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仰天湖三村,有一个老宿舍群院落,里面有10余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苏式建筑(图中红房)。住在这里的都是曾工作在中国十五冶,湖南冶金第二工程建设公司,有色长沙公司和长沙锌厂的退休老职工及其家属。
这些建筑当年由苏联专家设计,中国十五冶施工,从1951年开工,到1954年完工,历经4年。是十五冶驻湘的一个基地。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全是木门窗木地板。一栋小楼当年作专家楼,专供苏联专家住。后来作干部楼,卫生间有水磨石的浴缸。
赵师傅,1952年9月16日生,与这些建筑同龄。说起院子历史,他如数家珍:十五冶所属二公司升格为与其平级的二十三冶后,十五冶退湘入鄂。这个院子曾作为十五冶留守处,1984年5月划转同为中国有色集团下的长沙公司,后有色长沙公司又将其划转给所属企业------长沙锌厂。

院子已有60多年历史,加上几经划转,企业困难,特别是划归长沙锌厂后,院内楼房与道路长年失修,加之乱搭乱建,造成院内无章无序,破烂不堪,杂草丛生。

长沙市天心区于2016年对院子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

院内"征"字随处可见。

但住户反映,不知何故,今年以来,拆迁办没什么实质性动作。

住在这里的老职工大多已八九十岁。各人有着各人的命。他们大多都是十五冶和二十三冶的退休职工和家属。也有不少是长沙锌厂安排过来的。夏娭毑,84岁,长沙锌厂退休,现每月养老金2000多元。1个崽4个女。她一个人住这。热心公益。图为她打扫公厕出来。

胥娭毑,80岁,老伴89岁,患肾癌,心衰等多种疾病住院。她老伴当过志愿兵,但未入朝,故待遇比入朝的低。后转业到十五冶。胥娭毑经常"数落"他:小时候讨饭没屋住,当兵住山洞战壕,转业到十五冶,在工地住工棚,到了晚年住旧房子,还遭征拆。

黄嗲嗲,85岁,耳背。与老伴相依为命,过着清静的日子。

黄娭毑,85岁,十五冶留守处家属工厂退休职工。身体健康,性格开朗。5个女儿。图为与邻居打朴克------双百分升级。

戴玉兰娭毑,82岁,十五冶留守处家属工厂职工,老伴去世20多年,中风,行动不便。2崽1女。一人独居。信佛,身体太差,女儿接去住,儿媳每周都去给她洗澡,但人老了,还是离不开自己这个老窝,吵着闹着要回来。喜欢每天背个袋子柱着棍在外颤颤巍巍的走。因呑咽困难,不能吃米饭,早晚吃麦片,中午吃米粉,长期请一粉店送上门。她说:"我活着是受罪。"

左,刘开兰娭毑,两崽一女。右,陈月华娭毑,两女一崽,都是十五冶留守处家属工厂的退休工人。陈娭毑的老公原来是湖南冶建二公司的铆焊工,工段长,技术不错,但只有五十多岁就中风,早年就病逝了。陈娭毑现在一个人居住,儿子在株洲,女儿有时候回来一下,前段她住到了儿子家,刚刚从儿子家回来不久。

这个小院也曾辉煌过,那个时候,气派洋房,之字排开,好不壮观!

那个时候,院内有橘子园。春天橘子树开花的时候,整个院子馨香四溢。

那个时候,院里住的都是国企职工,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院里的人个个昂首挺胸。

那个时候,没有下岗一说。职工个个有岗有位,家属还都安排进了家属工厂。

那个时候,院内有幼儿园,还有子弟小学。这些都是当年职工的骄傲。

鲜艳的衣服折射出老职工阳光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欣慰的是,这个院子终于走到了凤凰涅槃的前夜。

老院子里的新生代,一对双胞胎正茁壮成长。破旧的院子,何日再获新生?人们翘首以待。

院子已被高楼所包围。我们有理由相信,院子不会被人们所忘记,院子里的人不会被时代所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