法义。不能违背诸佛所证,菩提涅槃妙心。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听到的,几乎很少有人讲解脱道,达摩祖师也是从法而说,只管见性,不管其他。但是今天的众多法师,所能讲的东西,那个是从涅槃妙心出发的呢?不是一心三藏的忽悠,就是临终往生的猜测,把多少人推向一个无知的世界,多少人偏离了真正的证悟佛性的解脱方向,多少人迷惑,多少人颠倒?大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明心见信,不能明白涅槃妙心,不能真正从安心出发,每天在抱着书本,拼命的给自己脑袋灌输垃圾,这些不是佛陀的教法,众生是白纸,那就需要好的法师去指导,不让其迷惑,所以要正法的师父大力宣传真正的正法,佛陀真正的教法,是让众生在学习教法的同时,诸恶莫作,自净其义,这个自净是什么意思?达摩所说的,只管当下明心见性,就是自净其义。学佛不单单是做好人,学佛是做一个具备大智慧的好人,想要当下成就,得有足够的善能根量而发心,善根是成佛的根本,培养善根,是培养自己,佛法的解脱即为明心见性,成就即是成就众生,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学佛,学佛应该干什么,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学佛人,都以为自己成就什么,不能真正成就众生的人,要佛法做什么?所以往往在普及佛法上都是用善说做开导前行。善说是近代佛教的通常模式,但是容易让人着相,这些都是需要法师去慢慢开导破相。才能更好的进入实修,只要你是一个人,就应该对社会众生负责,这个是做人的起码原则,所以佛法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的往生,往生法门可令行者脱离恶世,将五浊业报身转为清净法器身,于此善身中闻法修行,积累功德。修行得力者,色身结束时,能以自力自在行于世界之间,随缘度化有情(参见一生补处)。所以修行往生法门的利益不仅仅是色身散坏之后的功德福报,当下人身即能得大利益。佛法不仅离苦得乐,还能广闻受持正法。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珍惜当下,早早开悟见性,正法时代,都是以开悟见性为目标,让真正的受用,行持在生活中,证悟到世间中,真理在世间,心外无佛也无法,一切佛法,都在自己的四大五蕴中,所藏。当今科学的时代,我们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若能人人成佛世界必然和谐安康,人人死后成佛,这个世界和社会安康是不是和我们这些学佛人无关了呢?老人小孩修行方法其实都一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心动念,处处是法,处处阿弥陀佛,不要执着师父教你的法,就是法,生活中处处是法,六祖没有学佛偶然一句金刚经,不也大彻大悟?把你一生的修行转化成为社会,为众生奉献的人,你就是菩萨行。你的修行就应该用正法的无畏,维护正法,让更多人认识真理,健康智慧长寿的活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切离开世间,去火葬场的往生说,都是邪教,不管他是否有名气,我的观点就是明心见性。离开明心见性不是佛法。佛法就是心法,离开心法,没有二法。 一一一一一道源法师

佛学中的六度般若密,般若密又称般若密多,意思是“到彼岸”,指的是六个到达彼岸的方法,也就是六个到达彼岸的步骤。 要修行勝進到達究竟圓滿佛位,必需修持六度,又稱六波羅蜜多或六勝行,就是幫助我們超越輪迴,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勝義行持。無論你是修什麼法的人,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是必須的。只要你是認為可以不行持六度就是錯誤知見。無論你用什麼法,都代替不了六波羅密。 一、布施 1.財布施:具體的說就是以財物來幫助有需要的眾生,盡一切所能的把財物如、金錢、食物、 衣服、醫藥等布施於有需要的人,舍去内心的贪婪不求回报,施物于所需尽给难舍之物以达法喜为最难之舍。 2.法布施:以宣讲佛陀正法达到身口意不持犯,严守戒律,修定慧,使学法的人能得到利益,用以方便度脱众生离苦得乐,得到法喜,终达彼岸,为究竟解脱道,此等布施为最上法。 3.无畏施:应人应事所需尽给供养,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是菩萨境界施为,因为无畏布施包含施舍生命也毫不犹豫,所以是最难最胜无上布施。 三種布施以無畏施为最难最胜布施,法布施为最胜布施,财布施为最难布施也。 二、持戒 1.攝律儀戒:又稱轉捨不善戒,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具體的說就是防止邪惡的行為,凡是惡的行為都不應該去作,比如最基本的十惡業、五逆罪、八捨正法是不能作的。所以有五戒、菩薩戒、密乘十四戒、三昧耶戒…等規範行持。 2.攝善法戒:又稱轉生善戒,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鼓勵行持良善的行為,也就是說凡是良善的行為都應該努力地作,不以作一樁善行而滿足,祈禱自己可以完成任何尚未作過的善行。 3.饒益有情戒: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是以救濟生命為原則的行為,也就是說,凡是有利於其他眾生,更而能把其他眾生引導到善道、菩提道的行為,都應該努力的去作。發菩提心,盡你所能的幫助眾生。