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炼焦/鲍宗献/蔡连福/施文浩
施文浩,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余姚市龙山文艺馆馆长,其草书作品在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中获全国奖,隶书作品在第六届省中青年书法展中获银奖,刻字作品入展第四届全国刻字展,国画作品入展省第四届青年美展,入展省级以上展览二十余次,其中四件作品在同期学术刊物上选登。
独白: 只想写得各异一点点 心想在书海里远航,却一直在迷航。人说找不到北,我却连东在哪里也找不到。 这些年,净在瞎忙。 总在思考,总在寻找,总想写得各异一点点,称得上别样的笔墨语言。探寻、实践,更多的是奈何奈何。在历代书法作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潜质,又能据此而生发一点水花的范本,是我的愿想。在姑且称作为“二王”的书风里,已经是熙熙攘攘,同质成片,我就不扎堆了;在小楷的领域里,从钟繇到魏晋墓志类的小字,耗尽心力,二十多年,练得一个“小”字,却无觅一丝气息与格调;纯属偶然,得一石刻、砖刻,像是隶书,纯线条,一根一根一横一竖,技法内含,难度很大。我参以国画实践中的墨法,倒现一些灵光,用大笔写细线条,藏力于万毫之中,凝练二字倒是确切不过;至于用墨,那全是画中习来,用墨难于用笔(潘天寿语),是有道理的。自制宿墨,晒、泡、烧、研、磨,显现了粗砺浑朴之美,水化而墨沉,不见污浊,且显透亮与清华。此次小展,多以此类示之,当作是探寻实践一得吧。 施文浩 于余姚市龙山文化艺术馆 丁酉初夏




















前言 一次在微信里与蔡兄聊起书法,感慨于书路艰难,颇多共鸣。学书三十余年,面对传统,浩渺无边际,入既不易,出则更难。于是想到了找几个朋友一起来做深入交流,办展的动机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这一代人,学书之初远没有现在这么便捷,好在生活经历多少弥补了一些不足,所以学什么总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感受,不太容易受时风左右。四人中,炼焦兄于二王一系深入较深;连福兄喜欢带着想法去亲近传统正脉;文浩兄喜欢质朴而有趣味的东西;而我向往自然书写的文雅之气。 四人想法不同,风格各异,而于书法传统则视之为生命之源,不敢有一日背弃,故此展名曰“传统下的独白”。 既曰“独白”,自然要带着思想去写。我们的初衷是带着有别于以往的新想法去解读传统,去表达自我。怎奈智力不递,三十余年之积习难改,传统之精微难窥,只能如瞎子摸象,稍有发现,便算不负此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