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诗人遥望洞庭开阔廖远湖面而写的一首风景诗。 那年夏天,凝神伫立丹江河岸,水面宽阔,偶有晨风咋起,也是细浪微漾。太阳,像刚睡醒似的懵懵睁开了眼,远处黛色的山罩在淡淡的雾里,呈现出影影绰绰的大致轮廓,山腰上矗立的白塔,烟雾缭绕,是著名的丹江大观苑自然景区,依山傍水,山水相映,宛如一副美妙的丹青画卷。
岸边,浅浅的河水清澈透亮,水下褐色的圆石静静的躺着,仿佛一个智慧的老人在无时无刻思索生命的意义。
从地图上看,丹河跨豫、鄂两省,大多在淅川境内,从东南到西北,水域广阔,号称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内陆湖泊——丹江水库。我们所在渡轮位置位于淅川县中南部,是整个丹江河较狭窄的地方,最为宽阔的湖面在南阳境内,放眼望去应该是碧波浩渺,天水一色。

因为同学聚会,从辽宁千里迢迢到此,从而目睹了丹江河的真面目。此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说狮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达15米,面向江面,平视前方,神态安详,正襟危坐,形象逼真,颇有乐山大佛之雄姿。
登上载人载车渡轮,开启后,在水面缓缓滑行,扶船眩远眺,水波荡漾,浩无际涯,轻风徐动,心旷神怡。凝视这如镜面般的河面,思绪万千。据史书记载,丹江,古称丹水、粉青江。 其实,在古代就有通航的记录,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其名,也有多种传说,说是尧的长子丹朱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一说是《史记》记载的著名的战国长平之战,赵国廉颇为将秦军久攻不下,秦军使用反间计,赵国换将赵括,交战后兵败秦将白起,遭秦军坑杀降卒四十万人,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另一说是相传因产”得者多寿”之“丹鱼”而得名。 种种传说,真假已无从考究,却给这道河增添了无限神秘的色彩。

渡轮到达对岸,公路依山势而建,蜿蜒盘旋,好友开车旖旎而行,沁沁凉凉的风扑面而吹,心境愉悦。正值仲夏,遥望远处山峦起伏,满目青翠,呈现出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我们此行目的地是坐禅谷,因为丹江河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它相邻的坐禅谷,香严寺也相应的名声鹊起。 走进坐禅谷古色古香风景区大门,沿着宽宽的石板路拾阶而下,迎面是一山泉,泉水汹涌,穿过石板汩汩流淌,汇聚成水波荡漾的清潭。驻留看石碑简介,其名曰龙王泉。据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质清冽,甘甜可口,就其地势至高,高于相邻的香严寺,香严寺连一口水井也打不出,此泉却水流丰富,天气越干旱,水流量越大,堪称奇迹。清凉的泉水可以冰镇瓜果,胜天然冰箱。 跨过一座精致的小桥,是一段平坦的石板路,傍山开辟,头顶伸出蔟蔟的灌木,枝繁叶茂,遮挡着炎炎烈日。脚边伴着小溪清流,或直行或弯曲,在石涧跳跃淙淙有声,最后汇聚成一洼洼大大小小清潭,周围簇拥着无名的细叶阔叶植物,青翠欲滴,延绵不止。

越往下走道路越窄,两边是凸显伸出的水锈石悬崖峭壁,点缀其间苔鲜绿茵绒绒,生机盎然。隐隐听到水的声响,转过弯,迎面是一座陡峭山崖耸立,一挂泉水,飞泻而下,穿过岩石形成三叠瀑布,如涓涓细流,在苔藓间跳跃后直泻而下,最后密集如垂直的珠帘,急促的滴落在脚下的水潭,溅起朵朵清亮的水花。这应该就是佛光莲花瀑了。游人都在此停歇、嬉水、拍照。我和好友想照出瀑布的最佳全貌,无奈山涧狭小,距离太近,无论怎么调整角度都难照出理想的画片,只好放弃。

此时已经接近谷底,因崖体陡峭狭窄,尽显幽凉。一面高高的石壁上镶刻着叫不上名字的佛像,双手合掌,肃穆端坐。中国的山水,基本都与佛家血脉相连,坐禅谷正因为唐朝的国师慧中和尚常带领弟子在此静坐参禅得名。抬头四下仔细观看,这才发数百个钟石佛像高高低低的镶刻在崖壁上,或大如真人,或小如雕塑,错落有致,神色各异,千姿百态。应该就是著名的千佛崖了。真可谓山中有佛,佛隐山中,大自然秀丽景色和佛经山水文化交汇融合,呈现完美的一体。继续前行,到达谷底长长的路,树木林立,曲径通幽,行路间一波湖水拦住去路,“高峡出平湖,碧波青山间“,具有小天池之美称的聚龙湖,清澈透明,在阳光下碧波荡漾。

