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龙的传人,龙门弟子,龙文化爱好者,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2017年7月29日,农历闰六月初七,星期六,晚上九点由《龙经》专职讲师龙竹先生和《龙经》专职朗诵主持艳玲龙为大家朗诵并讲解,和大家共同学习中华龙学创始人《龙经》作者中国画龙第一人龙黔石先生的8000年中华龙文化《龙经》第124讲第三卷《民族龙》第53、54节, 《基诺族 住山上》、《德昂族 崩龙族》。
艳玲龙为大家主持和朗诵《龙经》第三卷《民族龙》第53.54节 《基诺族 住山上》、《德昂族 崩龙族》
基诺族,住山上。 基诺山,普洱茶。 家崇拜,诸葛亮。 敬舅舅, 刻竹记。 祭大龙, 行四乡。 龙唱戏,又天亮。
德昂族,崩龙族。 祭龙神,不离茶。 家家都,爱茶花。 唱古歌,此间有。 古风俗,凤耕田。 龙阳塔, 龙在家。
龙竹先生为大家讲解 《龙经》第三卷《民族龙》第53.54节 《基诺族 住山上》、《德昂族 崩龙族》
基诺族,住山上。 基诺山,普洱茶。 家崇拜,诸葛亮。 敬舅舅, 刻竹记。 祭大龙, 行四乡。 龙唱戏,又天亮。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民族意识上,他们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伐南中孟获的军人后人。
有关基诺人最早的记录为明末清初,因基诺山地区盛产普洱茶故在此时有大量汉地商人来往,并借此向推广了相并的农业生产式艺。 清雍正七年,中央曾在此筑有砖城,屯兵500,但后因瘅气甚恶故而裁撤,此后该地区以土司制度,设有攸乐土司后因该地区的傣族土司用武力对合合并统治。民国时期设有保甲长但多以傣人为头目,故该地区有发生以基诺人为首的多民族暴动,后以车里县县长撤职查办,并免3年税赋收局。 有关基诺族汉文献记载史于清代。据考,因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山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砖城,带“马步兵丁五百名”驻守。但六年之后,因瘴气厉害而裁撤,委任基诺族头目为攸乐土目,管理基诺山区。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对基诺山已实施统治,传说傣族召片领曾拜认过司土寨的基诺族长老为干爹,还娶过一个基诺族美女为妻,并生一子,后来此子当了召片领。傣族土司在基诺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级基层头人,而且还以前、后半山为单位,任命两个金伞大叭,各赐以金伞一把,鋩锣一对,锁链一条。每年这两个大叭都要在金伞的张盖下,在手持铁链、大刀和鸣锣开道的随从簇拥下,巡游各基诺族村落,以宣扬傣族召片领的统治权威。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在操腰的领导下,联合瑶、哈尼、布朗、汉等民族进行反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在1949年以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阶段渡阶段,由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约也只有300余年历史,21世纪初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还相当多。如在隆重的“上新房”仪式中,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在成语和古老的祭词中有“母亲是家长”的古训;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至今人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折叠“祭大龙”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阿嫫尧白死后,基诺族悼念了她十三天,现在的"祭大龙"就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祭龙这天,全寨人不得外出,寨子里不许唱歌跳舞,不许大声嬉闹,外寨人不得进寨来,违反了这些,就是对基诺始祖阿嫫尧白的不尊敬,就是违反了基诺族的礼俗。 祭龙的第一天由卓巴、卓生带着各家家长在寨外的祭祀房里举行祭祀仪式。先在寨边一棵固定的大树上剽一头水牛,又在寨外水塘边上杀一头母猪、七头小猪,杀牛后要把一截牛尾巴挂在大树上,将吃掉肉的猪头骨供在水塘边上。 祭龙时,卓巴要宣布禁忌,主要内容是: “不参加祭祀者,不遵守禁忌者,在前面摔倒会摔掉下巴骨,在后面跌倒会砸破脑袋,在左边跌倒会摔断筋巴骨,在右边跌倒会跌断腿,碰见豹子会被豹子吃掉,碰见老虎会被老虎抬走,上树会摔下来。” 祭祀后,每家分一块肉拿回家,割三块三指宽、十二公分长的瘦肉烤干,第二天清晨,把三块烤干的牛肉和烤干的小鸡送到长老家。中午,长老家的人在家门口大喊三声:“哈着哈一哈、着哈”(意即来吃饭了),各家家长就到长老家吃饭。饭后,长老派人到各户去收米,派去的人带着一只能装一斤米的竹筒。各家的米用竹箩装着,摆在篾桌旁,收米的人到来后就把米装在竹筒里,堆得冒尖,然后用竹片左右扒、扒下的米越多,预示当年的收成越好。 祭龙的三天中,全寨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还要封锁村寨交通,在寨门口立两个木桩,禁止一切人员出寨,外寨人也不得进寨。妇女第一天禁止出门,违者要受罚。基诺族认为进寨或出寨都是对创世纪祖母阿嫫尧白不尊敬。在这三天里,男人们在寨里讲故事、讲风俗习惯、讲生产,老人们做蔑活,妇女们做针线、纺织织布。 祭祀结束后,各家走出村寨,去察看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有无灾情,能否丰收,察看完毕要把情况向卓巴汇报,检查时若发现灾害,一般的灾害各户自行祭祀,若遇大灾害则要杀白猪举行全村寨的祭祀活动。 亚诺寨祭大龙的方法与上述巴夺、巴亚有些不同,他们禁寨三天,即第一天、第二天和第四天。禁寨日不得下地劳动,第二天则可下地劳动。不剽牛,而是由村寨长老派人拿着一只鸡、一盅酒、一升米到普米寨去祭祀神刀。