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密尔一个与罗丹齐名的女子
2017-5-11图片网络 文字部分采摘资料
当罗丹被世界称之雕塑艺术之父, 当罗丹的《思想者》,世界处处可见。人们也发现一个与罗丹站在一起更加杰出的是一个女人,卡米尔。她的全名:Camille Claudel。她的名字译作卡米尔·克劳岱尔。
一个例子,即可说明很多很多:2009年,罗丹最著名作品之一《吻》的拍卖价格为7.5万欧元。2005年,卡米尔的著名作品之一《华尔兹》的第二版的拍卖价格93.25万欧元。 二者价格差距:十倍以上。 而二者之间惊天动地的爱情悲剧,更是曾震惊欧洲。
当年的著名的法国美术学院是“不允许接收女学生”的。但是布歇接受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后来“他把他的这个女学生介绍给罗丹,进行指导”。 于是 一段历史传奇,就此发生了。 一批艺术奇迹,就此诞生了。 一个18 岁的女孩子和一个42 岁的功成名就的大师之间,突发了一场延续20 年的浪漫史。而场浪漫也给罗丹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 罗丹的这段“黄金时代”,现在被称为“卡米尔时代”。

美丽惊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她的头发,永远总是乱蓬蓬的”谁也没料到一个天才,寄身在一个魔鬼身材里,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她,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美貌与天赋并存,灵感与激情交织,她的作品几近完美。
罗丹的《吻》(Kiss)

卡米尔的《吻》,起了一个不同的名字:《Vertumnus and Pomona 》。


卡米尔的《Vertumnus and Pomona 》

这件作品,究竟应该算是谁的作品? 这件雕塑:卡米尔是模特儿,罗丹是雕刻师,但是“创作建议和意见,来自卡米尔”。 罗丹,成名作是《青铜时代》,“他一生的作品都没有超越《青铜时代》”。 卡米尔,“一出世就打破了历史传统”。 卡米尔,“活生生的撕裂了历史传统”。 现在,对比一下他们两个人的作品: 上图是罗丹的《青铜时代》:仍然停留在希腊罗马的框架里,约束中。 下图是卡米尔的《华尔兹》:行云流水,炙热燃烧,讴歌生命,舞蹈爱情,飞升苍穹……


1988年,法国拍摄了一部“历史上最长的电影”: 《卡米尔-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 导演:Bruno Nuytten 法国人“拍摄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说明:卡米尔就是卡米尔,卡米尔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天才”。 中国将这部电影名字翻译成《罗丹的情人》。是多么的荒唐。

《卡米尔·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电影海报。

电影《卡米尔·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剧照:卡米尔给罗丹当模特儿。
电影中的故事,与现实中的历史,基本相同: ……两个人,开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炽热的爱情、泉涌般灵感、完美无暇的躯体……这一切,都在巴黎郊外的罗丹的那栋老房子中上演着,卡米尔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罗丹……她崇拜他,她仅仅凭着记忆,就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优秀的罗丹的头像……虽然她得到爱情,但也迷失了自己。 当辛辛苦苦培养她的父亲,责问她和罗丹在一起后,她自己的作品在哪里时,她无言以答。 影片后半段,罗丹阴影的开始。一切都几乎是毁灭性的:卡米尔怀孕,罗丹不想离开萝丝,大吵一架之后,卡米尔决定选择流产并离开罗丹。但是,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逃离这个男人,她的独立性,她的天才,被社会全部抹杀,赞誉全都属于罗丹,人们在提到她时,总是先提到这个男人。 罗丹对她说:“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 卡米尔对他说:“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 1892年,在一次不情愿的流产后,卡米尔终止了“与无数女人关系不断”的罗丹的关系。

1903年,卡米尔开始在沙龙展览自己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看看卡米尔离开罗丹,自己设立工作室后,自己创作的作品。 史料记载:当时,“卡米尔有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经纪人,也有了相当不错的收入”。

《祈祷者》(prayer)。

《九月》(Sept)

《祈求者》(implorer)

《华尔兹》(waltz)

