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ina Ma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7月10日 2017

[ 晋善晋美 ]游学之旅Day3 千年佛光,应县木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全塔耗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有一句俗语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有一种玩具叫做鲁班锁,几个不规则的木块,互相咬合成为一个木构的迷魂阵。浮屠和鲁班锁结合是什么样子?是山西应县的释迦塔。

直到20世纪的某一天来临之前,山西应县的释迦塔(又叫应县木塔)仅仅是个巨大而精巧的佛塔,在建筑学家眼中它价值无限,在百姓眼中它有神佛护佑,却没有人想到它的另一种用途。佛塔是为供奉佛家宝物而建造,而释迦塔的历史上,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维修记录,供奉宝物的记载几乎没有。

应县木塔和塔下的名吃凉粉滴溜~

应县木塔☔ 释迦塔的缠柱造结构

1966年6月18日,有人在木塔三层的佛座下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花式银盒。1974年7月28日,专业技术人员在检查各层塑像的残破状况时,意外地在四层主佛像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秘藏,银盒的来历随之破解。经过研究,这个银盒亦为四层主佛像处所出,是“文革”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胸部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下而未能取走的。两个月之后,检查人员发现二层的主佛像被人撬开,内藏宝物全被盗走。经警方侦破,偷窃者是一个维修木匠,他盗得的也是一个银盒并且已经卖掉。 被盗的银盒被追回来,两个银盒里的物品,先前谁都没有料到。这不是一般的佛家宝物或是辽代文物,而是佛家十分重要的宝物:佛牙舍利。第一个银盒内盛有七宝、佛牙舍利以及折叠的《释迦说法相》3幅;被追回的银盒里也是七宝与佛牙舍利。文物的整理鉴定在4年以后才展开。1979年7月,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组成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给应县木塔佛牙舍利做出了国家级的权威性鉴定。北京的荣宝斋承担了文物修复,荣宝斋77岁高龄的徐之谦为银盒仔细地写下了鉴定证书:“1966年夏季,木塔四层主像胸部木骨架的方形凹槽内,出六曲银盒,内盛七宝与佛牙舍利。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诸经大小异,木塔的七珍是金币牍、银片牍、铜币牍、香泥饼牍、水晶玻璃牍、沉香木牍、松香珠牍。佛牙、舍利俱指释迦牟尼遗骨。牙上镶嵌之细小珍珠、玛瑙即舍利。”

[ 山西应县木塔是谁建成的 ] 千年不倒翁——应县木塔 北宋末年,辽宋边境十分紧张。辽国多次想用兵征服中原,宋朝将士每次都拼死抵抗。 辽宋双方一次次地交锋,相持了很久。北宋朝廷的态度也是很不明朗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轻信的皇帝宋真宗一会觉得这派有理,一会又觉得那派有理,经常改变主意;而辽国却是对中原虎视眈眈,志在必得。如此几番之后,辽军终于战胜了宋军,长驱直入,进逼澶渊城下,宋朝大乱,主和派劝真宗割地赔款,迁都南方,主战派代表丞相寇准却准备“逼”皇帝亲征,鼓舞将士一举收复失地。真宗心里实在害怕,寇准一面避开主和派单独劝说皇帝,一面暗暗作好行动安排,一旦皇帝作出决定,立刻安排车马、侍卫并大加宣传,决不迟疑。也不知谈了多久,真宗终于同意了亲征,寇准松了口气,宋朝终于有救了,大家紧张地忙碌起来。他也是冒性命之危劝驾的,万一皇帝真有个三长两短,也绝不是那么好交代的,事实上,皇帝亲征比起坐守朝廷来危险性又大了多少倍呢。 真宗来到前线上,并且到了双方火拼的澶渊城下,将士们得知都非常感动,他们誓死保卫国家,保卫皇上,形势一下起了变化。宋军很快地退了辽兵,正待乘胜追击,真宗却不许了。原来他也并不想战,只是辽国贪得无厌,一定要让他连一隅江山也不保,他才动了气,加之寇准不停地劝说,他才亲征来到这里。而此时,辽军败退,正是讲和的好时候,条件也好谈,自己也可以早些回宫过安逸的日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真宗临走之前,察看了边界的地势地形,当他看辽国边境应州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古塔时,便下诏要求在北宋与应州地位遥遥相对的定州,修筑一座超过对方的高塔,以观察敌方军情。宋朝的能工巧匠们日夜苦干,终于将塔修至当时工程技术的极限高度,约84米。登高望远,料敌效果十分显著,而塔名也直截了当地被命为“料敌塔”。 于是,在蓝天白云的北方大漠之中,便巍然挺立起两座高塔,一木一石,遥遥相对,显得格外瑰丽壮观。 那么,激怒并启发宋真宗的应州的木塔,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塔呢? 原来这座木塔,叫“佛宫寺释迦塔”,因它位于山西应县,又称应县木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因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部用纵横交错的主柱、木环、深架、斜撑与斗扶相互搭连,因而它是现存最古老高大的纯木结构的塔,堪称世界一绝。塔高67米,外观五层,加之每层又有暗层,实为九层,修建在一个4米余的石彻高台上,底层平面呈八角形,直径达30米。第一层,门开南面,室内空间设计颇具匠心。内外柱间,是朝拜礼佛的通廊,中心佛堂上,有高约十米的释迦坐像,四周墙壁上绘有如来、金刚、天王及弟子,尤以飞天最为精美,每当饶钹空鸣,佛香氤氲,室内氛围顿时肃穆而神玄。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塔内塔外景色连通。塔内佛像形态各异,有的塑四方佛面向东南西北各方,有的释迦居中,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塔内并无暗层,因而十分宽敞高大。塔外均有回廊和扶栏,远望恒岳、桑干尽收眼底。据说最多一次曾有几千人同时登塔眺览。令人叫绝的是,在近十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木塔曾历经多次强烈地震和战乱,仍岿然不动。据载,元朝曾大震7日,近年邢台、唐山、内蒙及林格尔地震均涉及于此,于它都无丝毫的损害。1921年,冯阎军阀混战,木塔中弹两百余发,两根立柱折断,仍安然无恙。应县木塔,巍峨壮观又不失端庄秀丽,连同它传奇般的经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

