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浓 境亦远 图/手机随拍 文 /秋雨 东北的天,过了立秋后早晚温差很大,但夏的余热尚存,阳光依然毒辣。 周末懒床在家,燕姐打来电话,邀我到她的小院坐坐,简单收拾后,叫了辆出租车,直奔火车站旁边的五月小院。 转眼一个多月了没来这里了,小院里的草茂盛了许多,这些草是燕姐亲手种下的。上次来,她说要修剪一下,大概是因为燕姐对任何事物的美好与鲜活留存感恩之心,这些草她没舍得整理,如今已结出了种子,悠悠草香夹杂着种子青涩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样的场景看似荒芜,实则另有打算,草结了种子并非主任懒惰,无暇顾及,只有种子才能孕育生命,也会让生命延续乃至更加旺盛。 七色琉璃风铃在小院的屋檐下,随风唱响,音节高低有序,清脆优雅,飘忽中摆动着心境的沉稳。毛竹精力充沛的向上张力着紧簇的叶子,根茎已把瓷盆牢牢占据。旁边的吊椅随风轻柔地摇动出吱嘎吱嘎地声音,触及竹叶时,发出沙沙地声响。松香茶案上已经布置好茶具,洁白的毛巾铺在上面,两个圆形的蒲草坐垫隔案摆放,简单别致。 门上的珠帘清幽的碰击着,燕姐身着一身整洁的茶服,手持一柄紫砂壶轻轻地撩开门帘走出来,宛若出水芙蓉呈现眼前,高贵素雅,浅浅的酒窝镶嵌在脸颊两侧,洁白如玉的牙齿更显清丽。 落座后,燕姐便以熟练的手法开始烹茶,这看似简单的冲泡过程中,竟然蕴含诸多学问,燕姐边忙碌着边和我讲解着步骤。 第一步温具。用热水冲淋茶壶,包括壶嘴、壶盖,同时冲淋茶杯,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不使温度过快下降,这对较粗老茶叶的冲泡尤为重要。 第二步置茶。按照按茶壶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置入茶叶后,可以观赏壶(杯)里的茶叶形状与颜色。如果你所用来泡茶的是白色盖碗,则茶色与白色相映成趣,极具观赏价值。 第三步冲泡。置茶入壶(杯)后,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开水冲入壶中。冲水时,除乌龙茶冲水须溢出壶口、壶嘴外,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泡,可以特别注重欣赏的细嫩的茶叶,冲水也以七八分满为度。冲水时有“凤凰三点头”的讲究,就是将水壶下倾上提三次,这既是主人向宾客点头致意,也能使茶叶和茶水上下翻动,使茶汤浓度一致。 第四部倒茶。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茶海又称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第五步奉茶。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时候,主人还须用空余的手做出请茶的姿势,此时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轻轻敲打桌面,以表谢意。 第五步品茶。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赏味时,应让茶汤从舌尖沿舌两侧流到舌根,再回到舌头,如此反复二三次,以留下茶汤清香甘甜的回味。 按照燕姐介绍的方法,我也试着泡茶,并用心品味茶香,嗅闻茶杯中的余香,宁静致远的意境入神走心,顷刻间,感悟到人生另一种境界。 人生正如一杯茶,经过一道道工序的烹制的调配,不可浓,不可淡,虽简犹繁。每一次的冲泡,都是一种不同的味道,从浓转淡,无不是一种提炼的过程,茶香穿肠,味道便留在了生命里。其真实的体验,还需亲自感受领悟,毕竟,每个人的感悟与体会都是不同的。 燕姐之所以把小院的地点,选择在了城市最为僻静的地方,也正因为茶的静与生活的沉淀,是融为一体的。 茶室内摆满了各类茶具与书籍,几盆绿萝安逸地在茶室内丰盈着生命的绿,白色棉麻窗帘飘逸在窗口,时而遮挡住室外的五彩斑斓与喧嚣,时而又撩开一道靓丽的色彩,幽灵中铺开生活的绚烂多姿。 燕姐如仙女般超凡脱俗,她懂得在纷扰的世界,为自己寻一处修心养性的居所,在茶香中将自己置身于一方净地,她不仅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美好,而且插的一手好花,她更会手持古筝拨动一曲“渔舟唱晚”。附宁静优雅与灵魂,使淡定与从容永驻身边。 一个爱茶爱书爱生活的女人,本身就是艺术。 2017/8/11
















































作者简介 秋雨,本名李佳琳。出生于1983年,吉林省桦甸市人,擅长创作散文,诗歌。有多篇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桦甸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桦甸市“玄鸟诗社”秘书长兼网络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