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位于太行、王屋、中条这三座山的环抱之中。距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这里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这个村子现有50多户人家200多人,全是柳宗元的后裔,是少见的同族血缘世代聚居的古村落。 2006年,村里的柳氏民居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随后,西文兴村亦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柳氏民居系我国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后裔于明清时期所建。为一进十三院文人府邸,是一处极为罕见的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明清文化艺林。从院宅、祠堂、庙宇、楼台到木石雕刻、匾碣墓铭,无不蕴含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柳氏民居的先祖,为唐代河东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隐居在此。历经宋元两代,河东柳氏族人游居历山一带,时至明代永乐年间,河东绛州公柳琛携妻杨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兴村,距今约600年。柳氏民居真实地记载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发展史,揭开了河东柳氏家族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






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筑已大部分塌毁,现存完整的还有七座院落,仍具规模的明清残院12座。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多为坤、巽、艮门。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






数百年来,作为书香门第,柳氏遗风代代相传。柳氏民居以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见长。其建筑风格和遗留碑记,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书画碑刻、木雕和石狮又被称为"柳氏三绝"。

书画碑刻:在牌坊街的永庆门旁,两个斗大的字镶嵌在门侧墙壁上,左为"孝",右为"忠",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书。正门上,有明万历尚书王国光题的一副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柳氏后人无论做官经商,最喜结交的,还是这些文人学者。 柳氏民居现存名人书画碑四十余通。除朱熹、王国光外,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书画家文征明、方元焕等均在此留下了手迹。朱熹、文征明、王阳明的书法碑刻在北方非常少见,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而更让人惊奇的是,柳氏民居还保存着唐画圣吴道子及一代山水画宗师荆浩的的几通画碑,堪称国宝。除了上述众多名人书画碑刻外,柳氏民居还有楹联、家训、匾额、祭祖、记事、墓志铭、墓碑等碑碣百余通,皇赐御制碑八通,壁画26块,无愧一个艺术宝库。



木雕石刻:漫步柳氏民居,无处不在的木雕古刻,体现着柳氏家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院内每一道门楣、窗棂,每一根梁枋、斗拱,都蕴含着柳氏族人超凡脱俗的想像。仅各大院落的窗花图案就达40多种,故事木雕板块有百余方,各种石雕有上千块之多,竟无有雷同之处。这里的雕刻没有太多的规矩和束缚,一切等级尊卑的限制在这里荡然无存,龙凤图案随处可见。司马第院落门头上的九层斗拱,层层相叠、美不胜收,在我国民居中是最高的门楼;行邀天宠院落的门廊木雕,形色各异,争奇斗艳,共有30种含义;在这里,不论你置身庙宇殿堂,还是民居院落中,环顾四周,几乎满目都是木雕石刻饰品。那些精美的雕刻,成为柳氏民居的又一大特点。





石狮:狮子的造型自西汉传入中国,就为中国的百姓所喜爱,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在门前蹲上两个狮子,既有护卫之意,也求吉祥之福。柳氏民居现存石狮102个,几乎每座建筑前都有石狮。它们或蹲立在门枕石座上,或嬉耍在抱鼓石面上,神态各异,憨态可掬。神形比较接近唐宋时期的狮子风格,总体造型浓厚,雄狮威严傲视,母狮慈祥安静。既无皇宫大门前狮子的凶狠,也无南方民间石狮的滑稽,但在细部的处理上又敢于突破传统。例如,司马第大门右边的母狮子按传统形式应该是脚按一只幼狮,而在这里却是脚按绣球,而在胸前又卧伏着一只小狮,成为不分雌雄的形象了。大门两边抱鼓石上的小狮子和大门里影壁基座上的狮子形态活泼。它们或蹲或卧,上下相互呼应;或奔跑或跳跃,前后嬉耍着绣球。在这些小狮子之间有一根绳索将它们连结,在形象上增强了狮子之间的联系,避免在整体构图上的松散,在称呼上因"绳"与"神"谐音,因而使这些狮子得到了"神狮"的美名。 柳氏民居最有名的石狮是两座牌坊夹杆石上的八个小狮。它们神态各异,每只狮子都有着不同的寓意,被称为"教化狮"。 清华大学古建研究专家楼庆西教授评价说:在全国民居中找到这样完整的、形态多样的石狮是很难的,近期还没有发现第二处。这些石狮随着牌坊距今已经有45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由于石质较差而受到风化,但它们仍然不改昔日的神态。




柳氏宗祠 原建筑已被毁,今日的柳氏宗祠是几年前在原址上修建的。 祠堂前面有柳宗元的塑像,右侧是柳氏千年家训:“平天之术尽忠,传家法宝孝亲,族合勿分,贤德为纲……世代为官而勿贪,产业阔大而勿霸,金仓银财而勿欺,驷马之门而勿淫,以国为忠,以族为孝,以邻为德,以人为善,耕读以育子孙,乃吾族世代家规,勿违之。”

关帝庙 关帝庙是村里的主庙,始建于明朝复修于清。正殿供奉的是关公,关公的左边是他的义子关平,右边是武将周仓。关公像虽是帝王形象,但更和蔼可亲。因为柳宗元和关公是同乡,柳宗元的后代就是把关公当做自家人来祭拜。 关公殿的正对面,是一座戏台,这就是典型的庙会合一,在古代是一个村庄的公共文化中心,娱人娱神,人神共乐。 戏台底下地面上铺的砖,也有讲究。这砖的纹路,两边的砖横竖有序,中间则是斜着排放的,女的看戏到两边的阁楼上,男的站在两边,谁都不能站中间,怕挡着关老爷看戏。



魁星阁 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在魁星阁的城台卷门上,刻有“光照艺林”四个字,这里的“艺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柳氏家族的艺术精明,再就是指柳氏家族代代人才辈出,光宗耀祖。

牌坊街 在中国一共有三种牌坊:贞节牌坊、功德牌坊、成贤牌坊。 柳氏民居里的牌坊街,是我国唯一的两座成贤牌坊,取意:学到痴愚便是贤。成贤牌坊里都是全石仿木结构,看起来是木头,其实全是石头拼接而成。 第一座为“丹桂传芳”,是朝廷为表彰柳氏后人——柳騄在任时对朝廷所做的贡献,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赐予的,第二座为“青云接武”,是为表彰柳氏第六代柳遇春效忠国家,施德于民的功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修建的。更为珍贵的是,每座牌坊下面都有四只教化石狮,一共八只,表示了人从求学到入仕做官的八个人生历程。这八只狮子,被梁思成的弟子楼庆西教授在古村考察时证实,是国内仅存八只教化狮。


村口还建有文昌阁和真武阁,原来的文庙和圣庙已基本毁损。在这样一个小山村,竟然有这么多样而齐全的宗庙,并且把它们有秩序地组合在村口,这是其他地方少见的。


今天的西文兴村,村民已全部迁入现代化的新居。

柳氏的后裔与老屋合影。

安居乐业的柳氏后裔。

柳氏民居己成为西文兴村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柳氏后裔带来无尽的恩泽。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