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 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然村,由于明代后期战乱较多,于是湘峪村的明代名宦孙鼎相及其兄弟为防御外敌,保卫家园,带领村民们把村子修筑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历经近四百年,被专家、学者们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享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 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村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堡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古城共有三座城门,现保存完整的有南门和东门。过得桥来,从古城南门而入,便可以看到城墙的内墙里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这就是当年用于防卫城堡的藏兵洞。洞体由坚固的明砖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汤和石灰粘连,非常结实。在每个藏兵洞内都设有拱形窗户一个,直面城外,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湘峪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体坚固,它既节省了城墙的建筑材料,同时又增强了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藏兵洞内还设有通道与城墙顶部和"帅府院"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湘峪古城藏兵洞,以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而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



城堡外围的护城河,成为阻击外地人入侵的天堑。过去只能乘渡船进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湘峪城堡,一旦城门被攻破,守城士兵便立即关闭两道侧门,站在城墙上用弓箭、滚石、擂木等攻击敌人。据说李自成曾亲自带兵围攻过这里,也未能攻破,无功而返。


古城里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




中街上的过街楼,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别有的风韵。每一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街巷接着城墙。很多院内都设有小门,院院互通,倘若外人进入,虽能曲径通幽,但总摸不清门户通道,如进迷宫,无所适从。一旦敌寇来犯,村民就可以利用这些曲径迷道与敌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穿行在这些深宅大院间,但见青砖砌墙,黄泥敷面,带着岁月沧桑的裂痕,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古城内现遗存有大男院、小男院、孙氏祠堂、棋盘院、绣楼、书房院等多座古院落,而“双插花院”及孙鼎相和他儿子住过的四合院“三都堂”是古堡中最为有名的建筑。深藏于小巷中的“三都堂”院门口,只见正门上方赫然高悬着“四部首司”的巨大匾额,虽然早已褪了颜色,破旧斑驳,但仍透着一丝往日的威严。“三都堂”主楼高达五层,雄伟高耸,彰显出主人的威望。










随着历史的沧桑变化,很多老宅院内已杂草丛生、破落不堪,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村子里的年轻人许多已搬走,留下的那些恬淡的老人和无邪的孩童仍旧住在城堡里,静静地守护着家园。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为了发展旅游,对湘峪古城进行了修复开发,基本恢复了古城的原貌,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假古董建筑,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如何能共生双赢,实在是个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的问题。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