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情深:纽约实习感想 JHZ & YZ 时光飞逝,短短一个月充实的纽约临床实习即将结束了,我们也即将告别这个繁忙热闹但空气凉爽清新的城市了。从初来乍到的迷茫懵懂,到结束时头脑中已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并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觉收获着实不小。 这个月中我们跟着何医生实习病理科,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美国病理医生的日常工作,再加上何医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带教,使我们对美国临床医疗系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除此以外,我们两个学生还分别有机会见习自己钟意的第二专业包括内科和儿科,感觉亦是收获良多。总结起来,我们的感想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对美国的病理专业及病理科医生的具体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并不十分了解病理科医生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的工作到底有何意义。通过实习,感到病理科医生的工作对于临床医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的实例在实习中不胜枚举:例如对于常见的结肠息肉,胃肠科医生做内镜取下后,病理医生通过切片来区分其病理类型,如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及无蒂锯齿状腺瘤等,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病理医生的诊断,临床医生将是无法对症治疗的。再如一个很表浅的胃黏膜糜烂胃镜活检的切片,何医生在诸多的组织切片中发现了不典型印戒细胞的蛛丝马迹,并立即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即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病理医生的细致入微工作,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外,通过实习,我们感到病理科医生的工作是非常精细的,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极大的耐心。从大体组织的编号、处理、测量、固定,到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及放置盖玻片,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以至影响医生诊断。病理医生每天工作量很大,要看上百张切片,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可漏掉任何疾病的蛛丝马迹,没有长期艰苦卓绝的训练是无法做到的。其次,我们还了解到病理科与基础医学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用于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确诊、淋巴瘤的分型等。对于恶性肿瘤细胞,行萤光原位杂交来确定是否有染色体的异常,以便进一步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第二,通过与何医生的交流,增强了对于match美国住院医的信心。在来实习之前,自己对于自身条件不自信,考试成绩不理想、毕业年限过长及脱离临床时间太长是自己的硬伤,而自己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弥补上述缺憾信心不足且不知从何做起。通过每日在去医院诊所路上与何医生的大量交流,得知条件差但最终match上的例子也不少。虽然自身条件不佳,努力改善自己的性格缺点、加强面试实战训练、主动联系项目负责人甚至通过人脉来获得面试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积累及不断完善自己,这不单单是为了match,从长远看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及极其宝贵的经历。另外我们就一些常见的面试问题回答方法请教了何医生,均得到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许多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第三,通过与何医生的交流,对美国医生职业规划及出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这里病理住院医生要做4年,接下来还要做至少两个专科的fellow,一路下来要6年左右。上述训练完成后可选择医院做hospitalist,也可以去大学附属医院做医生或在私人诊所工作。与国内医生只能选择固定在某个医院工作不同,美国医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兴趣、需求来选择。我想这点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医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 何医生的执业方式就属于solo practice,身兼多个诊所的lab director.通过在不同诊所的实习,我们也有机会了解到在不同的社区,因为病人的social-economical status不同,医生与病人的交流方式,疾病谱,以及诊所的规模都有明显的差异。Flushing是一个亚裔为主的社区,在Roosevelt大街,除了大大小小的中文招牌的店铺,你还会看到许多用中文或韩语书写的私人诊所,规模一般不大,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两个前台,加上part time的麻醉医生就可以开业了,勤劳的华人医生每天可以看三四十个病人,一个Medical suite里可以有多个医生的诊所,条件也相对简陋。而在Long island 的诊所,画风明显不同,医生的办公室和Examine room分开,医生办公室摆满了个人喜欢的收藏品,走廊和OR装有音响,医生和护士兴致来了随时起舞,给人的感觉就是Life is beautiful。 美国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头疼脑热都是先去家庭医生那里就诊,家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不是要refer病人去看专科医生。很多人也会通过google来寻找专科医生,所以solo practice的医生在建立自己的reputation方面就要多下功夫。这可能也是在美国电视,报纸或者是高速边的广告牌上随处可见医生广告的原因。 第四,通过在儿科诊所的实习,了解到中美儿科方面的巨大差异。来美国之前我曾在国内的综合性儿童医院工作,儿科医生所看病人只是局限于儿内科领域。遇到诸如皮肤病、耳鼻喉科及精神科的患儿就直接转诊至专科医生看了,而美国儿科医生则很全面,除却传统的儿内科疾病,这些专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也要精通。另外这里和谐的医患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病人也很多,儿科医生很忙,但一切井井有条、按部就班。患儿家属对医生都是文雅礼貌的,医生都是累并快乐着,从未见患儿家属对医护吵闹谩骂等现象。通过协助护士录入患儿信息,熟悉了门诊病例系统,感觉简便高效。通过帮助查找核对患儿医疗保险信息,对儿科患者常用保险种类有了初步了解。 总之这一个月的实习是难得的、快乐的、有意义的。通过实习,增长了见识,也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些色彩。‘学而实习之’,书本知识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习的经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足见实习的重要性。 我们衷心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来! 6/29/2017 美国 纽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