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早晨 , 用 “ 薄凉 ” 两个字来表达较贴切 。一夜的雨 , 不知什么时候停了 , 路上行人稀少 。河岸绿柳 , 随凉风自在起舞 。拙政园前河里水乡味浓 , 小桥流水 , 游船儿娴静地待在水面上 , 等待远到而来的客人 。 好久没有晨拍了, 原本早起只为拍雨中小巷 , 或者湿漉漉的石子小巷 , 又或者补拍前些日子挂念已久着的幽巷在雨中的景象 。
雨过天晴 , 地面早已被风吹干。 凉风从家中窗户滑入 , 室内浊气被远处吹来的樟树香所替代 , 这样的日子来个回笼觉应该是最好的了。


苏州,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人也会诗意生活。种一支花,植一片绿,境由心造。美化了环境,快乐了自己。 随遇而安,宁静详和。



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从小处着手,点滴做起。 那么,苏州就是苏州人心中的大花园,花儿明亮的黄,娇艳的红,粗壮的水杉,庭园路上数百年的樟树。


水陆阊门,纤竹三二枝,一峰漏皱瘦透的湖石,己然是一座高耸的山峰。有山有水,山水相依。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乐水者智,乐山者仁。或者几株桃红,弱柳飞丝,漫步于北码头苏州民国风情街,仿佛回到从前遗失的美好 。日子一天比—天详和安宁 。 有好之者旁白 : 请勿动手,分享美好。生活是平凡的,幸福是永远的。 放下欲念,潇遥自在。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与其说苏州人心中都有一个造园的梦,不如说苏州人心中氤氲着中华文化之淡泊疏朗之格局与传统审美情趣。


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
苏州人或种植或嫁接的那一抹绿,就是林徽因所指的那一株菩提吧?

“ 外面好凉,权当散步了。朋友,你从北方来苏州么? 那你必经我家门口,或许正好看到我 。你在桥上过,我在桥下走 。此时我正向娘家而去 。好狗之人,开始溜狗了。在街头花园,音乐响起,大婶们晚练了。夜沉沉,不是景区,看不清四周 ; 偶见公交车,赶回家的人们匆匆而过,卖菜的卖水果的小商小贩倒是不畏困苦,坚守着 。有娘在,可以回娘家 。娘在,心里暖暖的 。幸福就在这平凡里 。…… 大多数的母亲并不一定要孩子优秀,但一定会干方百计让孩子健康,快乐 。长大的孩子们呢?

废弃的一大片绿地,未征求附近多个小区居民的听证,不声不响要建一个垃圾场,被居民们强行拦止 。放露天投影电视以吸引更多的人签名要求听证 。一个夏天至秋天的努力,取得成效了吗? 那些慷慨激昂的居民们去哪儿了呢? 原本绿荫成林,如今杂草丛生 …… 一列高铁从我前面的桥面上通过,隐约坐满了旅人 。朋友,你在里面吗? …… ” 这是小穆去年11月底写下的随笔《在路上》中的桥断。
其结果是,最近相关单位告示 : 复绿,请市民配合云云。

苏州人以合法的途径赢得了那一抹绿。这一抹绿,在苏州人心里,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更在苏州的人文里。抹不掉,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