《Young Girl with a Sheaf》,“卡米尔和罗丹做过同样名称的同样作品”。这一件是卡米尔的作品。

《女海妖》(siren)。 这部作品的音译:塞壬(siren),希腊神话里,性感的女海妖,用音乐迷惑人。 也许,爱情,雕塑,罗丹与卡米尔,就像大海,水手和女妖的歌声一样… 罗丹,“没有卡米尔那么高的天赋”,他的一生就是把《青铜时代》摆成不同的样子,或者把一群人摆放在一起,没有卡米尔的艺术想像力,更没有卡米尔的火热激情。

没错,卡米尔就是上帝造就的的女海妖。 这个塞壬(siren),唤醒了罗丹。 这个艳丽的女海妖,造就了罗丹。

这件合作,叫什么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有了美丽的海妖,就有惊人的魅力。

但是,在男权的时代,人们的意识中依然认为,罗丹才是天才,海妖只是魔鬼身材的模特儿和学生。后来即使,真相逐步流传到整个巴黎,社会的看法依然故我:这个社会,怎么了?难怪,著名的画家安格尔等人愤怒地向整个社会宣战。

罗丹和卡密尔堪称艺术界中最为出名的一对悲情情侣。对于罗丹,卡密尔是模特、学生、亦是情人。而卡密尔,她将自己的命运全然托付给了罗丹,疏离家人、朋友和社交,从肉体到灵魂倾尽一切。 除了完美的面容,她也拥有着不输任何一位优秀艺术家的雕塑才华。但仅仅是因为她和罗丹的关系,使一生在罗丹的阴影中挣扎。 1988年,法国电影《卡米尔·克劳岱尔》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了个句号:“我们爱罗丹,我们更爱卡米尔”。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美貌与天赋并存,灵感与激情交织,她的作品几近完美,却要一生苦苦挣扎,这不能不是命运的残酷。 两个如此相像的人,他们在各自的作品里,发现惊人的一致,于是互相被打动。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才华,息息相通,于是他们相爱。但最终还是分开。也许他们被才华给灼伤了。与天才生活在一起,本来就非常人可以忍受,而两个天才在一起会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爱也要轰轰烈烈,恨也要生生世世。

卡密尔的悲剧,是高处不胜寒。当卡密尔不听父亲的劝说,放弃世搏会的展出,而做罗丹的帮手时,她的心是喜悦的,她牵着罗丹的手向全世界宣布:她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盲信的女人固然愚蠢,却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安宁和幸福,这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财富, 她内心深处燃烧的欲望和赴死的激情,也将她一步一步推向生命的绝境。卡米尔说:“我无法和另外一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这是爱的宣言,同时也宣判了她和罗丹十几年来爱的死刑。 其实,从一开始,卡米尔就应该知道:她投入的是一场要以一生为代价的残酷的爱情游戏,轰轰烈烈地投入,终于迷失了方向。 当爱情的列车呼啸着冲向悬崖时,她用了整整一生来做筹码。 但是,已经迟了。两个天才,已经成为一体。


梵高和卡米尔,最终都成了世所不容的疯子。 梵高,今天已是美术史上的重要章节,他的《向日葵》、《麦田上的乌鸦》甚至他的疯癫,都为后人顶礼膜拜,而卡米尔砸碎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作品,一无所有地隐没在她的情人显赫的声名之后。梵高的苦难是金黄的,而卡米尔承受的苦难更为阴郁不堪(右下图:《麦田上的乌鸦》,梵高完成了这件作品之后,就自杀身亡了)。 卡米尔在她还算年轻的时候便进了疯人院,在那里度过漫长的余生,此时离她辞世的1943年,足足将近三十年光景。我们可以猜测,她的灵魂也许早已死了,在她的情人弃她而去的那一刻,就先已疯癫,这不只是卡米尔的悲剧,更是作为女性的卡米尔的注定命运。 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卡密尔和官方对峙时,背景是以梵高那副著名的稻田群鸦为背景,这个镜头突然让人心头一震。

在反复阅读卡米尔与罗丹的资料时,我脑中最多出现的词句是:爱情,命运、宿命… 还有他们共同的灵感“地狱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