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元、明以来,手工业和商业颇为发达,富商大贾迭出,文风鼎盛,科举人仕数冠于全县,人口多而集中。曾是阳城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商贸重镇。镇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有庙宇、城堡、住宅等,尤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和砥洎城最为出名。
沁河沿润城由北而南奔流直下,东河由东而西穿镇而过,注入沁河。沁河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几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如今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
砥洎城取位于沁河河心一天然大砥石上,三面环水,南依村镇。沁河在这段又叫“洎水”。远望其城,恰如砥柱,巍然屹立,击水中流,因而得名。当地老百姓俗称“寨上”。它以“居住”为本,“防范”为卫,因地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

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院中房屋多为双层,大部分设有楼道。正房亦有三层者,但屋身偏低,不设门和楼道,呈阁楼式。民居门额皆为“XX居”字样,很有点文雅之派头。









而砥洎城最令人惊讶的地方,是国内罕见的用冶铁废弃的坩埚铸成“铜墙铁壁”的古堡。润城镇冶铁业发达,并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他们用来自于冶铁业的财富构筑城堡,而冶铁后废弃的坩锅又成为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既坚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从城墙内侧,则可以清晰看到坩锅与石条混砌的特殊结构,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使人感觉这儿才是真正的"蜂窝城墙"。







东岳庙位于镇东西正街中段路北。始建于金,原有山门、钟楼、鼓楼、过殿、配殿、戏楼等均已毁,只剩献亭、天齐殿和两层后殿。

献亭为明代建筑,十字歇山顶,八角重檐。斗拱、藻井、石栏、石柱雕刻异常精美。 庙中建筑毁于文革,曾长期为幼儿园使用。现部分正在整修,山门、西配殿已复健,其他尚在施工。

东墙下老槐树及根下小窑洞门

精美的献亭藻井

等待修复的石雕躺在院子里

“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是一句流行于润城数百年的谚语,久居润城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好多年轻人却不明白个中道理。 可乐山位于润城村东部,海拔超过1500米,是润城东河的发源地。其主峰樊山距润城村约25公里。由于可乐山又高又大,在夏秋季节,阻挡了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温湿气流,产生积雨云,因而形成地形雨,并且极易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东河暴涨。东河一旦暴涨,由于河道水位落差大,润城村内河道窄,常常给润城造成灾害。




城,即润城村。沁河沿村由北而南奔流直下;东河由东而西穿村而过,注入沁河,向南流去。润城村是明清时期太行山中的一个工商业重镇,居民稠密,商贾辐辏,重修润城东坪玄武庙碑中所列捐金的店铺字号就有202个。据阳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润城是泽、潞、平阳、河东、豫北一带最大的集贸市场。”至20世纪30年代,润城村东河两岸仍字号林立,店铺相连,作坊无所不有,各种饭店、地方小吃自然很多。其中有不少饭店以卖煎饼和油馍等食品为主,所使用的炊具就叫“鏊”。 在信息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便根据经验总结成谚语来躲灾避险。在夏秋雨季,东河两岸的润城人都会把不常用的物品搬到安全的地方,只留一些必需的,以便于临时搬动。只要樊山顶上乌云密布--远在25公里之外的润城看到这种景象,就像给樊山戴了顶帽子--东河两岸的饭店小吃摊点的主人,一边嚷嚷着:“樊山戴上帽了!”一边马上揭下鏊,封好火,收拾店内的东西往安全地带撤离。等到东河水落下去,或过了洪水季节,再重新搬回去做生意。这便是“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




阳城《县志》又载:润城“抗战前,商业居全县各镇之首,是全县铁货产销中心。行炉、经商颇为发达……总计百余家,五百余人,不少人远赴中国各地经营商业。日军侵入,工商业备受摧残,趋于萧条”,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润城村东河两岸的各种店铺已经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润城镇“劈山改河”工程,迫使沁河从刘善山穿过,远离了润城村。夏秋季节东河暴涨带下的泥沙,由于得不到沁河水的帮助,便在村内的河床和东河以南的沁河故道里淤积起来。如今,就连那些店铺的遗迹也被埋在了厚厚的泥沙下面了。也难怪年轻人不知道,不明白这条谚语了。









这样的坩埚墙壁在润城随处可见。






润城镇,这座享誉久远的历史名镇、商贸重镇, 2010年7月,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 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