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汉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7月26日 2017

探访山西古村镇(83):辛村——古太原县第一村,今人呼为柳家窝

— 原创 —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辛村地处小店东南12公里处,东接榆次晋中市,南临清徐县,属北格镇管辖区,人口近五千,土地约万亩,居住区域2平方公里,1500余住户。   明清至民国年间是旧太原县辖的第一大村。曾有"头辛村、二马村、圪地旮旯王郭村"的说法流传至今。其历史悠久,古同晋阳。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柳盗跖宅,在辛村,今人呼为柳家窝。跖,春秋时大盗,年九十而死"。,说的是春秋时期奴隶英雄柳下跖(山东人)从河南来到山西晋阳。在西山柳子沟山头插旗起义。辛村便是他来汾东时的吃住指挥据点。曾有"今人呼为柳家窝"之记载。

辛村旧址在村西南寺地。旧址处有一寺庙名植福寺。据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载:"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辛村原名已无可考,但它最晚建于唐代确有记载。五百年前因常遭潇河洪水冲刷淹塌,迁至今地,取名新村,因念重建家园之辛劳,改称辛村。

辛村由唐代起至明清,古建筑逐渐增多,寺、观、庵、庙、楼、阁、祠、堡俱全。由唐建佛寺至"植福寺",由元建"紫云观"至"观音海会",还有明洪武时建的"龙天庙"明末之"魁星楼"及清代建的两座"关帝庙"、"白衣庵"、"紫竹林""三圣庙""真武庙""文昌阁"(下层奉财神)"玉皇阁"(下层奉五道神)及遍布村内各街的几十个五道小庙。但其中多数建筑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而解放后人为的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实感可惜。幸逢改革开放,文化复兴,村中部分古建得以修整重建,古风文脉得以传承。

植福寺,始建自唐,历明,涂水涨没。万历二十四年,里人耕田获石佛于土中,重建。"植福寺"为南向二进四合院建筑。其规模宏大、美观,临近无二,于1982年拆毁后,现仅留过殿五间,在2000年修缮、彩绘,重塑佛像,殿前长老松一棵。将60年代和84年又两次入土,埋了将近40年才保存下来的石佛供于殿内,代为大雄宝殿。

紫云观,清乾隆14年5月重建为观音堂。北向与魁星楼遥对,是二进三合院建筑,前院有悬山顶山门三间,前后有廊,门额书"观音海会"。十字脊钟鼓楼分左右。

魁星楼:位于村子中心,楼阁南向,属二层建筑。下有1.7米高的砖石台基,并带券口供五道神。后部设石磴上阁。基座上部周有石雕栏杆,中有殿阁,前有歇山顶式宝刹,内奉文昌帝君,上有四柱承十字歇山项建筑四明楼。木阶上楼,内供魁星,总高7.5米。

砚池:魁楼东侧为砚水池。本为村中蓄水池。2001已石砌周边,边外栽花植树。

原有村北口的三圣庙,西口的关帝庙,东口的文昌阁(下为财神庙),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直至2002年才在各原地左右建起堵村口的大照壁。装潢一新,以壁代庙,奉原庙阁之神。

古时的辛村,土地肥、庄稼好、产粮多,经济繁荣,是有名的好村子。其主街上店铺多,各种作坊应有尽有。还有闫、何、张、牛、胥、康几家在附近县市或口外经商,比较富发,村里历来就有塾学,注重教育,出过不少秀才、举人。这些晋商和有功名者在村中建有旗杆院、高房院、窨子院、当铺院及挂有"名标天府"匾的大厅院。后其中多数被拆改为平房,但大厅院基本原貌尚存。院门内结构完整,三门木刻及两侧砖雕花卉精致。由于当时辛村寺庙多,建筑好,民宅整齐,村容雅观,也是成为"头辛村"的因素之一。

在遍布全村的古民居建筑中,最典型和有规模是胥家古民居,人称大庭院。   这座大庭院坐北朝南,三进三出,是个里五外三的四合院。大门有双柱挑角门楼,上有镂空木雕雀替,刻着香炉、宝瓶图案,特别是左右两边的龙头,左边口衔眼镜,右边口衔古筝。雀替上的造型寓意了高贵吉祥、富贵平安、香火不断、后继有人的美好盼望。

