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迟桂花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8日 2017

耶路撒冷的风

— 原创 —

这应该是一年前的游记。当年为了以色列和约旦之行,写了六篇游记—— 《戈兰高地的云》 《耶路撒冷的哭墙》 《迦南地的水》 《砂岩上的古城·佩特拉》 《安曼城堡山的回音》 《雅法,雅法》

应该还有一篇的,就是“耶路撒冷的风”。

耶路撒冷的橄榄山,标志性的建筑圆顶清真寺,以及圣殿山、老城、大马士革门、圣墓教堂……给人留下了极深的视觉符号。 这些符号太具象,太繁杂,反而无从谈起。

一年后的今天,那天在耶路撒冷的感受重复出现在梦里,嘈杂的市井叫卖声反复回响在耳边,于是,决定铺开记忆里的画卷,说些细微感受。

记忆中的那天,除了疲惫,就是橄榄山上的风。很大很冷。

抽象解释,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仰的杂糅地,世界各地朝拜者的圣地。风不大,才怪。

从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老城,挤挤挨挨的宗教信仰,坚挺而又委屈地匍匐在同一块蓝天下。

近处是一大片墓园。几百年来,故去的犹太人都葬在这里,当然也是要凭地位和经济实力来争取的。 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石碑,代表着一个或多个信仰饱满的灵魂。

满山的橄榄树郁郁葱葱。反而是欧洲游客,每人折了一枝,挥舞着进入教堂。

这里是耶稣布道的地方。教堂光线昏暗,有目的的和盲目的都挤在一处。有人静默,有人仪式,有人看热闹。

圣殿山凹里,有一大群人在举行仪式,从长焦镜头里,看得见他们虔诚的神态。

从橄榄山下来,我们一干人的目标就是圣殿山老城。左突右攻,我们始终进不了老城。进不了老城,耶稣受难时的苦路十四站就无法体验。

据说那几天正逢以色列的逾越节,类似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人特别多。不仅仅是游客,更多的是老城里居住的信徒。

我们只好先去哭墙,然后打算下午再突入老城。

进入哭墙,从安检就开始分男女通道。

(关于耶路撒冷的哭墙,前面做个一份格图,这里就不多讲了)

前胸贴后背的涌动在人群里,照样不耽误我好奇的目光。耳朵里灌满了市井叫卖声。

在抵达真实环境之前,我就得知这里有一个很明了的十字路口。把耶路撒冷旧城划分为四块。也就是说,分成四个宗教区域,分别为犹太区、回教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

在不到14公顷的土地上,他们各过各的日子,各做各的生意,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徬晚回到宾馆,风依然很大。把天际的云层搓揉出波诡云谲的样子。

择日不如撞日,就这么稀里糊涂在耶路撒冷过了一个挤来挤去的节日——逾越节。而终究因为人太挤,我放弃了苦路十四站的游历。终究我只是路人。

风虽然大了点,阳光却也温和。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让耶路撒冷的上空,信仰的激情稠密,这多少让路人有些压力,多少让没有信仰的人感到有些透不过气来。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57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道听“图”说
图说您的故乡和他乡的故事,道长这厢有请。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后山迟桂花
创作 161 粉丝 330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9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