据说这把神刀可以砍断流水,凡遇久雨洪水泛滥可以祭刀求晴。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折叠砍刀布 基诺族妇女善于纺织。当你走进基诺山寨,随处都可以发现:在村头寨边或田间的小路上,一个个基诺族妇女无不用纺锤捻着线,两只灵巧的手时开时合,时上时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间就化为一根根均匀的银丝。基诺族的布料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 ”。基诺族还喜欢染牙,这也是一种美,染牙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嚼食,时间久了牙齿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这种方法染的牙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另一种方法是把燃烧的花梨木闷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涂在牙齿上。受傣族影响,基诺族也有文身的习俗,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进鬼寨和祖先会聚,只能当野鬼,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爱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经验者来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这种方法是年青姑娘们谈情说爱或结婚打扮时喜用的办法。1949年以来,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迷信思想的消除,文身绣脚的习俗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文化交流的广泛,汉族时装也成为基诺族青年人喜爱的衣着。
德昂族,崩龙族。 祭龙神,不离茶。 家家都,爱茶花。 唱古歌,此间有。 古风俗,凤耕田。 龙阳塔, 龙在家。 德昂族,也称为"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中国一侧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错而居。“崩龙” 一词来自傣语, 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一是“ 亲家” 多;二是顺水逃走的人”。这一称呼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有关记载, 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崩龙”是他称, 而非本民族的自称。很多崩龙族干部、群众对其本身称为“崩龙” 颇有意见, 认为“崩龙”一词容易勾起历史上民族间不愉快的往事, 不利于增强民族团结, 并以为他称再好也不如自称亲切。 崩龙族内部各支系自称有“德昂”、“尼昂”、代纳昂”、“勒昂”、“奈昂”等。 选择“ 德昂”为崩龙族的族称的理由是:首先, 三分之二的崩龙族人民都自称“德昂”;第二,“德昂”一词本意是“石岩”,无贬意,且汉语“德昂”二字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第三,崩龙族改称“德昂”,其词根与“尼昂”、“纳昂”、“勒昂”、“ 奈昂”等相同,不影响该民族内部其他各支系的自称。 根据德昂族干部、群众以及有关地、州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一致意见, 为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国务院于1985年9月17日批复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报告, 同意将“ 崩龙族”的族称更改为“ 德昂族”。 中国史书多认为德昂与佤、布朗等民族是汉晋时期云南濮人的后裔,唐宋时期被称为扑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东华录>,光绪<永昌府志>等书称他们为“崩龙”,当地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 历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带以武力称雄,特别是在12—15世纪时,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齿国,更是称雄一方,后来逐渐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长时期只能靠租种别人的耕地维持生活。德昂族人民深受傣族土司的压迫,1814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捣毁了土司衙门。19世纪末,与景颇等民族一起驱逐了入侵我德宏边境的英帝国主义武装分子,夺得一面英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根据德昂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一部分实行和平协商土改,一部分通过走互助合作的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四十多年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务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说起濮人,在古代他们多住居云南的西南部地区,即史书所说的古“哀牢国”旧地,是个“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大理,保山、德宏、临沦,西双版纳等地、州。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中又分为“别列”、“梁”、和“汝买”三种方言。