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汉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14日 2017

探访山西古村镇(69):西中黄村——砖砌城墙筑就邬堡,高抬社火声名远扬

— 原创 —

姑射山下、汾河西岸有个古村落——西中黄,现属襄汾县汾城镇。距汾城镇8公里。西中黄曾用过“黄墩”、“西黄墩”、“西黄村”、“西黄庄”和西中黄五个名称,西中黄建村时间可推到四千年前的夏朝之初;西中黄建村早于南北中黄,故有“古中黄”之称。西中黄村至明代已发展成熟。全村现有3000余人,是由张、王、李、郭、刘、司、梁、赵、贾、徐等诸多家族组成的杂姓村,其中张姓人口最多。

村子南北长5华里,东西宽2.5华里,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民众从风水学角度解释西门之北为凤头,南门之东为凤尾,故又有“凤城”之称。环村建造有青砖包砌的城墙,城周1980米,上宽3米,下宽7米,该城墙建于明崇祯年间,竣工于清雍正年间,历时百年之久。工期分两段,先筑土堡,后砌砖墙。城开四门,西称“建威门”,北为“武安门”,东曰“来青门”,南叫“永熙门”,门洞深达4丈5尺,上建城门楼,红柱碧瓦,甚是壮观。城端有800个垛台,望射兼用。城脚较宽,花鼓打场,可供数百人围观。该城墙建造至今已有380年,历经战乱摧毁与风雨侵蚀,城楼已毁,城墙仅有北城墙及东城墙的一部分保存下来。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1990年考察该村后说:“邬堡是建筑学上一种艺术语言和形制,西中黄是我国极少的建筑典型,可称‘华夏第一堡’。”此话不无夸张,然而作为中国乡村古老的城堡,它对明代建筑、村落变迁的研究确实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西中黄村被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名词解释: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古时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

村内布局有一定的规划。院子成排,排中留巷,巷外设有街道。老井是建村的实证,村子北门内保存有一座井房,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碑,题名为《穿井记》,规格宽40厘米,高77厘米,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碑文记载了打挖这口新井的过程,由此可以断定老井的时间更为久远。

村里明清建筑成群,代表性的是城里院、七椽院、旗杆院,其中城里院最有代表性,这是一座由张氏家族建造的西中黄的“城中城”,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创建者是张氏族人张魟化,时任关西副使。城高9米,宽1.4米,周长192米,城上有垛口、射口、石墩等,在大院的角落还建有防盗、防寇的敌楼,这一城中城在西中黄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张氏家族建造的“城中城”之所以出名,还在于它与李自成有关联。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发兵北上,途径太平县西中黄村。村中张氏族人张邝华曾在李自成的老家陕西米脂县当过知县,李自成起义后他便逃回老家西中黄。为了保命,张邝华调用家丁加筑城墙,同时向城中百姓散布谣言,说起义军是“贼兵”,百姓听信谣言死命守城。此时正值收麦季节,李自成遂传令手下士兵全部出动,帮助村民收割麦子,并将麦子垛于城下,随后命全军后撤10公里。起义军走后,百姓纷纷爬上城头观望,终于忍不住出城取回麦子,方知李自成队伍关心民众,民心渐渐倒向了起义军。这时李自成让将士们将告示射进城里,上面写着:“不动西中黄的半钱油,只要张邝华的一颗头!”村中一位勇敢的青年挥起铁锨劈下了张邝华的头抛出城外,李自成把这颗头拴在马鞍上就走了。至今村民们讲起这一传说仍眉飞色舞,生动传神。

城里院现在是村“两委”的办公地点。

村北制高点上建有20余米高、可鸟瞰全村的春秋楼,楼顶脊有龙头,下垂风铃。该楼是供奉武圣关云长之处,筑有神台、神楼,分别塑关公坐像和卧像。神台门框木板上刻有“威震华夏”四个大字,门外左右墙壁嵌石上有篆字对联:“精忠殉贯日,大义直参天”。登上高楼,遥望汾水如银带,周边乡村田畴尽收眼底。

村里众多的明清建筑遗存

旗杆院

与众多明清建筑并存的是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出西中黄悠久的农耕和民俗文化的深厚根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高抬社火。 西中黄的高抬,又名抬阁,在晋南颇有名气,具有“一高二展三新四艳五精”的特点。“一高”是指高抬不低于4米,以便远近观众都能看到;“二展”即演员服饰落落大方,一招一式活动灵敏;“三新”是指年年有进展,岁岁出花样;“四艳”是指服装美观鲜艳;“五精”即抬阁设计巧妙,虚实相映。抬阁表演惊险奇特,熔服装、道具、器乐于一炉,集武术、杂技、舞蹈、戏剧于一体,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据传西中黄高抬发端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种祭神活动,由于游街的扮神者混于人群中,外围的群众不易分辨,于是便有人想出请神上抬的办法,观者不动演者动。至明末,高抬达到全盛,由单人拐发展为双人拐、三人拐;到清末,西中黄高抬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并延续至今。西中黄高抬演出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武术杂技等,最奇妙的是以十二属相为内容的戏剧表演,将白蛇传、苏武牧羊、猪八戒背媳妇等故事与十二属相结合起来,想象丰富,制作精巧,新奇美观。每逢高抬活动之日,锣鼓震天,礼炮轰鸣,高抬游动,彩绸飘舞,场面之盛,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乡村民众前来观赏。

(高抬社火表演照片转载自网络,向东影像。)

西中黄社火从清代延续至今,最初同样起源于迎神祭祖,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为活跃时期。西中黄社火活动丰富多样,一般以绕村巷表演为主,礼炮鸣响,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在前,锣鼓、旗伞、高跷相随,后接花鼓、杠抬、秧歌、腰鼓、旱船等,最后由一丑角手摇拨浪鼓进行滑稽表演断后,风格独特,人群簇拥,深夜不散,堪称乡村民众的狂欢节。

作为西中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村中的口头文学很发达,除了丰富的传说故事,还有笑话、民间谚语、歇后语、歌谣和童话等。源自民间生活的“呆呆系列笑话”在博得人们茶余饭后一笑的同时也显示出人民的智慧。西中黄的民间剪纸工艺源远流长,因其成本低廉、喜庆美观,深受村人喜爱。该村的面塑也远近闻名,所塑花草虫鱼、五谷瓜果、人物鸟兽,应有尽有,年节、庆寿等用的糕垛、枣卷、石榴、寿桃、圆馍等更是每户人家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西中黄的村民们不仅开拓出丰硕的物质文化,而且创造了绚烂的精神文化。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照片摄影除注明转载外均为山汉原创。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784 投诉
探访山西古村镇
本专集共有 100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原味古村镇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村镇,迂回曲折的不朽传说。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山汉
创作 230 粉丝 181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3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