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纪行之二
——拜谒托尔斯泰庄园
文·撮影/欧阳飞
托尔斯泰庄园坐落在俄罗斯图拉州的雅斯纳亚·波良纳镇,距莫斯科195公里。 图拉是个朴素的小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但是一提到图拉,俄罗斯人自然会想到图拉的特产:枪械、茶炊(大茶壶)、图拉饼。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图拉就建立了制造武器的兵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前很长一个时期,图拉制造武器的知名度是很高的。武器制造每天都有大量的金属下脚料,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下脚料,图拉的茶炊产业便应运而生。所谓茶炊,就是俄罗斯传统大茶壶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材质有黄铜的、白银的、镀锌铁皮、不锈钢的、陶瓷的,形
状也是五花八门,表面都绘制着各种精美的俄罗斯民间传统艺术图案,琳琅满目,很有特色。随着茶炊工业的发展和本地人饮茶时喜欢的甜点食品,图拉饼(一种刻有各种图案、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甜饼)便应势发展起来,已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食品。但让图拉闻名于世的还是座落于图拉州雅斯纳亚·波良纳镇的托尔斯泰庄园。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作品等。他以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以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世界文学史中第一流的作品",被列宁称颂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就在这座庄园。

7月12日中午,我们在托尔斯泰庄园大门隔着大道对门的木式歺馆里享受俄式午餐小憩后,便冒着绵绵的细雨,带着敬仰、虔诚的心情拜谒了这座遐迩闻名的庄园。

庄园大门由两座大圆柱组成,圆柱顶端由与圆柱截面同等面积的绿色倒置莲叶的图型构成,与大门内左侧的湖景相衬,显得特别别致、淡雅、宁静。


进入庄园大门,一条由挺拔的白桦树拱卫着的林荫小道,略呈坡度笔直延伸至桦林深处。小道左侧是一方寂静安宁的池塘,她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池塘湖水呈暗绿色,湖面沿周树林环绕,枝叶垂波,莲叶浮绿,偶有几朵荷红翠染,在雨点和微风的掀动下显出丝丝涟漪,使湖水中倒映的景色变得斑驳迷离。大门入口处的湖堤边,设有一排木质绿色排椅,与湖景相映,周边环境更显得清静逸远。



冒着细雨,沿着泥泞的林荫小道前行,俊俏挺拔的白桦树把我们带进一处杂木丛林的空旷地,绿地花圃相间一栋十分朴素的乳白色二层木质俄罗斯式别墅小楼显得特别醒目,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栅栏、白色的楼廊、白色的台阶,盆花点染,楼顶绿叶垂挂,小楼旁几棵参天而立的橡树掩映出小楼的色调,静观之,景色静谧清幽,如似一幅俄罗斯乡间风情的风景油画。这就是一代文豪托尔斯泰60年生活、文学创作的故居。


随着导游的引领、介绍,我们进入小楼参观,窄小的房间布局,朴实的家俱,简朴的布置,虽雅致明快,但按时下国人的思维,很难想象这就是当时贵族爵位身份托尔斯泰的生活空间。特别引我注目的是:一楼著名的"穹室",里面保存着托尔斯泰当年的手稿和信件。在这里,托尔斯泰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教育的果实》、《活尸》 等不朽著作;还有二楼明亮的大厅,曾是莫斯科文艺界人士的活动中心。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托尔斯泰热爱音乐,当年的钢琴仍摆在原处。大厅的墙上有两幅托尔斯泰的画像,分别是名画家克拉莫斯科和列宾所作。旁边还有托尔斯泰夫人的画像。对面墙上是几位祖先的画像,基本忠实记录下了托尔斯


泰当时的社交活动、家庭生活、精神生活的风貌;特别是二楼的藏书室里,存有14 种文字的书籍2.3 万卷,据介绍有些书藉是屠格涅夫、罗曼·罗兰、高尔基等人亲笔签名的赠书。据说,托尔斯泰很早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浓厚的兴趣,在他80岁高龄时还学习汉语。至今,书架上还保存着几本孔子、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译本。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区别,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如何互正融和,一直以来是思想家、政治家、学术界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自然人也应该思考、正视这个问题,特别是我们游历异国他乡时,影响着国家、民族形象的文明规范行为……

离开小白楼,顺着庄园百年的弯曲小道,穿过当年托尔斯泰亲手耕种的几片苹果园林,在几棵挺拔高耸的树荫下,有一片二十多平米长椭圆的绿草坪,草坪周边围有一圈一圈低矮的小栅栏,栅栏外小道环绕,草坪中间有一方同样长满绿草的长方形土堆,没有修剪过的痕迹,这就是一代文豪长眠的地方。草坪旁没有碑记,无人守护,只有在接近草坪附近的区域有一个写着"肃静"的俄文小牌子,以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束小白花才表明这里是一块坟地。若没人提点,你很难想象这就一代文豪托尔斯泰长眠的墓地。据说,坟旁几棵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托尔斯泰小时候和哥哥亲手栽种的。孩童时,他的保姆给他讲过一个古老传说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童年的往事,在他嘱咐下,童年他和哥哥亲手栽种的树荫下便成了他永垂千古的归宿。一代文豪、一代伟人归土安息得如此平静、平淡,也许他对人生的生前身后人世沧沧就有了深远、透彻的思考……。我驻步墓前陷入无限的深思……

托尔斯泰庄园占地338公顷,这片贵族的领地是托尔斯泰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也是托尔斯泰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母亲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乔木、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郁郁葱葱。庄园至今还保留30公顷当年托尔斯泰最喜欢并亲自栽种苹果林。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劳动,他和农民们一道劳动栽树,在庄园中种满了椴树、云杉、白杨、桦树等树木,同时还种满了各种灌木丛。他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非常同情俄罗斯农民的贫困和疾苦,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改革俄罗斯当时的农奴制度,同时在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中获得大自然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思考。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当时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和空想,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二日
记于莫斯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