一座红色小亭古色古香,在树木掩蔽中清凉幽静。我们小憩片刻,水边两个七八岁的男孩,用自制的鱼钩钓鱼,其神情悠然,憨态可菊。旁边放置的水盆里,几条黑脊背鱼在欢快游来窜去,惹得我们拍照不停。走出小亭,举目仰望,四周环山,夏日炎炎,游人寥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正是唐王伟诗词的写照。穿过一大片竹林,竹叶潇潇,更添幽静。前面有两条路供选择,一沿谷底穿行,然后拾阶而上平缓的横穿整个山腰到达龙王泉出口。另一就是绕行聚龙湖上方到达青龙山山崖上的通天洞口,穿过洞窟直接到达北门。

我们决定穿行通天洞。踏在青山崖层层的石阶路上,微风轻拂,谈笑自若,在风景优美处停息下来拍照留念。跨越一座木桥,左一转,右一折,眼前出现一条长长的,缓缓上升的石阶,顶端是岩石的洞囗。据说,曾经有三个石洞,左右两个封闭死洞,只有中间直通山顶。站立洞前,朝内张望了一下,居然黑古隆咚的,有些出乎意料。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通天洞窟?细看旁边石碑,记载说唐太子颖王李炎害怕其弟光王李忱篡位,多次追杀。逢太后旨意的李忱潜藏在香严寺削发为僧。李炎当皇帝后,两次派兵追杀,香严寺智娴禅师两次扶李忱翻墙而出,逃入坐禅谷,从通天洞得以逃生。李炎死后,李忱回朝继位,这就是宣宗皇帝。每每念及此洞,他都甚为感慨:“此洞乃通天洞也。”从此就有了 “天然奇窟通九天,一生转运通天洞”的经典由来。 踏了进去,自然而成的岩壁参差不齐,伸手触摸有水珠渗出,汇成细流淌到脚下石阶上。没有广阔的空间和缓冲地带,踩着潮湿粗糙的石阶,抓着旁边蜿蜒向上的铁链直接爬行。初始借自然光线,尚能看清洞的大致轮廓和走向,越往上行走光线越昏暗,脚下的台阶也隐隐陡峭起来。没有侧洞,也没有钟乳石之类的风景,只有渐行渐狭的感觉,很快眼前漆黑一团,觉得我们低估了此洞的陡险。停下歇息片刻,抬头仰望,头顶无边无际的幽黑和狭窄的洞窟扑面挤压而来,不敢回头,脚下仿佛万丈深渊,陡然心生恐慌,冷汗涔涔而下……此刻,进亦难,退亦更难。幸好朋友在身后及时打开了手机的灯筒,恍惚光晕里,这才看见眼前的台阶已经不能用陡峭“二字”来形容,简直是垂直如天梯,整个洞窟形容它为一口竖井也不为过。曾经去过号称"北国第一洞"栾川鸡冠融洞,虽然幽静曲折,偶尔陡峭,也没有如此惊心。继续小心翼翼攀行,近乎九十度陡峭丝毫不减,好几处地方铁链需从右手换到左手方能继续,幸亏空间狭窄,才得以安全转换。我们不探险,就是好奇是怎样的天然之洞,不愧是传说中逃生的神洞。觉得古人真是智慧,洞名与险要程度吻合的如此妥贴。阴森森的黑仿佛无边无际,气喘吁吁,继续攀升。不知过了多久,有微微的光透现,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奋力攀出了洞口,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小径,明朗的阳光,清翠欲滴的灌木丛,一并涌入眼底,一切是那么的舒畅美好⋯

在山腰的亭子小憩。四周茐绿环绕,山野寂静,微一风习习。俯栏眺望,聚水湖,像一个静静躺在谷底的大水盆,吸取天地自然之精华,在阳光下闪烁荡漾。 返程途经香严寺,在诸多景点中,它其实是最有名气的,有中州“四大名刹”之美誉。停留瞬间,匆匆一瞥,古群建筑林立,掩敝于苍松翠柏间,整个寺庙又尽在潇潇翠竹的包围之中,松柏竹相映,更显其幽静秀丽。 沿原路返程,好友开车蜿蜒而下,天边不知什么时候升腾起大朵乌云,叠嶂的山峰在弥漫的雾里隐隐而现,心中陡然升起层层惆怅⋯⋯。阵阵山风吹过,仿佛有雨飘落,点点滴滴,似离人眼泪。想起了诗经小雅的巜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想无论沉默,或者眼泪,都不是告别的最好方式…… 阳光 2016年8月20曰

丹江,那年的夏
丹江,那年的夏
(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