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在数千年中骄傲地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只是在近二三百年才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而落伍了。但是不能否认:“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语)。 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树起古代科学家的丰碑,国家邮电部门自1955年起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共四組。然而,从1955年发行第一组到2002年发行第四组,时间竟跨越了47年!
一. 中国古代科学家 (第一组)
誌号: 纪33。1955年8月25日发行。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的第一组,全套4枚,并发行同图小型张4枚,主图均依据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创作的科学家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的画像进行设计。

张衡 · 东汉天文学家

张衡是中国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他改进了浑天仪(即现代的天球仪),利用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能在室内观测到恒星的位置。他还设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张衡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所作《四愁诗》、《二京赋》等诗赋均为世所称道。



祖冲之 · 南北朝数学家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父祖皆谙熟天文、算学。祖冲之少传家业,青年时代入华林省,从事学术研究。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最重要的成就是计算机圆周率。他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个结果领先于西方国家约一千年,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才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创制了《大明历》,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他还采用了391年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突破了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传统方法。


僧一行 · 唐代天文学家

僧一行是中国唐朝著名天文学家、高僧。21岁出家为僧,后成为唐代密宗的一位领袖。一行博览经史,尤精天文历法。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还组织了全国十二个地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并根据南宫说等人的测量,算出地球子午线上一度的长度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

李时珍 · 明代医药学家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医学与药物学家。22岁开始行医,他发现当时有关本草的著述缺乏系统,并且有许多谬误之处,便决心进行整理。李时珍通过实物考察和深入民间采访,并参考历代医药文献800余种,经过了27年的努力完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还著有《五脏图论》、《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


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 (第二组)
誌号: 纪92。1962年12月1日发行。
“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的第二组,全套8枚,全部采用四位古代杰出科学家的画像和反映他们科学实践活动的图画作为图案,古朴典雅,令人起敬,让人自豪。


蔡伦 · 东汉造纸术

蔡伦,东汉桂阳人。他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造纸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

这枚邮票有错票。▼


孙思邈 · 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郭守敬 · 元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顺德邢台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八大科学家一。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年,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他还是一位水利专家。


沈括 · 宋代科学家

沈括,浙江钱塘人。他博学多才,在天文、地学、数理、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一生著作颇多,共计35种以上,其中晚年为后人留下的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炼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



三. 中国古代科学家 (第三组)
誌号: J58。1980年11月20日发行。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推介四位古代科学家,分别为:水利家李冰、农学家贾思勰、纺织技术家黄道婆、科学家徐光启。依据我国著名画家范曾的原作进行设计。


李冰 · 战国水利家

李冰,是战国水利家,领导百姓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天的都江堰成为旅游胜地,每当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如织,无不惊叹李冰的神思构想和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先进伟绩。
都江堰邮票 ▼


贾思勰 · 东魏农学家

贾思勰,东魏农学家,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的专著《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近代以来,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黄道婆 · 元代纺织技术家

黄道婆,又称黄婆,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民间传诵一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表达了对这位出身劳动者的纺织家的敬仰和赞颂。1957年4月,上海市为纪念这位古代技术革新家,为她重新修整了墓园,并在墓前树起石碑,碑上记载了她的业绩。

上海松江的黄道婆纪念馆▼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黄道婆纪念银币▼


徐光启 · 明代科学家

徐光启,上海人,明代科学家。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兼文渊阁大学士。科学研究范围广泛,跟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专业知识,以农学和天文学最突出。他是最早把欧洲数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译著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历法方面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奠定了近300年历法基础。军事学方面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选练百字括》、《选练条格》等。平生用力最勤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著有《屯盐疏》、《种竹图说》、《宜垦令》、《农政全书》等,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
徐光启绣像和他的部分著作。▼



四. 中国古代科学家 (第四组)
誌号: 2002-18。2002年8月20日发行。
这套古代科学家(第四组),介绍了四位古代科学家,他们分别为: 医学家扁鹊、数学家刘徽、天文学家苏颂、科学家宋应星。 窃以为,这套邮票是整部古代科学家邮票中原创与设计最差的一套,与前三组相比,简直是差之霄壤。这种水平竟能登中国的国家名片!邮票发行部门应汗颜!


扁鹊 · 战国时期医学家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战国初期齐国渤海郡鄚州人。又家在卢国一带,故曰卢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往往药到病除,被尊为医祖。经常周游列国为各地百姓治病。形成“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中医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后来,赵国人把黄帝时传说的名医“扁鹊”的美名赠给他,而把他的真名忘却了。深受人民爱戴,却遭到了巫医和官医的嫉恨。晚年到秦国行医,被秦国的太医令李醯派人将他杀害。相传虢国太子为感谢扁鹊的再造之恩,将其骨骸葬在今山西永济清华镇东。
下面是《韩非子》中的名篇《扁鹊見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作者】韩非【朝代】先秦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刘徽 · 魏晋时期数学家

刘徽(约250——?)魏晋数学家,淄川人。他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为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九章算术注》对此都作了补充证明。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位小数概念、正负数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П=3.14的结果。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理论,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选编在《海岛算经》中的九个测量题目,其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在当时都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为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苏颂 · 宋代天文学家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宋代宰相,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1042年与王安石同榜中进士。曾在宿州、江宁、南京为官。1053年,调到京城开封,任馆阁校勘等职。1086年,擢升刑部尚书、尚书左丞,直至宰相。从政稳重精明,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尊知识、讲科技。在天文仪器、机械设计以及本草医药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088年,负责研制建造水运仪象台,合“仪、象、钟”于一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1061年撰写的《本草图经》是世界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1101年在江苏丹阳去世,葬在丹阳义理乡五州山北阜。

宋应星 · 明代科学家

宋应星(1587~?)字长庚,明末科学家。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曾任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安徽亳州知州。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经过详细观察、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长期积累的工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全书共3编18卷,上编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中编著录各种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下编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都有详细说明,并附有123幅工艺流程插图。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珍贵的书籍,被译成多种文字,英译本称其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卒于清顺治年间,享年约80岁。 为纪念宋应星对人类贡献而设立的宋应星纪念馆座落在奉新县县城狮山大道,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馆内曲槛回桥,亭榭池沼,景色幽美,环境优雅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