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村,位于盂县和五台县的交界处,这里海拔1800米,地势险峻。是阳泉最北的一个村庄,距离阳泉市区120公里。根据“骆驼道”字面意思,“这里应该是远古时商人骆驼队的必径之路”。还有一种说法,据当地老乡说村子背后的山像骆驼的峰,所以村子起名叫骆驼道。
骆驼道村藏于大山之中,是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古村落。整个村庄群山环绕,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据村里老人梁介绍,骆驼道村有“三奇”: 一是房屋奇。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都用石头垒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石头贯穿了整个骆驼道村人的生活,从房屋到生活工具,村民们都离不开石头,比如村头用来洗菜的石槽,磨面脱谷的石磨,下雨天村民在农作时用来避雨的石屋等等。不过还是石头砌成的房屋院落最为称奇,村里的古老院落大多数保存完整,明清年代建筑居多。房屋的主体结构全部由山上的石头砌成,窗户及门栏也是由山上的树木制成。房屋完全用不规则的石头堆砌而成,墙外只用少量的黄泥填缝,靠挤压的力量使房子经久不塌。当初,村民们用石头代替砖、代替土坯,建起自家房屋院落,用石块和泥土建筑的房子讲述着农耕时代先辈们的智慧和血汗,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村中有一处存世400余年的老宅,就是“梁氏宅第”,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的二层楼四合院。这一处身在晋地大山半腰的民居徽派建筑风格明显,青瓦下,砖雕、木雕、石雕完美结合有机统一,足见当年宅第主人之富足与见多识广。







二是道路奇。村里的大小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村民就地取材铺设了道路,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顺着青石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虽然青石缝隙间有水泥加以固定,但难改村子古香古色的原貌。铺满青石的蜿蜒石阶,每个石阶都大小形态各异。令人称奇的是,站在村中央,全村四纵三横,共有七条主要的石阶街道,通往各家各户,却没有一条死胡同。 村子里的道路,实乃名符其实的骆驼道,曲折、蜿蜒、盘旋的街巷无一例外仅能容三人并肩而行的宽度,也就是古时一头骆驼驮了商品可以从容通过的宽度。虽然耳中已听不到驼铃声声,但“茶马古道”的特征分外明显。






三是大树奇。骆驼道村是建在一整块巨石山上的村庄,树木很难生长,然而村里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三个成人也合抱不住,树龄少说也有千年。但是这位历史的见证者还是那么枝繁叶茂,每年吐露出绿叶,迸发出生命的活力,郁郁葱葱地庇护着村民们。


骆驼道村有上千年的历史,村东南有盂县通往五台县的古时要道,曾经是晋商到口外的必经之地。明清五百年间的中国四大商帮之一的晋商,往返于山西的关内关外从事贩贸活动,驼帮是晋商中以骆驼运输为主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商帮之一。晋商在往返于忻州、大同时,骆驼道就成了商帮的必经之地。骆驼道山路蜿蜒曲折,驼帮商队从梁家寨的滹沱河出发,翻越牛道岭骆驼峰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因此骆驼道村就成了驼帮的休息驿站。如今,驿站已全无踪影,古道仍依稀可见,骆驼道村可谓是北方“茶马古道”的遗存。





骆驼道村最早的居民是胡姓和罗姓,后因山区贫穷搬迁至别处。梁姓人辗转最终定居此地。村中最多时,有300多口人。目前村里在册居民100余户、200余口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已走出山村,,在村留守的不足50人。






骆驼道村没有都市的喧嚣与烦乱,只有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宛如置身世外桃源。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具有独特地理条件和位置的骆驼道村也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摄影、绘画、采风、访古的游客。古朴的村貌和淳朴的民风以及原始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外界的探访兴趣。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 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