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律诗结构与对仗
2017-8-17师友们:晚上好! 在讲解律诗的结构与对仗之前,首先有必要重点讲一讲词性和短语(词组)的结构类型! 一、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也叫象声词)。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有与无对应是存在性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 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 、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 (问处所)、几 、多少(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 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 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词、词组或句子之间起连结作用的词汇。如:那么、所以、并且、或者等。 其在句子中往往表示一定的关系,如表示并列、表示选择、表示转折、表示原因等等。 如:既……又、要么……要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等。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二、短语(词组)结构类型 短语是由词和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它主要有五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名词+名词,如: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良师益友…… 动词+动词,如: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团结互助、团结和谐…… 形容词+形容词,如:光辉灿烂、庄严肃穆、万紫千红、风和日丽…… 代词+代词,如:我和他、这样那样…… 数量词+数量词,如:四面八方、千秋万代、半斤八两…… 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等。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如:春、夏、秋、冬(时间顺序),省、市、县(大小顺序),老、中、青(年龄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逻辑顺序),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语言习惯)等等。

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即前面是修饰语,后面是中心语。 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 )表示,常常用“的”字连接。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形容词+名词,如:美丽的花朵、伟大的人民、浩瀚的大海…… 数量词+名词,如:一杯水、一位顾客 、三斤水果…… 名词+名词,如:学校的图书馆、祖国大地、烟台的苹果…… 代词+名词,如:大家的心情、我的老师、自己的心情…… 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 〕表示,常常有“地”字。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形容词+动词,如:慢慢地走、激动地演讲、迅速地回答…… 副词+动词,如:完全相信、十分思念、 突然发现…… 副词+形容词,如:非常美丽、更加坚决、相当迅速……

主谓短语 由被陈述与陈述的两部分组合而成。被陈述的部分是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一般由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充当;陈述的部分是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名词+动词,如:会议结束、蝴蝶飞舞、 菊花开放…… 代词+动词,如:自己说话、谁同意、我们回去…… 名词+形容词,如:花朵鲜艳、斗志昂扬、阳光灿烂…… 代词+形容词,如:你真美丽、这里清静、大家激动…… 另外,还有特殊主谓短语,即名词做谓语。 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你是中学生…… 动宾短语 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短语的前一个成分由动词充当,起支配作用;后一个成分受动词支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事物,是宾语,常用名词、代词等充当。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动词+名词,如:敬畏生命、热爱工作 、上中学…… 动词+代词,如:丢掉它们、关爱自己 、想念大家…… 后补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和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词组合而成。“动词或形容词”在前,“补语”在后,回答“怎么样”。两者之间常用“得”连接。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动词+补语 ,如:写得好、坐在石头上 、休息一会儿…… 形容词+补语,如:美丽极了、密得不透气、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三、短语结构类型练习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 A .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 (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 (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 (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 (主谓短语) 错误是D。黑了一阵(动补短语)宿舍旁边=宿舍的旁边(偏正短语)。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 (动补短语) 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 (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 (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 (动宾短语) 选A 3.下面各组短语的结构方式全是并列关系的一组是: ( ) A.音容笑貌、舆论鼎沸、变化无穷 虚张声势 B、晴天霹雳、节衣缩食、前程万里 襟怀坦白 C.张灯结彩、十全十美、轻描淡写 姹紫嫣红 D.五彩斑斓、任劳任怨、不屑置辩 好意难却 选C 4.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 ) A.欣喜万分、参天耸立 B.历史悠久、精神抖擞 C.绞尽脑汁、不折不挠 D.风卷残云、百年大计 选B 5.构成方式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短语是: ( ) A 论拼搏 B 回娘家 C 学雷锋 D 小桔灯 选D 6.选出对短语分类有错误的一组: ( ) ①天气睛朗 ②发挥作用 ③仔细翻阅 ④丰功伟绩 ⑤认真讲解 ⑥美好回忆 ⑦甜言蜜语 ⑧打击敌人 A主谓短语有① B并列短语有④⑥⑦ C偏正短语有③⑤ D动宾短语有②⑧ 选B 7.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 ) A.舒活筋骨、扫得干净、歌咏春天 磨炼意志 B.高尚情操、长江源头、一粒种子 灵魂深处 C.性格和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 积累经验 D.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 手舞足蹈 选B 8.下列短语中与"露珠晶莹"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科学技术 B 坚持真理 C 会议结束 选C 9.下面每项中有两个短语,全部属于"主谓短语"的几项是: ( ) A 性格温和、会议结束 B 雄伟壮丽、品学兼优 C 露珠晶莹、我很高兴 D 形式美丽、参观访问 选A、C 10.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组: ( ) A 马上出发、渐渐消散、一片漆黑 香山红叶 B 工作紧张、精神抖擞、风俗习惯 理想崇高 C 倒在地下、连升三级、变化无穷 前程万里 D 震撼人心、发挥作用、易受阻碍 得心应手 选A 11.下列成语,与"惩前毖后"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谦虚谨慎、寂然无声 B 扬眉吐气、姹紫嫣红 C 生气勃勃、天寒地冻 D 莺歌燕舞、精力充沛 选B 12.选出全是主谓短语的一组: ( ) A 资源丰富、调查研究 B 心胸宽广、勇敢坚强 C 品质高尚、实现理想 D 感情强烈、精力充沛 选D

四、律诗的结构与对仗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 举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附: 1.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A: 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教——终见 可知——不若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还道 莫道——自有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哪得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且将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来——莫是 谁将——也作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借问——总为 还向——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刚被——收起 2.平水韵平仄两用意义相同字 平水韵可平可仄的字有几百个,其中平仄两用意义却相同的字不足百个,所以,每人根据习惯和方法,可大体选择记忆下列字表中的几十个常用字,在作诗遇到用字时,就不会茫然。见下: 剂、诽、誉、嘘、如、茹、纾、驱、输、诋、缔、霓、批、挤、颏、谆、泯、畛、嶙、论、蜿(wǎn 、 yuān)、翰、看、叹、潸、摊、谰、讪、先、缠、搴、癣、娇、摇、标、哨、橇、峤(qiáo 、 jiào)、轿(qiáo 、 jiào)、嘹、钞、敲、漕、挠、骜、爹(diē 、duǒ )、桦、望、偿、妨、防、吭、障、忘、评、莹、轻、侦、廷、醒、听、町、凭、凝、浏、瘤、蹂、篓、妊、颔、兼、潜、苫、砭、谗、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