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崆峒问道山
2017-6-28《陇上行》之十
崆 峒 山 诗 话
( 道 教 篇 )
摄 影 张 五 洲
崆峒山是三教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道教起源于东汉,思想理论基础是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 秦汉时,山上就有方士隐居,魏晋时就建有道教宫观。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主持,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天地人合一,视山水为挚友,这是中国古人独有的一种人生理念。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就是说,以山水为挚友也是儒家经典内容之一。回头再看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造成大不敬的负效应,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性和先进性。 所以,以山水为挚友的诗章,自古有之,如陶渊明的“性本爱山丘”,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登崆峒山抒情怀的,如清人张伯魁如此抒写:
太华平临输磊落, 众山同让遂峥嵘。 风尘不减登临兴, 到处山灵识姓名。
首句是说,华山天下险,但没崆峒高。的确,从海拔讲五岳都没崆峒山高,(泰山1524米,华山1997米,嵩山1440米。恒山2017米,衡山1290米),而崆峒山2123米。关键在后二句,我一年四季再忙再累,也不忘记登崆峒山,连崆峒山的山灵(山神)都把我们的姓名记下了。






有邀崆峒山同举杯的,如明人赵斌的诗:
月下独倾杯, 自歌还自和。 白云满地流, 伴我苍苔卧。
还有明人尹宇的诗:
高卧山云酒欲醒, 推窗欹枕听泉声。 起来顿觉诗思爽, 五斗峰头月正明。
你看,二位诗人,都是有官在身之人,但时常把崆峒山视为挚友,有酒同山饮,有眠同石卧,不是挚友,焉能如此?






有对崆峒山立大志的,清人安维峻,有《游崆峒山题》长诗一百句,其中四句:
长剑倚天磨, 隐喻崆峒志; 泾清鉴我形, 山静知我意。
安公,秦安人,清朝福建道监察御史,他痛恨李鸿章的卖国求荣行为,在14个月之中,连续上疏60余次,平均一月四奏,其中涉及到了老佛爷和李莲英,被贬新疆,三年后请还故乡。可知其人骨硬如山,秉性如山,气度如山,壮志如山,而誉为“陇上铁汉”。但是,这会他为什么却说“山静知我意”呢?这里可用鲁迅的一句诗作注:“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静是动的一种准备阶段。像崆峒山一样暂时静一下,这个心情我想崆峒山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信还可以问问泾河水吧,它时刻映照着我的心底和形态如同当年一样啊。这简直是与崆峒山肝胆相照,促膝谈心呢。若不是以崆峒为挚友,岂有此番妙诗句?






有与崆峒山同宿的,清代平凉回族诗人单好问,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有诗曰:
收来眼底千峰月, 坐断云中万仞山。 若使幽居无此意, 也同错误入尘寰。
意思是说,我假若不是常在崆峒山幽居的话,恐怕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枉入宦海歧途了。单好问,字希哲,弱冠补弟子员,学有专长,诗文俱佳,只是性情沉静,不慕名利,曾有一姓殷的大人要引荐他入仕做官被他婉言谢绝,从此常居崆峒山中,闭门谢客,读书著述。《崆峒山志》中录其诗词甚多。
——待续
(摄于二O一七年六月廿八日)






崆峒山诗话(风光篇)↙↙↙
崆峒山诗话(佛教篇)↙↙↙
崆峒山诗话(儒教篇)↙↙↙
《陇上行》系列共三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