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一年前的游记。当年为了以色列和约旦之行,写了六篇游记—— 《戈兰高地的云》 《耶路撒冷的哭墙》 《迦南地的水》 《砂岩上的古城·佩特拉》 《安曼城堡山的回音》 《雅法,雅法》
应该还有一篇的,就是“耶路撒冷的风”。
耶路撒冷的橄榄山,标志性的建筑圆顶清真寺,以及圣殿山、老城、大马士革门、圣墓教堂……给人留下了极深的视觉符号。 这些符号太具象,太繁杂,反而无从谈起。
一年后的今天,那天在耶路撒冷的感受重复出现在梦里,嘈杂的市井叫卖声反复回响在耳边,于是,决定铺开记忆里的画卷,说些细微感受。
记忆中的那天,除了疲惫,就是橄榄山上的风。很大很冷。
抽象解释,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仰的杂糅地,世界各地朝拜者的圣地。风不大,才怪。

从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老城,挤挤挨挨的宗教信仰,坚挺而又委屈地匍匐在同一块蓝天下。
近处是一大片墓园。几百年来,故去的犹太人都葬在这里,当然也是要凭地位和经济实力来争取的。 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石碑,代表着一个或多个信仰饱满的灵魂。





满山的橄榄树郁郁葱葱。反而是欧洲游客,每人折了一枝,挥舞着进入教堂。







这里是耶稣布道的地方。教堂光线昏暗,有目的的和盲目的都挤在一处。有人静默,有人仪式,有人看热闹。




圣殿山凹里,有一大群人在举行仪式,从长焦镜头里,看得见他们虔诚的神态。




从橄榄山下来,我们一干人的目标就是圣殿山老城。左突右攻,我们始终进不了老城。进不了老城,耶稣受难时的苦路十四站就无法体验。
据说那几天正逢以色列的逾越节,类似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人特别多。不仅仅是游客,更多的是老城里居住的信徒。
我们只好先去哭墙,然后打算下午再突入老城。














进入哭墙,从安检就开始分男女通道。




(关于耶路撒冷的哭墙,前面做个一份格图,这里就不多讲了)
前胸贴后背的涌动在人群里,照样不耽误我好奇的目光。耳朵里灌满了市井叫卖声。
在抵达真实环境之前,我就得知这里有一个很明了的十字路口。把耶路撒冷旧城划分为四块。也就是说,分成四个宗教区域,分别为犹太区、回教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
在不到14公顷的土地上,他们各过各的日子,各做各的生意,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徬晚回到宾馆,风依然很大。把天际的云层搓揉出波诡云谲的样子。
择日不如撞日,就这么稀里糊涂在耶路撒冷过了一个挤来挤去的节日——逾越节。而终究因为人太挤,我放弃了苦路十四站的游历。终究我只是路人。
风虽然大了点,阳光却也温和。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让耶路撒冷的上空,信仰的激情稠密,这多少让路人有些压力,多少让没有信仰的人感到有些透不过气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