經云: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三、忍辱 1.耐怨害忍:能安寧忍受怨家對自己的迫害,包括忍受別人對自己的辱罵、譏諷,甚至於鞭打等皆能忍受。 2.安受苦忍:具體就是能安寧忍受身心中種種病痛的折磨,在有疾病、痛苦、饑餓、口渴、疲倦或勞累乃能一心修持功課與行持菩提道行。 3.諦察法忍:在處理一切事情時,均能以佛法真理為標準,用佛法真理來協調一切行為,所以心安理得。 三種忍辱可以克服修行的障礙,耐怨害忍可以克服[外在]的障礙,安受苦忍可以克服[內在]的障礙,諦察法忍可以克服[秘密]的障礙,如疑心等。經云: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維摩詰經》云︰忍辱是菩薩道場;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仁王護國經》云:忍辱有五種次第差別,1. 伏忍 2. 信忍 3. 順忍 4. 無生忍 5. 寂滅忍。 四、精進 1.披甲精進:具體地說就是自身策勵於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惡的行為,樂於持戒而毫不畏縮。這是推行德行的努力,它所包含著精進與不放逸,精進是勤勇的策進,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 2.攝善精進:又稱轉生善法加行精進,鞭策自己勤勉不懈地從事良善行 為,與堅持自己尚未完成的善行,決不鬆懈。 3.利樂精進:又稱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鞭策自己不鬆懈從事一切救濟眾生的行為,既然一旦開始饒益有情的修行,即時沒有得到應有的溫暖回報,與饒益眾生利益立刻產生,你也不能氣餒!應該更精進的修行直到圓滿為止。經云: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無著攝論》云:精進有五種次第差別1. 環甲精進 2. 加行精進 3. 不退失精進 4. 不疲厭精進 5. 無止盡精進。 五、禪定 1.安住禪定:又稱無分別寂靜、極寂靜。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用寂靜止觀方法控制自己身心的行為,以改變思維結構、消除身心煩惱為目的,而令當下住於常樂清境輕安中。 2.引發禪定:又稱引發功德靜慮,是以開發內在的德性為目的,而獲得聖人為善的行為,如神通、幻化諸佛形相等,是為引發禪定。 3.辦事禪定:又稱引發饒益有情靜慮,引發幫助眾生的定力,而以三摩地饒益眾生。 修持這三種禪定,必須要先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穫得神通、「意生身」等所有為善的能力饒益眾生。經云: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六、般若 1.無相智:又稱緣世俗諦慧,具體的說是對緣起的一切世相,觀察而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證悟萬法空性,照了究竟本體。 2.受用法樂智:又稱緣勝義諦慧,緣以一切智,道種智,澈知因緣果報照了相對本體,而證悟如如的智慧。 3.成熟有情智:又稱緣饒益有情慧,為救濟眾生的菩提心行,了知如何利益他人,如何饒益眾生為前題的智慧。另外還有「聞慧」「思慧」 「修慧」等三種智慧。經云: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思益梵天所問經》云︰「是菩薩雖布施,不求果報;雖持戒,無所貪著;雖忍辱,知內外空,雖精進,知無起相;雖禪定,無所依止;雖行慧,無所取相」。 《金剛心總持論》云:文殊菩薩問佛:「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佛言:「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第一布施波羅密」。「復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復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返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復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復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禪定波羅密」。「復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得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 如果把六度再提昇,加上登地菩薩,聖者以上才能擁有的四種較高的行持:1.方便波羅密   2.願波羅密  3.力波羅密  4.慧波羅密,就是菩薩十種波羅密了。而在十波羅密中,每個波羅密又分為三種行持的層次,分別有「名字波羅密」、「親近波羅密」、「真實波羅密」等三種次第證境。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546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腾行
创作 6 粉丝 1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