都说山西好风光,去往佛光寺的路上看到的美景~

穿良田村落,走五台山西路,到达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 途中见浓烟滚滚让人揪心。

佛光寺距离五台山主景区30多公里。从台怀镇出发,走忻台旅游公路西线,途经龙泉寺、金阁寺、清凉寺,一路沿着下山公路行驶至豆村镇后,再沿乡村水泥路行驶约5公里,就到达佛光寺地处的佛光新村。周末假期,您不妨驾车寻访,去那里感受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定会给您带来惊喜。

与五台山主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相比,佛光寺显得有些冷清。但是,在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如果少了它,一定会失分不少。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同在五台山的南禅寺)。

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刹,喜欢古建的朋友无不到此朝圣。 现存的东大殿,则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因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发现其为唐代遗构而举世闻名,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建筑,大殿内保存下来整堂唐代彩塑和部分唐代壁画,值得一看。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1949年后,佛光寺得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五台山佛光寺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由于寺庙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再一次感受先辈们“咨嗟惊喜”的心情和“红日西沉,彤云满天,一座暇宇松柏掩映,昂首张翅,身披红光,北衬连绵山峦,巍巍乎,威威乎,俨然好一个名刹古寺”的激情描述......

一段美丽的佳话 佛光寺之所以蜚声海外,得益于梁思成、林徽因的重大发现。这段寻觅的历程,也被世人传为一段佳话。 早年有日本学者认为,在中国已经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唐代木制建筑了。建筑学家要想领略唐代古朴雄浑的建筑风格,得去日本才行。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一书中,发现了两幅描绘佛教圣地五台山全景的唐代壁画,其中偏远一隅的佛光寺引起了他的注意,直觉告诉他,这座寺庙还存活着,于是便按图索骥,来到了山西。 1937年6月末的一个黄昏,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驮着行囊,带着一个考察队在五台山附近踯躅而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唐代建筑。在老乡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偏僻清冷的“佛光真容禅寺”。 凭着学识和经验,梁思成断定佛光寺大雄宝殿是唐代建筑。发现佛光寺后,不少人都说,日本现存的唐代寺庙外观,简直就是佛光寺的翻版。 1941年7月,梁思成发表在《亚洲杂志》上的《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一文中说: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不仅如此,在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代的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们是独一无二的。 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极高的“四绝” 据说,北魏孝文帝当年造访五台山,走到南台山顶时,忽然看到霞光云涌,孝文帝以为是文殊菩萨的佛光,就在出现霞光的地方,建造了佛光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只有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历朝都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120余间。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四绝”。 寺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主建筑东大殿,该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距今1100多年,是全国现存的极少数木结构建筑之一,堪称国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这具门板,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东大殿内的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10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壁画中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都画得非常细腻。 大殿左右的四根梁下,遗留有不少唐朝人的题记,字迹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独特的佛像雕塑艺术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我国社会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在了解了佛光寺的基本布局后,独特的唐代佛像雕塑艺术也非常值得欣赏。 丰满的人体造型。在佛光寺佛像雕塑群中,其艺术造型无一不是丰满健壮的。这种丰满的造型与隋唐以前形成鲜明的对照。您可以逐次欣赏释迦牟尼、弥勒佛、迦叶佛等佛像,看看他们的脸、手、脚等,是不是有着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特点。 独特的秀美五官。与其他朝代不同,佛光寺塑造人物的五官有其独特的秀美。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造像人物眉毛较直,除个别外一般较短,双眉间距较窄。而佛光寺雕塑人物的眉均为弯弓形,细而长,弯度大,双眉之间距离宽。 优美的站立姿式。唐以前的佛前菩萨像都是双腿并立的姿式,而佛光寺的菩萨像全部都是S型的站立姿式,腰部稍弯曲,腹部微突起,有的向左弯,有的向右弯。这种优美生动、自由随便的站立姿式,使塑像充满了活力,显得轻松愉快。 浓厚的世俗文化。所谓世俗化,是与偶像化相对而言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少朝代,佛像塑造的特点多以偏重威严,面目呆板,佛座高垒,森严之极。但在唐代却日渐世俗化,不论释迦牟尼,还是文殊、普贤,不论阿难、迦叶,还是胁侍菩萨,都和蔼可亲、慈祥善良,使人容易亲近。

最美的风景在你我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792 投诉
牧人行歌
本专集共有 22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Selina Ma
创作 59 粉丝 119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2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