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农场人说,开春,四队的房子就要全部扒掉。 2017年3月中旬,约上哈市的老友刁嘉书,乘坐哈尔滨到绥滨县的大巴车,前往名山,向四连告别。 南方已经草长莺飞,咱北大荒春风咋暖,残雪依存,并不觉凉寒。
▲ 车行七个小时,下午四点,在小山屯拐向四连的路口下车了,车还要继续沿黑龙江走。 土豆多次回名山,对这块大石头很熟悉了。
▲ 截了一辆出租车,稍带我俩到了通往四连和新场部的岔路口。前后左右都是四队的土地,右侧路前方200米就是四连驻地。
▲ 从1966年打第一口井支四顶帐篷进两台拖拉机两套马车驻100多个人,到2016年最后一户人家搬到场部居住,五十年间,这里先后叫作九队、四连、四队和第二作业管理区。
▲ 选自《名山农场史》
▲ 选自《名山农场史》
▲ 名山农场卫星地图
▲ 四连驻地,卫星地图。
▲ 还是那片插根筷子就发芽的黑土地
▲ 进村,进村,脚步不由地快起来。 回来干啥?看你一眼,为你送行。 --此照片由刁嘉书提供
▲ 这是谁家的人呢,不认识。
▲ 还是不认识
▲ 齐刷刷的防御性眼神。 不认识我们吧? 羊宝宝们,四、五十年前,我们是这儿的主人。 有活物,村里的空气不显萧然。
▲ “汪汪”叫的黑狗围着土豆打转转,是在向主人报警,还是嗅到土豆身上的四连味道? 四队的人家都搬走了,给四队人打工种地的几个外乡人不用付房租,自由自在地住着,顺带养些“活物”。
▲ 真的动手拆了,土豆的情报准确。
▲ 进村路西的第一排砖房就是“连部机关” --此照片是刁嘉书提供。
▲ 连部后面是木板房,小土豆在这干过三年木匠活。特地穿上一身新灰色兵团服拍照。
▲ 不怕牺牲、不该牺牲和不要牺牲,那年头没有人讲究。
▲ 激越、豪迈的时代记录。年轻人真的需要那么多人生格律吗?
▲ 崇拜,不够劲,还要加上一个“无限”,四个“无限”的口号,还记得一个“无限热爱”。
▲ 四连的五十年生命周期终结了。
▲ 贯穿四连南北的主干道。 四连建有二十多栋平房,“大六户,小六户,还有食堂俱乐部”,整齐划一军营般的住房曾引来多少外连队知青的青睐。 一个连队要是造两间浴池,男左女右,一台锅炉,几个喷头,水泥地面,收费不妨,多好,花不了几个钱。咋就没造呢? 琢磨了几十年,没整明白。
▲ 横贯四连的东西大道。
▲ 老马家的院?
▲ 第一个门是张玉山家,第二个门是赵昌志家,没错!
▲ 金宝成和荆淑珍两家就住这趟房,这车库可不是原装的。
▲ 八金子家邻居院里,草稞子肆意疯长,草比人高,走不进去。
▲ 一间屋子,半间炕。那炕沿露出原貌了,给各家安装炕沿那是咱木匠的活,炕沿和两个立柱一色红松木。
▲ 有水泥过梁的房子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
▲ 拆得半拉坷圾的
▲ 这趟房不住人,羊号。
▲ 女知青宿舍。
▲ 刁嘉书站立的地方是篮球场,照片左侧位置是男知青宿舍,十年前就拆掉了。他身后的那栋房是四连最高建筑,军人俱乐部。
▲ 1990年,四连各地荒友回访四连,和乡亲们在篮球场合影。后面的房子是男知青宿舍。
▲ 十年前回四队拍照
▲ 上海姑娘 篮球架子建造于1967年,土豆小木匠给老王师傅打下手,俩人干了好几天,尺寸大小那是按国际标准来的。
▲ 北京姑娘们
▲ 几年后,开始混编。
▲ 刁嘉书和谭福兴在俱乐部山墙前合影。 土豆记得,俱乐部的图纸是基建队路雷师傅设计的,“1966”几个大字和山墙上的拱形门装饰也是路师傅一个人的杰作。
▲ 军人俱乐部兼大食堂
▲ 凡是裸土的地,走不进去,稀弄。 --照片是刁嘉书提供。
▲ 俱乐部兼大食堂
▲ 这面连旗要是留下来,多好。
▲ 食堂的伙房山墙。
▲ 通向场院
▲ 场院路边的柳树是1966年栽下的。这里的地势较洼,1966年7月,刚下乡到四连的小土豆在这里用土篮子捞起不少泥鳅鱼,捡一窝窝的野鸭蛋。
▲ 1990年,四连各地荒友回访名山,铁牛55拉着我们在场院下车,走向连队。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四队现代化公厕
▲ 场院的水泥地还在发挥作用,这位装车的女人说她的家在修配厂,在这打工。
▲ 1990年,四连荒友回名山,在场院上找回了感觉。
▲ 天黑了
▲ 巧遇老同事张文生,搭他的电动车去场部吃饭住下。 明早再来。 --此照片由刁嘉书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