推门进去,迎面而来的就是镶嵌在外院东房山墙上的砖雕影壁,高四米有余、宽不过三米。影壁下部为基座,中部为福、禄、寿三星。三星左上角为祥云仙鹤,右上角为松树,寓意松鹤延年。右边为梧桐树,寓意人才竞出,左下角为寿石、芭蕉,寓意招福。三星脚下为水浪纹,寓意福禄寿如海之水,深远广大。三星左、右两旁为一副对联,上联:山葱水秀竹安居德知仁之趣,下联:松茂竹苞为大厦昭栋梁之材。对联左右两边为竖条形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 影壁上部有四层,从下而上,第一层中为篆书“寿考维祺”,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寿,意为长寿,考,意为老,维,意为是,祺,意为吉祥,“寿考维祺”,意为高龄老人多吉祥。“寿考维祺”左、右为鼎、瓶,寓意一定(鼎)平安。两旁为如意吊荷叶,寓意万事如意,成就大业,如意吊荷叶上边为蝙蝠图形,寓意福祉永存。两边为茶壶、茶杯,酒壶、酒杯,意为天长久,寓意荣华富贵,永久长在。第二层,中为砖匾“双肯居”,傅山书,“双肯居”出自《幼学琼林》,意为父亲要盖房子,而且已经设计好,儿子不肯打地基,更不肯盖房子。这里反其意用之,形容子承父业,儿子能和父亲共创家业。匾框中为蝙蝠图形,寓意福祉永存,匾两旁为水浪纹,寓意“福如东海长流水”。第三层为影壁顶,以砖喻椽,上扣猫头滴水。第四层为影壁脊,中为荷花图案的花脊,意为连生贵子,并启示后人要有“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   一个影壁,深入地再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看上去都是一些简单的图案,院主人就是在这些图案上寄予了美好的追求、待人处世的准则以及对后代的教训警示。

影壁前左转,进入前院二门为双柱硬山顶门楼,两边隔墙下部中间为门神、土地祠。门额横匾“视履祥”。意为做人做事要坚持讲礼义走正路,事业就能事半功倍,家庭就有大的吉祥和喜庆。

三门门楼精美壮观。四柱支持两柱承托起重昂斗拱、龙形要头门楼,斗拱昂头上都有木雕吉祥图形。门楼两边隔墙的前后都有砖雕。正面右为耕读、松鹤,左为渔樵,鹿鹤。背面为孔雀戏牡丹。

后院,只剩东、西各五间单坡硬山顶瓦房。正厅的五间房在二十年前全部被拆掉了,只留下几根柱子孤零零地倚在墙角。

其实,这座大庭院也是胥家老宅的一部分。二三百年的历史中,胥家在这里住了有五六代人。胥姓家族于明代永宋年间从洪洞大槐树底迁来,自移居辛村立先祖胥宽至今已有二十三世,历经近600年,基业兴隆、家族旺达、人寿俱增。大庭院约在清初(公元1644年)由胥家第14代胥向均、胥向汤创建。   胥家是一个大家族,开枝散叶,枝脉众多。除了为官者,一些胥氏子孙也有经商者,走西口,做大生意,但至于从事什么生意,现在也不太清楚了。只是从家里留下的一些东西,像帽盒、皮箱之类的,依稀还能看得出商人的身份。 胥家老宅最大时,有十几亩地,除了几座主院外,还有场房院、书院、轿车院。现在除了大庭院之后,其他的全部拆了,建起了新房。西南角上的院子,曾是胥家的厂房院。

辛村人每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最迟添仓,较农闲时期及以"植福寺"、"观音堂"所起,延续多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十九是北格会,故推后十天)与七月三十日南北两大庙会,都是跨月会。明清时一赶三天,名驰晋中。除了各类物质交易,配合节或会,还要请班子唱戏、唱秧歌、演杂技、赏歌舞,几乎年年有。正月十五点灯山,放焰火也是农民一乐。与此同时,还有五花八门的民间文艺表演,妻、热闹非凡。使人赏心悦目,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 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6万 投诉
探访山西古村镇
本专集共有 100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原味古村镇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村镇,迂回曲折的不朽传说。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山汉
创作 230 粉丝 181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5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