他们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部分地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 折叠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就形成了“古歌”,如<达古达楞格莱标>(古代先民的传说)、<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 德昂族的民间歌曲,有山野间古歌的歌、情歌、婚嫁歌等。 山野间唱的歌,一般不在家里唱,多在田间劳动、山中砍柴、放牧时唱,内容较广泛,有见景生情的抒怀,也有男女青年的情歌对唱等。曲调类似汉族的山歌,节拍多为混合节拍,速度较自由。 情歌,各支系有不同称谓的曲调,如若静支的“若格木外”(意为对唱的话),来弄支的“色克”等,多用于表达爱情,有男女初见唱的赞美歌,相互问答的对答歌,表示思恋的想念歌等,也可唱其他内容。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独有的,其步法,形式基本与象鼓舞相同,击敲时把鼓绳挂在脖子上,水鼓抱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两手相互配合,击出节秦。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紙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间不許別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龙在不同的地域民间故事 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食人恶魔的妖龙,也有繁衍人类的先祖。 在流传地极广的佛经故事 《萨省腊莽鉴》———《达光萨王国的建立》一章中,留下了一个邪恶的龙的传说,故事讲述道: 在地处伊洛瓦底江畔的达光萨国,国王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美丽如天仙的女儿。公主长到十六岁,国王和王后为其招赘了驸马,可是七天后 ,驸马便在夜间神秘死去。 国王和王后为此事日夜焦急,不久就双双离开了人世。 国王去世后,众大臣只得请公主出来摄政(这就是历史上的德昂女王),并积极为她招赘驸马。 可是接连招赘的几个驸马, 都在招赘后的第七个夜晚暴死,谁也不知道他们暴死的原因
来与公主欢爱一夜(德昂族民间传说在建造王宫时,宫殿中有一根空心的柱子,妖龙就是从里面钻出来的),那些驸马均死于妖龙之手。 “龙阳塔”标志着德昂族人民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象征着德昂族人民的纯洁、善良、勇敢。本文从德昂族与龙阳塔简介;龙阳塔的传说;雕塑龙阳塔的必要性;龙阳塔分布我州及造型特点;龙阳塔传承所受到的影响;雕塑龙阳塔的作用及文化意义这七方面来浅谈德昂族“龙阳塔”的意义及其价值。

龙黔石先生感言 感谢龙竹的精心讲课,艳玲龙的精彩主持,感谢各位龙弟子和龙的传人的严肃享受听课!弘扬中华龙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让中国中华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龙! 

《龙经》宣讲团成员名单: 团长:龙黔石先生 副团长:巴湘先生 副团长:屈秉权先生 秘书长:蕾龙女士 《龙经》专职讲师:龙竹朱国庆先生,胡晓奇先生 《龙经》朗诵主持:明龙女士,仙龙女士,艳玲龙女士 《龙经》后期文字图片整理转发宣传:方展开女士(缘龙) 监察:绣丽龙女士,沅江龙先生 总群管:龙竹朱国庆先生 群管:明龙女士,灵龙女士 《龙经》宣讲团

龙黔石个人简历 龙黔石大师,字云海、号天水,1952年生贵州省江口县,现居北京。 姓龙、属龙、画龙、书龙、刻龙,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赐雅号为“五龙”,即他又名为“五龙先生”,师承中央美术学院王森然教授和著名书画家卓然、肖劳、柳倩先生。 中华龙学创始人龙黔石大师现为北京龙促进会会长 《龙经》著作者龙黔石大师中国龙文化书画院院长 中国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中联国兴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清新文化协会副会长 北京凡凡清新文化发展中心艺术顾问 清新书画院名誉院长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中华龙文化巡展“爱心大使” 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画家 国际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 北京齐白石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员 国家一级画家 龙黔石大师现被文化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授予“功勋国画艺术家”、“世界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被国家九部委授予“中华画龙第一人”、“中华龙文化传承人”光荣称号。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龙黔石大师的主要作品--《中华九龙壁(魂)》,高5米、长20米。此巨幅画作,历经三年的艰辛于“龙宫”创作完成。无论从神韵、内涵、造型、色调上均有所突破和创新。画中还融入了不同时代、不同造型、不同寓意的有代表性的小龙,共计9999条尊龙。

艳玲龙作《龙经》第124讲第53.54节《基诺族 住山上》、《德昂族 崩龙族》总结语 非常感谢《龙经》专职讲师龙竹师兄专业独到的精彩讲解,更感谢和欢迎大家来到《龙经》大讲堂的专心收听与积极的交流探讨。 为了实现民族梦龙的梦,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进取,从每一天每一刻做起,祝福大家周末愉快开心,吉祥如意,明晚九点我们继续相约龙经大讲堂,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