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楚龙吟老师 摄影:其人映像齐老师《墨·荷》 编辑:陈波
什么叫诗呢?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就是说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与情感的。"诗三百,思无邪",写诗的标准就是"真“。什么叫真呢?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需要一点点文字技巧转化成诗的语言,这个我们慢慢会说到。真,也是不要太卖弄文字技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那么怎么写好诗呢?有人说功夫在诗外,有人说功夫在诗内。哪个正确呢?我以为都对。"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悟,就是功夫外。刚才讲到诗要真,好诗的标准就是有真情,那么就需要大家的阅历去写出有深度的诗来。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言浅意深。 诗者,框幅之内展豪雄也。"框幅",就是功夫内了。也就是平仄了。诗依平水,词依词林正韵,新韵注明。这个已经达成共识,我就不多说了。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不押,(不押最好仄,押可以借邻韵。当然指押平声韵)每句话第一三五字在不违反孤平,尾三连平的情况下可以不论,允许拗救。
补充下,尽量不要尾三连仄。那么如果有时候实在换不了怎么办呢?我觉得也无妨,《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说过,若果然有了奇句,索性连平仄也可以不讲,记得王哲兄也说过"勿以驭马之具以缚飞龙之才"。所以《黄鹤楼》虽然出律,也号称七律第一。意境为上,当然,初学者我以为还是要遵循平仄的。即便是名家,大家也只能偶尔出,在有佳句的前提下。 诗词是统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应该包涵七绝(五绝),七律(五律),词,散曲,对联,古风,赋曲等等,有轱辘体,蝉联格,回文,,,,等等形式,那么我们怎么写呢?"术业有专攻",王昌龄独擅七绝,号"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而与太白相撷抗。所以我建议大家用己之长,没有必要全部掌握。就我本人而言,写七绝七律多一点,偶尔填填词。当然了,如果熟练了,大家也可以尝试多面去写。 不管是写诗,或者填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主题,不管是起承转合还是不拘一格的写,都必须围绕主题,或者咏怀,或者写某一种情绪(比如惆怅,感伤等),这个叫有篇。但是光有篇严格上来说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佳句,古人诗词浩如烟海,但我们不看书,也可以脱口记得"抽刀断水水自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等。诚如王国维所言,有句有篇方为佳作。
上面说篇,谋篇譬如对奕,上者争势,下者争子(字)。一首好的诗要如行云流水,这个就必须"炼"。"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什么意思呢? 炼字,一字活而整句出,这个又老调重弹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当然,还有"推敲"的典故。这个是炼字。那么什么是炼意呢?我们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通篇几乎都是名词排列,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起承转合,就是画面感,也就是典型的"炼意"。 那么什么叫炼格呢?我以好就是境界了,王国维说的诗词三种境界。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也就是王国维认为最好的境界: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格,也是风雅,须避开"细粹卑冗",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瞻而不疏。

再说说诗和词的区别。古人说诗庄词媚,因为词据我觉得最早可能源于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等,然后刘禹锡的《竹枝词》取材于民间,后来五代,北宋逐渐趋于完善。那时候的词是可以即席合节拍唱的,“檀板金樽",所以它押韵就比诗的范围要宽一点,可以通押,也就是词林正韵。 诗,词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在诗里边,比如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比如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等等这个叫有"我"之境,"我"在里边惆怅或者高兴。再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等等,无我之境也。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更难写,袁枚崇尚性灵说,认为有"我"更易打动人。我觉得都好,只要大家在某一范围内写到了极致便好。再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气势磅礴,喷涌而出,当然极好,但我们再读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情调,大道理。哪个好?我觉得都好。另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些都只是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景色,但也达到了相对的极致之美。所以无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小境界,大境界等等只要写到了相对的谐和,登峰造极便都好,大家只需要了解下,不必如王国维,袁枚等分到底哪种好。

另外再说说七律和七绝。七律的节奏可以舒缓些,七绝古人说劈空而来,缓缓而去。唐诗蕴藉,宋诗发露。唐诗气象卓绝,结句一般结合景物的力量来打动人心。例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宋诗发露,宋人一般喜欢议论,议论容易流于枯燥,说教,不过我觉得如果写出哲理了也不一定蕴藉比发露好。比如上边所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宋人喜欢注重议论,不过也不绝对哈,比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觉得这些也是议论。所以师无常法,蕴藉也好,议论也罢,只要情景相融,逻辑分明,都可以的。 七律舒缓,七绝必须剑拔弩张,所以七律理论上比七绝简单些,只是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我们也不像古人从小受过对对子的专业学习,这个我认为只有多看书,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大家可以借鉴这些名篇的对仗,另外尽量求意境,不要太追求字面的呆板对仗,要形如飞龙,破空而出。当然,我也做不到,但是大家都在学习中。"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七绝还是借古人说,起须有力,承须自然,转可以突兀但是必须合理,结如撞钟。举一首例哈。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连江夜入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起句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平明,(时间)送客(事件),楚山(地点),"孤"字本来是起韵,但也交代了人少,可能就王昌龄和辛渐(除酒楼人外),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炼的章法。承,交代辛渐要去哪里,但王昌龄用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去吴地,寒雨也和"孤"很谐和。情景交融。"洛阳亲友如相问",开始转了,因为再写去吴地就不曲折了哈,转到故乡亲友相问,这个天外飞仙,突起一笔,但也很合理。"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如撞钟,诗说了言志,也说了唐人以景状物,以"玉壶"的冰清玉洁来衬托,直入人心。所以大家可以借鉴古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写诗无他,多读,多悟。仅此而已。

上边我提到过逻辑,其实好的诗词除了有思想深度(这个多半是天赋了),最主要是造句了,最好不生僻,并且必须逻辑通顺。你自己写都矛盾,讲不通,怎么去打动别人呢?那么怎么逻辑通顺呢?我举例说明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不教这些副词很流畅有力。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悔教,有转有折。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借问,可怜,直入人心。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若,也应。关联词。 "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不为,岂能"。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为"多才俊",所以胜负"未可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却似,唯觉"。 说到这些副词,我觉得大家可以用好这些副词,强烈的视觉或者听觉对比来打动人心,我记得龙儿(天涯)一首中两句"今把杯中清浅水,来浇尘世最寒花",清浅浇最寒,所以能动人,容易记住,我发下龙儿诗大家学习借鉴也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